保定為什麼叫“保定”?

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古蹟眾多,英雄輩出,燦若星辰;新中國成立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歷經滄桑鉅變。在這片文化底蘊豐厚的沃土中,生髮著無數令人激情澎湃的故事。為深入挖掘保定歷史文化,充分展示保定時代精神,激發全市人民知保定、愛保定、奉獻保定的工作熱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營造濃厚輿論氛圍,保定日報社集中全社精兵強將、優質資源,全媒體、多角度,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開展“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弘揚地域文化 講述保定故事”大型系列宣傳報道活動。今日起,本報將以新聞人特有的視角為讀者講述保定故事,並邀請了直隸總督署博物館吳蔚等多位歷史文化學者、專家提供顧問建議,向全國、向世界宣傳保定、推介保定。

保定為什麼叫“保定”?

光緒《保定府城圖》

保定為什麼叫“保定”?

康熙《畿輔通志》保定府圖 吳蔚供

“一畝泉,老河頭,曲曲彎彎東南流。”夏末清晨,荷葉田田的一畝泉源頭,令人想起這首熟悉的童謠,記憶如同錦鯉甩尾破開的水面,在保定的歷史長河中翻起陣陣漣漪。

“保定”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小雅·天保》一文,為“保佑安定”之意,可謂古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與嚮往。正因詞意吉祥,北周武帝、北宋神宗、大理段正明都曾將“保定”做過年號。

西有太行屏障,東有沼澤白洋,易守難攻的保定,因“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為加強北部邊防,在清苑縣設保塞軍,有保衛邊塞之意。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保州城建成,正式開啟保定千年州城的歷史。

歷史滾滾向前,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手下大將張柔(定興人)“畫市井,定居民,引水入城,恢復保州”,奠定了今日“靴城”的城市格局。至今,人們在老城區仍能找到保州城留下的印記。如著名的帥府衚衕,就是張柔當年駐地。再如稅務角,就是當時稅務司所在地。

1272年,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在奠定今日北京城市基本格局的同時,其政治影響力也向周邊輻射。曾經單一軍事功能的保州改為順天路治所,並開始增加政治功能。1275年,順天路改名保定路,作為大都南大門,“保衛大都,安定天下”的寓意,或肇始於此。

明朝,保定路改設為保定府。期間最大的變化是,為適應防禦的需要,保定城由過去的土築城牆,變成一座磚砌城牆。明崇禎11年(1638年)設保定總督,轄保定、山東、天津、登萊四巡撫之地,後又增轄湖广部分地區,可謂大權在握。

“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既彰顯了直隸總督的權柄,也成為直隸省會保定的繁盛見證。有“東方俾斯麥”之稱的李鴻章,在平均任期2.5年的直隸總督任上,一干就是25年,身兼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權傾朝野。作為八督之首的駐地,保定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隨之飛躍發展。

在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玲《北京與周邊城市關係史》一書中,彼時的保定,是北京農副物資和手工業產品補給地。太行山為北京輸送山珍野味,白洋淀輸送水產品。至今,北京的水產品經營者,還有很多安新人。保定城區,很多手工業者為北京服務。

老保定李松欣稱,如今的金線衚衕就是當年為北京城提供刺繡服務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八大廠的建設,保定一度走向輝煌。此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但隨著省會變遷,保定幾度起落。

歷史的脈絡,總有痕跡可循。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保定區劃調整,城區面積擴大到2531平方公里。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成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作為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的保定,又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實現跨越、崛起與復興,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斷流的一畝泉河,而今再現“曲曲彎彎東南流”場景。保定,也在協同發展的號角中,邁向新時代。

保定為什麼叫“保定”?

保定家庭情況簡介

別名:上谷、保州、保府、靴城

家庭收入:2018年家庭收入3070.9億元

家庭特長:保定是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WWF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第二批公交都市試點城市。被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

文化底蘊:中國歷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曆史,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古蓮花池、鐘樓、光園、清河道署等名勝古蹟眾多。

教育程度:高等院校眾多,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學院等高校為保定市增添了青春活力。

保定為什麼叫“保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