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門街道朝內頭條社區這幾位老人,為家園做了件有“溫度”的事

朝陽門街道朝內頭條社區這幾位老人,為家園做了件有“溫度”的事

提起東城區朝陽門街道朝內頭條社區,您可能沒聽說過,但提起孚王府、大慈延福宮、永安堂……您一定有所耳聞。沒錯,它們都在朝內頭條社區。

為了挖掘、整理社區歷史文化,把它保護、傳承下去,社區裡的幾位老人組成了創作組。2017年,他們收集資料編寫了一本小書《印象朝陽》;今年,他們又進一步通過口述史的形式,給這些文化遺存補寫了一些有溫度的故事。

緣起

一條大街9大文化遺存

“朝陽門到東四,整個朝內大街沿途有9處文化遺存,有豐富的文化價值,都是正能量的東西。”76歲的孟憲起家住朝內頭條75號,說起朝內故事,滔滔不絕。

這些文化遺存先是朝陽門,漕糧進京的地方,京東8個縣農副產品的集散地。當時北京城裡有兩條街非常熱鬧,一條是前門大街,一條是朝陽門內大街,這個地方非常有歷史。

往西走是五爺府。“我們小區的後花園,蓋我們這個房子的時候,拿一般的鍬都挖不動,都是江米灌的地基。”孟老介紹,朝內81號1930年改名加利福尼亞學院,費正清等都是在這兒畢業的,它是一個基督教教堂,跟王府井教堂是同年蓋的。

繼續往西是三棟大樓,都是蘇式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建成,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陽臺,正所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137號院是孚王府,又稱九爺府,北京市三大王府之一,它的特點特別明顯,有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陳雲、李先念、鄧小平、薄一波等打退上海資產階級的進攻的戰役,就是在這兒指揮的。

203號院是文化部的,文化部十幾位部長都在這兒生活過,曾經從咸陽移植了幾棵樹在這兒,夏天特別清涼。文化界的名人居住過,文化界的各種故事也在這兒上演。

再往西是大慈延福宮,一座道觀,裡面的金絲楠木神像被移到了朝陽門外大街神路街對面的東嶽廟裡。

“外城同仁堂,內城永安堂”,再往西的永安堂過去是給達官貴人賣藥的地方,講究質量。

行動

將講稿編成一本書

2004年,做了12年海關參贊的孟憲起退休,回到朝內頭條社區居住。2009年暑假,社區邀請孟憲起給中小學生講課,說說他當外交官的經歷和故事,大家很歡迎。

一年一年講下去,講些什麼新內容?孟憲起把目光轉向社區裡的文化遺存,朝陽門、孚王府……這些故事,不僅孩子們愛聽,就連陪孩子們來的家長也愛聽。

2017年初,朝陽門街道組織微創投活動,孟憲起和幾位老夥伴一起申報了一個項目,內容就是講社區的人文典故,起名叫“文化之旅”。創作組成員按年齡從大到小,分別是任志萍、孟憲起、馮存誠、楊素音、宋傑、王秀芝、梁濤。

朝陽門古今談、朝陽門內大街、話說永安堂、大慈延福宮沿革、朝內大街203號大院、孚王府今昔、揭開京城第一大“凶宅”的神秘面紗、恆親王府和朝內大街75號……在社區居委會和社工們的幫助下,創作組將朝內頭條九個歷史遺存點的資料進行整理、寫成講稿,兩個月在社區連講四場,大受歡迎。

怎麼才能讓這些故事傳播更遠、更久呢?經過整理,講稿變成了一本書《印象朝陽——朝內頭條社區文脈》。

提升

為文化遺存增添溫度

如果說《印象朝陽》還是以整理既有資料為主,今年,朝內頭條社區更進一步,通過“口述史”形式為文化遺存補寫有溫度的故事。口述史的講述人,仍以創作組成員為主。

創作組成員之一、今年63歲的楊素音,就講述了自己的回憶。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搬到了頭條社區,平房換樓房。旁邊都是平房,中間起了孤零零三棟大樓,鶴立雞群。住戶不是隨意就能進來。”楊素音說。

那時候樓房條件特別好,屋裡有廁所、有陽臺、有暖氣,一層全是商店,下樓就能買東西。洗浴、理髮、買菜、買自行車、買鞋帽和針頭線腦,生活起來非常方便。

住在大樓裡的人也非常和睦融洽。“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看,長輩們做得都非常好,他們又是長輩又是領導,卻從不炫耀。打掃衛生,每戶掃好自己的,非常自覺。長輩們還帶我們一起沖洗樓道、擦玻璃。”楊素音臉上泛起笑容。

“有一次,一位鄰居阿姨忽然病了,手頭沒有錢,樓裡一個領導對老伴說,‘上家趕緊拿錢’,就給這個阿姨拿去看病了。這種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友情和牽掛、關愛,一直延續到現在都沒有變。”楊素音說起來仍很感動。

“孟老師給我們講過一位蘇聯教育家的話,‘不愛母親的人是不會愛人民的,不愛家鄉的人是不會愛祖國的’。我們鼓勵老人們參加口述史項目,就是要挖掘社區裡的文化基因、優良傳統,把它傳承下去,讓更多年輕人知道。他們只有愛家鄉,才會更愛祖國。”社區黨支部書記姜靚說。

記者:於麗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