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可敬、可爱的人,他们一路拼搏,一路欢歌,用坚强与执着追逐梦想,用担当与作为谱写时代凯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精彩故事就像清晨的露珠,微小而平凡,实在而鲜活,却凝结着修武人民务实重干、追求卓越的品质,引领着宁城儿女勇往直前、奋力探索。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从本期起,“不可思议的修武”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全新的栏目——《不可思议的修武人》,与您共同品读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修武县粮食生产了不得,了不得的成绩背后,有着一群务实奉献的农业干部,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法谊就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他是粮食生产的专家,他是广大农户的技术指导,是扑下身子服务百姓农田生产的“好搭档“,他的黄土深情令人动容,他的突出贡献令人景仰,他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百姓亲切称他为“板凳局长”。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矢志圆粮食高产梦

修武县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她是千年古县,更因为她有着闻名海内外的旅游景点——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可是,声名在外的修武县也有自己的弱项,耕地面积在焦作市最少,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果蔬种植,在焦作市一直处于落后水平。

2007年3月,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在修武县农业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杨法谊接过了县农业局局长的担子。

为了改变修武农业无特色、无亮点、无规模的现状,上任伊始,杨法谊就放弃假期和休息时间,深入全县各乡村察看农情,多次召集农技人员座谈,研究探讨加快修武农业发展的新举措,并根据县情果断提出了“由传统农业小县打造粮食高产强县”的农业发展思路,决心从培育高产典型入手,大幅提高粮食单产。

“咱们国家耕地保有量小,人口在不断增加,只有不断挖掘土地潜力,实施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才能养活这么多人,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多年来,身为农业干部的杨法谊始终紧绷着粮食安全这根弦。

当年麦播时,修武县就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竞赛,启动了全县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在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中,杨法谊组织制订粮食高产攻关方案,带领科技人员深入高产示范田长期蹲点,实地指导农民按照“六统一”模式严格落实各项高产集成配套技术措施。

“为了修武县粮食的稳产高产,杨局长可没少费心思。”修武县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胜利说,“这几年,他到河北、下山东、跑陕西,引进百农矮抗58、浚单22、水果玉米、日本黄金薯、晚秋黄梨等一批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了玉米宽窄行种植、一穴多株、粮食超高产攻关综合配套等新技术,为修武县的粮食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杨法谊为粮食高产创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他指导建立了数个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30多个千亩丰产示范方,50余个百亩高产攻关田和60多个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点,培植了1000余户高产示范户,高产创建示范田亩产连年上台阶。

修武县的这些粮食高产、超高产典型为提高我国的粮食单产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今的修武成了国家级、省级育种专家挖掘新品种最大潜力的试验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领导在修武高产示范田里参观时感叹:“我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小麦。”全国育种小麦专家茹振刚在修武看到自己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长势喜人时,连续用“震惊”“吃惊”和“不可想象”来评价。

农田是他的工作间

“农业干部就要泡在基层、扎在村里、长在田间,和农民打成一片,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杨法谊经常告诫机关工作人员的一句话。

杨法谊对农业有感情,对高产示范田更是痴情。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作为局里面跟杨法谊下乡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技术人员,在修武县农业局工作了多年的黄玉莲一说起杨法谊便不住地感叹:“杨局长真是把农田当作工作间,把粮食丰产丰收作为每天的追求,他全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是泡在农村,蹲在田间。”

在小麦抓底肥、整地和播种的关键时期,杨法谊总要带领技术人员一连十多天穿梭在26个村的重点示范田,一次又一次催促上农家肥,一遍又一遍强调用深耕犁,一句又一句叮嘱要控播量,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每天早出晚归,累了就坐在地头歇会,渴了就喝口自带的白开水,饿了就在路边小摊上简单吃点。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由于长期在乡下奔波,过度的劳累使杨法谊患上了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病,不能正常行走,可他仍然没有停止工作。

2011年7月19日傍晚,天下着大雨,杨法谊和司机郑永志从市里回来,走到周庄乡李村示范户张小新的示范田那里时,杨法谊让停车去看看玉米长势。下车一看,田里有积水,他一面叫郑永志从车上拿下铁锹,一面打电话给张小新,让赶快来地看看。没等张小新来,杨法谊挽起裤腿,拿过铁锹就下地排水了。

“当时我都蒙了,他得的股骨头坏死病,不能受冷水泡啊。我劝都劝不住,看他这样拼命干,咋能不心疼啊!”一说起杨法谊,郑永志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那一年,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才在修武考察时感慨地说:“像他这样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抓粮食生产的农业干部不多见,他为基层农业干部树立了样板。”

他是庄稼的好医生、农民的主心骨!

在杨法谊的手机中,储存着全县400多个农户的电话号码,这是他和农民“零距离”沟通并指导农业生产的快速通道。26个村的重点示范户,谁家的地该浇水了、该施肥了、该打药了,哪块地墒情最好,哪块田产量最稳,哪块田种的什么品种,他都心里有数。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周庄乡孟村示范户王庆玉清晰地记得,那年他的麦田“一喷三防”后出现畦中间麦叶发黄的问题,修武县农业局的几名农业专家在多方诊断不出原因后又请市里植保专家现场会诊,最终还是没有准确结论。正在医院输液的杨法谊接到王庆玉的电话后,拔掉针头就赶到地里,通过详细询问用药用肥情况后,他断定为喷药方式不合理所致。他随即从车上拿出缓解药害的芸大120,让进行喷洒补救,并让采取普浇一水的办法促其个体发育。

“全省的小麦高产观摩现场会就在我这块地召开。要不是杨局长心细有经验,损失肯定大了。论科学种田呀,不服杨局长不中。他是庄稼的好医生、农民的主心骨。”现在回想起那年杨法谊在自家地里仔细会诊的那一幕,王庆玉仍不住地赞叹。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郇封镇王里长屯村示范户李全道,退休前也是农业战线的一名干部。

那年播种玉米时,李全道的玉米出苗不太整齐,但是也在95%以上,即使这样,还是被下乡观察的杨法谊发现了,他连打几次电话给李全道,督促他尽快补苗。可从事了大半辈子农业的李全道并不在乎,“窟窿秋,不少收”,何况自己这出苗率估计超过九成了,就这也不会比普通的农田收获少。

杨法谊可是在乎,见李全道没动静,也为了证明给老李看,杨法谊根据天气预报,在一个将下雨的下午亲自带着8名技术人员赶在雨前将其中的一多半缺苗断垄移栽补齐。

当年收获时,不服气的老李将补苗和断垄地块彻底分开实收单打,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补齐的示范田比未补的每亩多打粮150多公斤。看着喜人的玉米穗,老李满心欢喜,他逢人就说:“可真服气老杨了,以后种地的事得听他的,明年及早补苗,坚决不能缺一株。”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示范户增加了,示范地块增多了,修武渐渐成了国家级、省级育种专家挖掘新品种最大潜力的试验场,各级栽培专家验证农业新技术最佳效果的数据库。百农矮抗58、浚单22、水果玉米、日本黄金薯、晚秋黄梨等一批适宜本县种植的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开花结果,农民增产增收。

穿过绿色的平原,来到绿色包围着的东黄村,种粮大户王祖刚说:局长本姓杨,农民心里藏。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