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河南考生独自来到四川上大学,不适应想要退学,怎么办?

K896067043


不知道题主是究竟哪方面不适应四川的生活,还是仅仅不适应一个人在外地生活。我想说的是:你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是每一个刚上大学的人必经的阶段,克服一下,不然即使退学再复读明年还要重新经历这样的阶段。



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适,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会有所改变

别说是一个刚刚上大学的学生,就算一个成年人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肯定也是不适应的。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除非是在自己的家乡上学。只要你坚持一段时间,肯定能够适应。

我们都知道四川的饮食非常有特色,无辣不欢,对那些从来不吃辣的人的确是一种考验。但是我相信学校的食堂一定会有给外地学生准备的比较清淡的饮食。如果你入乡随俗,慢慢尝试吃一点儿辣的,没准会爱上这里的口味。



四川人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果刚开始去,可能听不大懂,感觉融不到他们中间去。但是上大学都是天南海北的学子,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尽量说普通话,这个应该也不会让你感到难以接受。何况接触和了解异域风情,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想想我刚去张家口上大学的时候,他们那里人说话我一句都听不懂,饮食习惯上也有非常大的区别,着时难熬了一段时间。但过了最开始的适应期,不但喜欢上了他们那里的饮食,还学会了当地一些简单的方言。

初次出远门的不适应,会随着朋友的出现而改变

很多孩子是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父母身边的,平时很少出远门。考上上大学之后要一个人去应付日常的生活,还要开始新的人际关系的交往,这可能令很多刚上大学的学子非常不适应。

1、这正是考验你生活能力的时候,也证明你已经长大了。上大学就标志着你已经是个大人了,就该独立的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怎么能够因为一点生活上的困难和不适应就想退学呢?大人和小孩儿最大的区别就是面对困难。更理性、更坚强、更成熟,所以你不能轻易退缩。

2、认识新的朋友,建立新的交际圈子,人生翻开新的一页。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认识很多四面八方的同学,此刻内心还是感到孤独和陌生的。那么不如主动伸出你的手,去认识新的朋友,融入新的圈子。这样你的孤独和不适的心理很快会得到驱除。最开始到新的大学的时候,可以先从老乡的圈子里交朋友,这样比较熟悉,他们也会很快帮你适应新的环境。



总结:我们历尽了千辛万苦才考上了大学,不能因为生活或者思想上的不适应,轻易的去退学。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努力坚持一段时间,一切不适都会得到缓解,试着去尝试一下吧!


轩老师谈教育


孩子,我是过来人,阿姨想对你谈谈我的看法,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六十年代考上了甘肃的一所大学,从没出过远门的我,离开成都,独自扛起行李踏上求学路,当时没有直达的火車,从成都到兰州要在陕西宝鸡换乘火車。心中充满了好奇和相往。到了学校后,第二天早上食堂的早餐是玉米面糊,白面馒头,咸菜,中午也是馒头,手拿馒头回宿舍伤心的大哭场。在成都吃的都是大米,从不吃馒头,怎么吃得下去。因当时在川招了不少学生,后来省特批供应大米,这样中午才有米饭吃了。就这样慢慢习惯了西北的生活。毕业后由于特殊年代,全部毕业生留在了甘肃省,分到了各地县市(不论工科理科文科)。我们到了靠近陕西的宁县,工作了近十年,有了考研究生的机会,(78年恢复考研,79年考出)。毕业后留在了四川。一直工作到退休。说这么多的意思就是,学知识不分地区,生活是可以慢慢习惯的,只要努力,命运最后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迁就我们。希望这些能对你有帮助。


清新剂4


我大学在重庆上的,班上一共32人,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北京,河北,河南,云南,福建,江苏,新疆等等,四川重庆的十个不到。

大一第一学期,重庆的冬天潮湿又阴冷,很多同学,都是靠吃火锅来取暖。北方的同学,特别是北京那位同学,由于吃不了辣,每次只能干瞪着眼,看起来很郁闷。

毕业的时候,那位北京的同学,每周都要去吃火锅,无辣不欢。

毕业时,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留在了重庆或者成都。



题主是从河南来四川的大学,不知道具体是哪所学校。你说不适应,我觉得可能有三个方面:

1、听不懂方言

在四川上学,说四川话的同学居多,要么为了让外省同学能听得懂,有的会勉强自己说“川普”。如果去逛街买东西的话,听到的都是四川话,可能觉得听不懂,有些不适应。

听不懂别人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障碍。本来要买点苹果,不知道老板说的是“四块钱”还是“十块钱”?干脆放下不买了。

这个烦恼,应该每一个去外省的学生都会遇到。

2、吃不惯饮食



四川无论是成都,绵阳等等地方,吃麻辣的习惯都是一样的。

早餐麻辣小面,中午米饭菜,晚饭可能是麻辣烫。我一个石家庄的同学,中午吃米饭的时候,一定会再买一个馒头,因为她觉得米饭的口感吃了吃不饱。

我婆婆和公公送我小姑子去重庆上学时,买了一碗小面,觉得太难以下咽了。因为北方面条是面和菜码分开,四川的面条,大多是清水煮面,作料放在碗里,要是不爱吃辣的话,清汤的就不好吃了。

北方同学吃不惯南方的饮食,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吧。

3、不习惯气候

北方的冬天,要比南方的冬天好过一些,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以前在重庆夏天的热和冬天的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灵魂里了。来北方快十年了,虽然夏天也热,冬天空气不好,但是都还可以忍受。冬天在有暖气的室内,做事不那么冻手冻脚了。

题主还没有过到冬天,所以这一点还没有体会,这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小。

但我想说的是:既来之则安之!每一个人,都需要离开舒适区,去开拓新的领域,首先适应力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调整心态,让自己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退缩。我敢打赌,四年后的今天,你一定会舍不得这座城市,因为它见证了你的青春,有一群和你共同度过青春的好友,还有你整个人能力的提升,都会让你说:其实这里也挺好!

是否退学,请三思。您觉得呢?欢迎讨论!


英语老师Minnie


一看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二十多年前去山东济宁走亲戚,那里的人一天三顿吃馒头,喝面糊,我也是适应不了,因为我是南方人,生活在东北,东北大米白面都有,我的生活习惯是米面兼食。在单位食堂吃馒头,回家就吃大米饭,在单位吃米饭,回家就吃馒头。如果让我顿顿吃大米,怎么吃都不腻,如果让我吃面食,连续吃三顿就头晕,哪怕是最好吃的饺子也不行。

河南人的生活习惯和山东差不多,他们的味蕾就适应馒头、面糊、面条、烩菜、胡辣汤。这位同学到了四川,虽然学校食堂可能也有馒头,但应该是以大米饭为主的,而且绝对没有了面糊、烩菜、胡辣汤之类的河南特色食物。不过,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最受国人欢迎的菜系,一旦吃上,最容易上瘾。

不知这位同学是男还是女,假如你是个男生,难道就不想在成都好好欣赏欣赏美女?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找一个漂亮的川妹子做老婆呢!相比于河南,我觉得四川的女孩更水灵。不知有多少外地人做梦都想娶川妹子呢!

当然,这位同学不适应的原因倒不一定是饮食的问题,也可能是没出过远门,不适应陌生的环境。可是,每个人都要有成长的过程和经历,适应环境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假如一个人不适应环境,总不能让环境来适应你吧!要是感到陌生就逃避,那人生几十年,难道你就待在那个小村子里不远走?要是那样,你还考什么大学?只要出远门就没有了熟悉的乡音,没有熟悉的家乡饮食,那怎么生活啊?

所以,我还是奉劝这位同学,安心的在四川读大学吧!而且要从尝试吃大米饭和麻辣川菜开始,从听四川话开始。等你四年大学毕业时,你已经被四川的人,四川的景,四川的美食所吸引住了,再也不想离开四川了。不信你就试试。


若愚趣谈


刚入大学的新生们,多数都会有这种不适应,因为不适应,所以会产生逃避心理,想退学。别紧张,你的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我儿子也是去年上的大学。上大学之前,他对自己的高考成绩,学校专业都很满意。但报道完,在学校呆了三天后,突然告诉我说,他要退学复读。我一夜无眠。第2天,来到儿子的学校,和儿子做了一次长谈。


原来,在这三天里。儿子听到了一些 关于学校的负面消息。什么学习风气不是很浓,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排名连全国前十都没进。总之全是各种道听途说的负能量。再加上,自己几天来的观察,学校确实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一下子就产生了心理落差。失落之时,再环顾四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感觉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离得很远很远。夜深人静,会被恐慌和不安惊醒。后来又听说自己的好友要复读,于是,便 坚定的认为,自己复读一年,一定能考上名校。

我和儿子心平气和的长谈了一次,和他分析了一下复读的利弊和当前的情势,儿子答应我,自己会安心上大学的。但我看得出,儿子的内心非常痛苦。后来回家的一个月里,我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儿子再起执念。所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心情越来越好,从此以后再也没提复读之事。


每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初次离开家乡独自生活,心理上的,生活上都会有不适应感,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过了这个适应期,和周围的同学老师熟悉了,大学生活慢慢走入正轨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题主是河南考生,河南能上大学的孩子真心不容易啊。而且所上大学是在四川,四川是美食之都,天府之地,教育发达,经济繁荣,风景秀丽,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地方。能在此上大学,是一种幸运,题主应该珍惜呀。

18岁读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全新的开始。初期的不适应是正常的。人早晚得学着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长大,是从学着适应开始的。


花朵5506


去四川,人间天堂,不适应只是暂时的,很快你会爱上他。

我大学是在重庆上的,第一个学期和老乡一起出去吃饭,辣到流鼻血,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次流鼻血开始,渐渐的爱上了四川美食。

自助火锅

最为经典的一句话:“扶着进去,扶着出来”。有一次我们去吃自助火锅,真实的体验了一把,饿着肚子进去,在里面吃了三个小时,撑的受不了,出来的时候,只能在路边找个地方坐着休息。

(重庆南山火锅,整座山都是火锅)


串串

无与伦比的串串,我们吃了十几个版本的串串。毕业后,凡是回重庆,回学校的同学都会去找原来在学校吃过的那家串串,便宜、实惠、味道好。正常一顿只需要3-5块钱就能让你吃的很饱,而且味道特别棒。每次去旁边吃炒菜的时候,总会去那家弄一份串串过来,这成为了大学四年的传统。

烧烤

烤豆干、烤鸡翅,特别是重庆的烤脑花,那可真是绝了。有一次回重庆,凌晨2点去吃烧烤,里面灯火通明,那一个壮观的。时隔这么多年,在外地吃烧烤,只要是来自四川、重庆的,我都特别想吃。

四川美食,让你爱恨交加

一开始也许你会不习惯,但是后来你会越来越爱。借用我老婆的一句话:辣的要死,可就是停不下来,又要长胖了。


同学,没有什么都是外部条件给你创造好好的,凡是只能自己去学会适应,美好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


朱文亮


我就讲讲自己走向独立生活的一些经历

我的独立可以说是从初中毕业开始,上初中的时候生个病还要请个假跑回家治,直到初中毕业,当时爸妈也是为了磨炼我。

让我自己到漯河市找一份暑假工(我老家在平顶山),当时可以说,都没怎么去过城市,于是我就一家饭店一家饭店的问,终于有一个饭店愿意要我了,一个月800元,管吃不管住,于是我立马就在旁边的城中村租了一个住的地方,因为是顶楼,记得是80元一月。

头三天也是非常的不适应,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一天到晚就是干活,睡醒的时候浑身疼。但是慢慢的就习惯了,晚上下班的时候我还会跑到当时的海河路夜市吃点其它东西,自己喝一点五粮液。更让我独立的是,在我找到工作后,干活半个月,家里人都没有跟我联系,我也没有跟他们联系,可以说从那次以后,我就明白了出门在外就要靠自己,只要饿不死就是幸运的。

河南与四川离得并不算远,作为成年人应该学会独立

上大学应该差不多就是成年了,成年就意味着自己要学会承担一些东西,河南距离四川并不算远,无非是千把公里。即便是吃不惯那里的饭也可以适应那里的气候,至于陌生的人就要慢慢熟悉,对于新生来讲,都是希望去熟悉对方的。

在大学,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走上社会,才会觉得真的很不一样。鉴于这种情况,首先就不要选择退学,先咬牙坚持下去,然后我也建议在大学期间多出去旅旅游,比如去重庆、西安、云南等地看看风景。

初中毕业的时候,我觉得漯河和平顶山就已经够远了,很难适应。但现在,早上可以在广州吃饭,晚上就可以在北京做饭吃,昨天我也是刚刚从广州到达北京。

总之,希望你能坚持下去,不断的适应外界环境,这样才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前段时间,某一个女生考取了一所211学校,因为不喜欢宿舍同学,想要复读。现在又有一个河南孩子到四川上大学,不适应,想要退学。

我是四川人,我觉得四川虽然贫穷,但是气候还是非常宜人的,也有很多美食。

我们是仪陇人,孩子上是在绵阳上的。那边的气候比仪陇潮湿,孩子在那边上学经常感冒。当时也有许多地方不习惯,不过三年很快也就过去了。

我儿子高考时,坚决不报考川内的学校。他想要走出四川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于是他考取了苏州大学。

那边读书他也有许多地方不适应。比如四川的穿的饮食是偏辣的,而苏州的饮食是偏甜的,我孩子从小就不喜欢吃甜食。过去三年多了,尽管很不喜欢,但是还是得坚持吃呀!


孩子还不太适应那边的时间。苏州比四川亮的早,也黑的早。很多同学下午4:00多就吃了晚饭了,他不太习惯,于是就约了几个同学,6:00左右才去吃晚饭。

另外不太适应的应该天气了。那边早晚温差比较大,而且风比较大,一出门伞经常就会被吹翻,这在我们四川是比较少见的。

尽管孩子有许多地方不适应,但是他还是慢慢喜欢上了苏州。毕竟是孩子适应能力还是挺强的。

人不可能去改变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都会面临新的环境,都会有很多新的困难。我们要学会调节心态,克服困难,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我当年考的是四川女子学校,全班只有我一个男的,我不习惯,也退学了……至今后悔惨了

四川挺好的,天府之国山清水秀,正是学习修炼的好地方,记得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就是清晨派的,可惜最后被灭绝了,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学会四川普通话。

我不知道你是在哪方面不适应,天气还是环境还是城市的特色?还是四川的美女很多,让你目不暇接。更或者四川的美食很多,特别是火锅麻辣烫,把你烫得受不了。


其实在我们成都有一句话,到了成都就是一个离不开的城市,说明成都很有魅力,比较休闲。对于居家工作,生活都是非常适宜的城市,宜居的好地方。

或许你只是一方面的不适应,但是你是来读书学习的,无非就是三年5年左右时间,然后毕业以后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城市。如果此时你选择退学的话,我觉得你负责带的更大一方面是时间的成本,还有经济方面以及父母的压力。

我记得有一首歌不是唱的挺好吗?四川欢迎你……我们真的是希望你到四川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这个城市的特色。


杨锅来了


这个同学呀,我给你说说我历经磨难的事情吧。我比你有条件多了,我工资高待遇好,但是我就想去体验体验生活。终于有机会啦,我们学校让老师们去支教,到最艰苦的地方支教。

如果不能受苦受难,那叫什么男人啊?我豪情满怀,我信心十足,我申请支教。但是我一问支教的老师,他们都说非常苦,夏天非常热,没有空调,而且有很多蚊子。有的地方很偏远,水是到五六里远的山下挑。我马上后悔了,但是很不幸,一申请就成功了。



那没有退路,只好坚持到底。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现在我一下子踏上了最艰苦的地方。但是这又有什么呢?人的适应能力如果强的话。不管到哪都能过的有乐趣。

我被分到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中心小学。刘店镇是汝阳县经济最差的镇。我们住的周转房,一共三层楼,我们住在顶层,第三层。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离马路很近。晚上车来车往,振动声,让我睡不着觉。

因为村里面大多是留守儿童,好多老年人为了晚上的安全都养了狗,一到晚上,成十上百的狗乱叫,也是睡不着觉。我一下子懵了,难道我要在这里度过一年时间吗?我真想打道回府,我真想回家。



我来此地支教,有好多疑团需要我解开。

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留守儿童呢?为什么村里里边会养这么多狗呢?为什么村里边建了好多新房子,富丽堂皇,但是就是没有人住呢?

为什么这里的年轻夫妇只管生不管养呢?为什么一对年轻夫妇要至少生五个孩子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在课余时间,走到村民家中,去家访孩子,我越来越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一个都不能少》电影中的艰苦磨难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现实中的情况更加磨难。

晚上我躺在床上,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并把它写成文章,支教一年我写了25万字。



学校不管饭,我们自己做饭。天天买菜做饭,学校没有洗衣机,我们用洗脸盆洗衣服。

在这里超市离我们有两里远,每天都得去超市买菜,自己淘洗,自己做饭。

好几次我把手切烂了,我没有做过饭,真的不知道怎么生活。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这就是对我的考验。向其他老师学习,让其他老师帮我做很多事情。在艰难困苦中,我们有最真实的友谊,最厚道的友情。

对孩子们的辅导,我们也是悉心备至。家长就给我们送菜,还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做客。再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寻找快乐的勇气和信心。

谁着问号的一个个解决,我觉得在这里我生活的挺好。最后我教的班在全乡取得的名次是第二名。校长把我写的电子书打印了两本并永久珍藏。

他说你们来指教,我们真是遇见了贵人,你写的文章非常好,希望你明年还来这我们这里支教。

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过得自得其乐。今年我又申请支教,可是却没有通过。但是通过到艰苦地方去支教,我知道自己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不但学会了做饭,还学会了缝补衣服。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害怕了,我都会满怀信心的去迎接它。



我是教育处处春,希望对你有用,也请关注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一起交流,一起得到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