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修武人

不可思議的修武人

在我們身邊有這麼一群可敬、可愛的人,他們一路拼搏,一路歡歌,用堅強與執著追逐夢想,用擔當與作為譜寫時代凱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精彩故事就像清晨的露珠,微小而平凡,實在而鮮活,卻凝結著修武人民務實重幹、追求卓越的品質,引領著寧城兒女勇往直前、奮力探索。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從本期起,“不可思議的修武”微信公眾號將推出全新的欄目——《不可思議的修武人》,與您共同品讀一個個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修武縣糧食生產了不得,了不得的成績背後,有著一群務實奉獻的農業幹部,縣政協副主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法誼就是其中一個傑出代表。他是糧食生產的專家,他是廣大農戶的技術指導,是撲下身子服務百姓農田生產的“好搭檔“,他的黃土深情令人動容,他的突出貢獻令人景仰,他的奉獻精神令人感佩,百姓親切稱他為“板凳局長”。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矢志圓糧食高產夢

修武縣久負盛名,不僅因為她是千年古縣,更因為她有著聞名海內外的旅遊景點——首批世界地質公園雲臺山。可是,聲名在外的修武縣也有自己的弱項,耕地面積在焦作市最少,無論是糧食生產還是果蔬種植,在焦作市一直處於落後水平。

2007年3月,畢業於河南科技學院農學系、在修武縣農業領域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楊法誼接過了縣農業局局長的擔子。

為了改變修武農業無特色、無亮點、無規模的現狀,上任伊始,楊法誼就放棄假期和休息時間,深入全縣各鄉村察看農情,多次召集農技人員座談,研究探討加快修武農業發展的新舉措,並根據縣情果斷提出了“由傳統農業小縣打造糧食高產強縣”的農業發展思路,決心從培育高產典型入手,大幅提高糧食單產。

“咱們國家耕地保有量小,人口在不斷增加,只有不斷挖掘土地潛力,實施科學種田,提高糧食產量,才能養活這麼多人,才能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多年來,身為農業幹部的楊法誼始終緊繃著糧食安全這根弦。

當年麥播時,修武縣就在全縣組織開展了小麥高產攻關競賽,啟動了全縣糧食高產創建工作。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在實施糧食高產創建中,楊法誼組織制訂糧食高產攻關方案,帶領科技人員深入高產示範田長期蹲點,實地指導農民按照“六統一”模式嚴格落實各項高產集成配套技術措施。

“為了修武縣糧食的穩產高產,楊局長可沒少費心思。”修武縣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李勝利說,“這幾年,他到河北、下山東、跑陝西,引進百農矮抗58、浚單22、水果玉米、日本黃金薯、晚秋黃梨等一批特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推廣了玉米寬窄行種植、一穴多株、糧食超高產攻關綜合配套等新技術,為修武縣的糧食增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楊法誼為糧食高產創建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他指導建立了數個小麥、玉米萬畝示範片,30多個千畝豐產示範方,50餘個百畝高產攻關田和60多個小面積超高產攻關點,培植了1000餘戶高產示範戶,高產創建示範田畝產連年上臺階。

修武縣的這些糧食高產、超高產典型為提高我國的糧食單產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如今的修武成了國家級、省級育種專家挖掘新品種最大潛力的試驗場。國家小麥改良中心領導在修武高產示範田裡參觀時感嘆:“我從未見過這麼好的小麥。”全國育種小麥專家茹振剛在修武看到自己培育的小麥新品種長勢喜人時,連續用“震驚”“吃驚”和“不可想象”來評價。

農田是他的工作間

“農業幹部就要泡在基層、紮在村裡、長在田間,和農民打成一片,為他們排憂解難。”這是楊法誼經常告誡機關工作人員的一句話。

楊法誼對農業有感情,對高產示範田更是痴情。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作為局裡面跟楊法誼下鄉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技術人員,在修武縣農業局工作了多年的黃玉蓮一說起楊法誼便不住地感嘆:“楊局長真是把農田當作工作間,把糧食豐產豐收作為每天的追求,他全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是泡在農村,蹲在田間。”

在小麥抓底肥、整地和播種的關鍵時期,楊法誼總要帶領技術人員一連十多天穿梭在26個村的重點示範田,一次又一次催促上農家肥,一遍又一遍強調用深耕犁,一句又一句叮囑要控播量,生怕哪個環節出問題。每天早出晚歸,累了就坐在地頭歇會,渴了就喝口自帶的白開水,餓了就在路邊小攤上簡單吃點。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由於長期在鄉下奔波,過度的勞累使楊法誼患上了嚴重的股骨頭壞死病,不能正常行走,可他仍然沒有停止工作。

2011年7月19日傍晚,天下著大雨,楊法誼和司機鄭永志從市裡回來,走到周莊鄉李村示範戶張小新的示範田那裡時,楊法誼讓停車去看看玉米長勢。下車一看,田裡有積水,他一面叫鄭永志從車上拿下鐵鍬,一面打電話給張小新,讓趕快來地看看。沒等張小新來,楊法誼挽起褲腿,拿過鐵鍬就下地排水了。

“當時我都蒙了,他得的股骨頭壞死病,不能受冷水泡啊。我勸都勸不住,看他這樣拼命幹,咋能不心疼啊!”一說起楊法誼,鄭永志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那一年,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才在修武考察時感慨地說:“像他這樣撲下身子、腳踏實地抓糧食生產的農業幹部不多見,他為基層農業幹部樹立了樣板。”

他是莊稼的好醫生、農民的主心骨!

在楊法誼的手機中,儲存著全縣400多個農戶的電話號碼,這是他和農民“零距離”溝通並指導農業生產的快速通道。26個村的重點示範戶,誰家的地該澆水了、該施肥了、該打藥了,哪塊地墒情最好,哪塊田產量最穩,哪塊田種的什麼品種,他都心裡有數。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周莊鄉孟村示範戶王慶玉清晰地記得,那年他的麥田“一噴三防”後出現畦中間麥葉發黃的問題,修武縣農業局的幾名農業專家在多方診斷不出原因後又請市裡植保專家現場會診,最終還是沒有準確結論。正在醫院輸液的楊法誼接到王慶玉的電話後,拔掉針頭就趕到地裡,通過詳細詢問用藥用肥情況後,他斷定為噴藥方式不合理所致。他隨即從車上拿出緩解藥害的芸大120,讓進行噴灑補救,並讓採取普澆一水的辦法促其個體發育。

“全省的小麥高產觀摩現場會就在我這塊地召開。要不是楊局長心細有經驗,損失肯定大了。論科學種田呀,不服楊局長不中。他是莊稼的好醫生、農民的主心骨。”現在回想起那年楊法誼在自家地裡仔細會診的那一幕,王慶玉仍不住地讚歎。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郇封鎮王里長屯村示範戶李全道,退休前也是農業戰線的一名幹部。

那年播種玉米時,李全道的玉米出苗不太整齊,但是也在95%以上,即使這樣,還是被下鄉觀察的楊法誼發現了,他連打幾次電話給李全道,督促他儘快補苗。可從事了大半輩子農業的李全道並不在乎,“窟窿秋,不少收”,何況自己這出苗率估計超過九成了,就這也不會比普通的農田收穫少。

楊法誼可是在乎,見李全道沒動靜,也為了證明給老李看,楊法誼根據天氣預報,在一個將下雨的下午親自帶著8名技術人員趕在雨前將其中的一多半缺苗斷壟移栽補齊。

當年收穫時,不服氣的老李將補苗和斷壟地塊徹底分開實收單打,結果讓他大吃一驚,補齊的示範田比未補的每畝多打糧150多公斤。看著喜人的玉米穗,老李滿心歡喜,他逢人就說:“可真服氣老楊了,以後種地的事得聽他的,明年及早補苗,堅決不能缺一株。”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示範戶增加了,示範地塊增多了,修武漸漸成了國家級、省級育種專家挖掘新品種最大潛力的試驗場,各級栽培專家驗證農業新技術最佳效果的數據庫。百農矮抗58、浚單22、水果玉米、日本黃金薯、晚秋黃梨等一批適宜本縣種植的特色農作物新品種開花結果,農民增產增收。

穿過綠色的平原,來到綠色包圍著的東黃村,種糧大戶王祖剛說:局長本姓楊,農民心裡藏。

不可思议的修武人不可思议的修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