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M档下操作,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调整?

单反相机M档下为什么没有曝光补偿功能?

是的,单反相机在手动M档模式下,确实没有“曝光补偿”功能,这在一般思路下,似乎M档是“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它也是人间普通一员。

单反相机M档下操作,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调整?

手动M档操作时,过程是这样的。

全手动M档的设置涉及到四大项:光圈、速度、感光度和镜头对焦,但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手动设置和调整,一般所指的是光圈、速度、感光度三项,并不包括镜头对焦。

单反相机M档下操作,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调整?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即便是“全手动”,也只是相对的,虽然最后定夺的权力交给了拍摄者,但是在设置和调整的中间过程中,相机还是参与了测量、显示,并且给出了参数建议,只是对于相机的建议意见,你到底采纳多少,那是另外一码事。

单反相机M档下操作,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调整?

全手动设置的思路类似于“半自动”。

第一步、首先确定“老大”项目。真正进行全手动模式设置时,我们是从显示屏的速控盘进入的,一般是字母“Q”表示。我们进行设置时,主观理念上对待光圈、速度、感光度时,还是存在着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小弟的顺序考量。

假如我们强调的第一是感光度,那就首先将光标移到感光度位置,并通过后拨盘的转动确定一个值;假如我们强调的第一是光圈,那就将光标移动到光圈位置,并通过后拨盘确定一个值;假如强调的是速度,办法同上。

第二步、接着设置“老二”项目。有了第一个老大参数的设置,接下来,就得依次设定老二和小弟。通过设置,我们理想中的一组数据就已确定,比如是“速度50、光圈5.6、感光度200”。这一组数据的搭配,根据主观预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创作意愿和设想,但是可以断言,这组数据在当前光线条件下,一定是不能够保证准确的曝光,不是过曝就是不足,恰巧能正确曝光的概率极其微小。

单反相机M档下操作,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调整?

第三步、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上面说到,其实,相机本身是一直在参与监测和建议的,问题是它会通过什么形式和途径来“参政议政”的呢?

在上面的一组数据设置下,我们通过取景器监测,当半按快门时,取景器下侧栏会有参数显示,从左到右依次为曝光速度50、曝光补偿表、光圈5.6和感光度200这四项。三项数据我们都知道,就是我们刚才的设定,曝光补偿表需要重点解释。

曝光补偿表,是一条带有刻度的横向线段,在线段的中点处,标有“0”的字样,当我们半按快门时,就会有光标出现在线段上的某一位置。如果光标正好出现在“0”的位置上,这就说明,刚才设定的一组数据,在当前条件下,按照“本相机”的标准,正好能正确曝光;如果偏右,则表示“过曝”,反之表示欠曝;离开的距离越大,说明过曝或欠曝的程度越高。

面对过曝或欠曝的情况,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一般都会做出修正和调整,办法就是通过前拨轮的转动,反向向左或向右移动光标,使得光标停留在“0”点处,以达到正确的曝光;当你认为确有必要,主动将曝光量加大时,你会自然选择让光标停留于“0”于偏右的位置,或者就会有意让光标停留于偏左的位置,这就顺便完成了“正补偿”或“负补偿”。

单反相机M档下操作,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调整?

当然,在你拨动前拨轮时,首先得到调整的是速度值,其他两项不做调整,就是说,这个时候首先做出“牺牲”的是速度,通过速度的调整来满足曝光要求。如果这个时候,你觉得,速度指标作出的牺牲太大,可以反过来回到速控盘上,调整光圈或感光度,或两项同时调整,通过适当的协调和让步,实现新的平衡与和谐,最终“敲定”拍摄设置。

明白了手动M档调整的过程,自然就知道了,M档操作时,是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的,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单反相机M档下操作,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曝光补偿调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