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所谓抗生素,就是老百姓口中经常说到的“消炎药”,在很多人看来,抗生素似乎就是一种“万能药”——感冒、咳嗽、发烧可以用;牙痛、上火可以用;肠炎、腹泻、肚子疼可以用;皮肤疖肿、毛囊炎可以用;尿频、尿急、尿痛也可以用;说白了,不管哪里不舒服都首先想到能不能先用“消炎药”治一下,几乎每个家庭的小药箱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消炎药”的储备。那么抗生素到底是不是“万能药”?为什么感觉这些“消炎药”似乎越来越不管用了呢?

一、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诞生的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青霉素的来历,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A.Fleming)在一次试验失误中偶然发现,因和空气接触后在葡萄球菌培养皿中意外生长的青霉菌可抑制周围葡萄球菌生长,弗莱明认为这是由于青霉菌分泌的一种能够杀死或阻止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所致,他将这种物质其命名为青霉素。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人类对抗微生物的战争

1939年,病理学家弗洛里(H.W.Flor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E.B.Chian)利用弗莱明提供的青霉菌种,提取出青霉素晶体;1940年,青霉素在小鼠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1942年,美国制药企业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1944年,青霉素大范围用于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盟军士兵;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感谢青霉素,他很快就可以平安回家了!

在某些影视节目中经常被提到的“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在当时这种药物简直就是家喻户晓的救命“神药”,黑市价格比黄金还要贵,不过其疗效惊人,在与细菌对抗的过程中也无往不胜,特别是处理伤口感染、肺炎、发热等,经常是一针下去就管用,最近热播的《特赦1959》电视剧中杜聿明的生命就是被“盘尼西林”救回来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细菌耐药这个概念。

二、抗生素种类越来越多,但细菌耐药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青霉素诞生后,在随后时间里,人类相继发现了链霉素、金霉素(1947年)、氯霉素(1948年)、土霉素(1950年)、制霉菌素(1950年)、红霉素(1952年)、卡那霉素(1958年)等,这些抗生素的相继问世,使细菌性疾病得以成功治疗;20世纪50年代末,谢汉(N.C.Sheehan)合成6-氨基青霉烷酸(6-A-PA),使得人类从天然环境中寻找抗生素的窘境转而进入在实验室中合成抗生素的时代。现在大家熟知的各种头孢、西林、霉素,以及添加到抗生素里的酶抑制剂等,几乎都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

看到这里大家都清楚了吧,“消炎药”——抗生素,只是用于治疗和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而不是万能药!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抗生素属于处方药物,不能随便购买

细菌耐药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抗生素诞生就同时开启了。细菌耐药是微生物为了保护自身而产生的,细菌在接触过抗生素后,就会想法设法计地制造出能灭活抗生素的物质,例如各种灭活酶(这也是现在研发新型抗生素对抗细菌的一个方向),或通过改变自身代谢规律来使抗菌药物失效(这种细菌耐药可传给其他细菌)。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细菌耐药属于自然选择

1951年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灭活青霉素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20世纪60、70年代的细菌耐药性主要表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道阴性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80年代以后细菌耐药性不断升级,我们小时候曾经很管用的磺胺、先锋什么的现在基本销声匿迹了,细菌耐药也逐渐表现为产生超广谱抗生素灭活酶的细菌越来越多和多重耐药(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抗药性)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伴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近十年来对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大幅增加,大家对细菌耐药的问题也逐渐提高了警惕。

三、细菌耐药对人类的威胁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细菌耐药的报道越来越多,2010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2013年,以英国为发源地的LA-MASA超级细菌在世界各地被发现,主要存在于禽类体内,感染率极高;2016年5月26日,美国卫生官员报告,美国发现首例对所有已知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细菌感染病例,如果这种超级细菌传播,可能造成日常感染的严重危险;2016年5月19日,英国Jim O Neill爵士在发表的《全球抗生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中指出,目前每年已有70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预测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如果任其发展,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G20杭州峰会中抗生素耐药问题成为国际问题

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特别提出了影响世界经济的深远因素,包括:英国脱欧、气候变化、难民、恐怖主义、抗生素耐药性等5项,其中对于抗生素耐药问题,G20公报如是说——“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稳定。我们确认有必要从体现二十国集团自身优势的角度,采取包容的方式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以实证方法预防和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同时推动研发新的和现有的抗生素”。这就意味着,抗生素耐药性的话题已经上升到了国际高度,成为一个等同于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的世界性问题。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G20峰会达成多方共识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上升到全球化问题,如果抗生素失去效用,很多重要的医疗手段(如肠道手术、剖腹产、关节置换、器官移植、化疗等)都无法安全实施,事实上,抗生素耐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但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加速这一过程。抗生素的使用不仅是在医院,畜牧、养殖、渔业等都是抗生素使用的“重灾区”!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我国环境中抗生素明显超标

我国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国,每年生产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全部自销,人均消费138克,是美国的10倍,全国58个流域“抗生素环境浓度地图”各地抗生素使用和排放量:5万吨/年抗生素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中国河流总体抗生素浓度最高达7560ng/L,平均303ng/L; 意大利仅9ng/L,美国为120ng/L,德国20ng/L。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临床上使用最广的药品是抗生素。据SFDA统计数据,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中,占比最高的也是抗生素,抗生素滥用俨然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抗生素应保护,而不是滥用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国家近年也出台了不少关于医院使用抗生素的法规、文件和行动目标,也取得了不小成果。

四、人类不可能消灭所用细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才是解决方法

细菌在环境中是无处不在的,水、土壤、空气、物体表面、人体皮肤、呼吸道、肠道等都有大量细菌的存在,但细菌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感染,需要细菌达到一定数量且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无法清除致病细菌时才会出现感染相关的症状,如发热、炎症反应等。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细菌是感染的源头

以外科手术为例,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内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红肿、疼痛、脓液积聚和发热,这时候可以诊断手术部位的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手术部位的感染(SSI)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在美国SSI占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14-16%,国内报道为11.9%,仅次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病人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植、免疫低下、低氧血症等;手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手术区域卫生状况差(术前未很好沐浴)、手术时间过长长、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局部积血积液、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等都会增加SSI的发生。

老百姓常说的“消炎药”不是万能药,细菌耐药不是小事情

败血症就是细菌进入血液并繁殖

在抗生素出现之前,十九世纪中叶,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70-80%,患者因此而出现的死亡率也高居不下,无菌术及操作规范、外科技术的提高、抗生素的出现才使得这种感染相关死亡率降至较低的水平。

因此,我们在外科应用抗生素时应遵从以下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学(哪种细菌)

2、根据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合理用药(哪种药物)

3、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因人而异)

4、严格控制或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

5、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合理用药)

6、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加强管理)

7、从教育、宣传和成立相应组织着手,纠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从每个人做起)

结语

应该认识到的是,虽然在临床中已经出现了非常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这种高度耐药的多重耐药菌除个别抗生素外,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耐药,也对临床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自从抗生素诞生以来,挽救的生命更多。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抗生素的态度应该是爱护并妥善保护,减少滥用,最大发挥其效用,减少耐药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