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死,曹丕称王,汉献帝是怎样禅让的帝位?

kamakuli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汉献帝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

一、汉献帝禅位的背景

1、曹操去世。公元220年,曹操联合东吴抗击关羽的北伐,打败关羽还师洛阳。关羽襄樊之战威震华夏,虽然失败,但给曹操压力和打击很大,曹操心力交瘁,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因病在洛阳逝世,终年66岁。


2、曹丕继位。曹丕继王位,当上了丞相兼魏王,并接管了朝政大权。曹操出身于寒门宦室,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推行“招贤令”,从社会底层招揽了很多文武人才,建立起了听命于自己的曹魏集团,但始终没有和汉末统治实力派的士族集团形成很好的契合。曹丕继位后,为了契合士族集团,颁布九品中正制,对世家大族门阀贵族进行拉拢,给予利益兼顾,得到很多人支持。为掌控国内政治局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曹魏的外部环境。曹丕继位时历经关羽北伐,魏国需要恢复,吴国和蜀国联盟破裂,需要消化彼此的关系,三国间一时又处于鼎立平衡态势,局面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

4、汉献帝皇权代表的状态

汉献帝虽为汉朝皇帝,但是命运坎坷,一直是个傀儡皇帝,生活在乱世,早先被董卓控制,后来又被曹操挟持,为掩盖锋芒,隐忍求生,曹操在世时就选择禅让来保全自己,曹操为说明自己无意帝位,将自己的姑娘都嫁给汉献帝(实际上是牵制和控制皇权)同时拒绝接受禅让(实际上是时机不成熟)。

二、汉献帝禅位

禅”的意思是在祖先面前大力举荐,“让”的意思是让出自己的位置,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皇帝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让给其他人。中国历史上出现禅让的不多,汉朝就出现两例,一个是刘婴禅位王莽,一个是刘协禅位曹丕。但都是被逼无奈禅位的。

1、朝中大臣劝禅位

公元220年10月,华歆、王朗等四十余位文武大臣闯入內殿,上奏汉献帝,请他将帝位禅让于魏王曹丕。华歆上奏说:“伏睹魏王,自等王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群臣会议,言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献帝默然。

王朗进逼:“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及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汉献帝大哭回宫,第二天不上朝,对皇后(曹操之女曹节)诉说此事:“你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后大怒:“吾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这时曹洪、曹休带剑而入,逼迫汉献帝出殿。曹后大骂道:“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


2、汉献帝禅位曹丕

汉献帝在武力的胁迫下,无奈地写下退位诏书:

“朕在位三十二年,谴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运行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今其追踪尧典,禅位于丞相魏王。王其毋辞!”

汉献帝请魏王曹丕登坛受禅,在坛下汇集了大小官员四百余人,御林军三十万,汉献帝亲自捧玉玺呈给曹丕。


魏王曹丕称帝,并改元黄初,国号大魏。曹丕还追谥其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丕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爵名,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山阳区),没有加害刘协和刘姓宗室。十四年后,刘协病逝,享年54岁。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并以汉天子的礼仪葬于禅陵。

综上所述,曹氏代汉建魏,是一场少见和平不流血的改朝换代,是社会发展矛盾利益集团的一次利益协调,不得不说以这样的方式改朝换代避免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破坏。


晴空远望史


事实证明,即便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在青少年时间得不到适宜必要的发展气候,一样会在其成长过程中,慢慢变形了,变得平庸!汉献帝就是这样的例子!




汉献帝基因不错,相当聪明。他老爸刘宏是个逆袭的皇帝,其母王氏是个名门闺秀,童年又在董太后的滋养下,智商水平高于同年人。与那个杀猪匠女儿生的哥哥刘辨相比,其智商明显在150以上!九岁时敢于训斥董卓,就是很好说明!

但是,后来的悲惨遭遇,使这个天才少年,整日在担惊受怕中度日,智商发展严重受损!可以想象,一个小学二年级小学生,干上了全世界最大,却是即将倒闭的公司CEO,其后度日如年的人生,唯一的工作就是陪伴这个公司倒闭!


十八岁之前,看似有点权利,却是饿着肚子,朝不保夕,随时有生命危险;十八岁后衣食无忧,却是形同坐牢,完全是个橡皮图章!二十岁那年,肾上腺素旺盛,他曾雄起过一回,策划衣带诏,终因被霸凌的青少年留下的懦弱心理所致,不敢走向实质或刚性反抗,试图假借外戚力量,在明哲保身前提下,曲线救国!但是在绝世英雄曹操面前,这一招徒增其辱!以后,他老实多了,只在梦中意淫复国。

虚岁四十岁那一年,一生最大的对手曹操去世,汉献帝明白,自己的皇帝生涯也就结束了!拯救国家不在行的汉献帝,对自己命运的算计,还是蛮靠谱的!当年在西凉军阀手里,他早就皇权旁落!袁术、袁绍及张扬,最有希望护驾勤王的军阀,都是避之如瘟神!只有曹操不嫌弃他,将他从西凉军阀手中救出,从此至少还过个近二十年的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


不管出于算计,还是出于对皇权尊重,一代枭雄曹操,是当时所有割据诸侯里,对他最尊重,也最舍得花钱!在曹操的岁月里,汉献帝虽尽屈辱,至少生命无忧,皇号尚存。从理论上讲,还有复国的希望!曹操,这个唯一值得尊敬与憎恨的人走了,剩下的岁月,不要说匡扶汉室,就是保命都成问题!

当曹丕隐隐地表达要求汉献帝禅让时!汉献帝搂着可爱、忠贞的皇后曹节,还有两位可人的曹氏爱妃,笑一笑说:“这是唯一活命的机会!不可错过!得不到江山,那我们就经营爱情吧!”


汉献帝爱读书,情商也高!到了许昌后,曹操专门派大儒陪皇帝读书写字,所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只谈风月,莫论国事”,应当说汉献帝经营爱情的水平是绝对上乘的!从董妃,到伏皇后,乃至曹操三个女儿,都能为汉献帝献出纯真爱情,可见一斑!这几个美女,对汉献帝的忠诚,可比关羽张飞对刘备。可惜,匡扶汉室,这几个女流远逊关羽张飞威力!

如果这几个女流,有着关羽张飞的能量,汉献帝可能就是扩大版的刘备!或许,这也是汉献帝作为皇帝,在性格上的瑕疵,经营感情,比经营国家更里手!


云子落


是个历史之谜。汉献帝禅让曹丕的传说或者故事相信大家都看过,尤其是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描述的十分精彩。“禅让”说起来好听,其实都是特莫被逼的,用脚趾头想想都会明白这其中的真实状况。有哪个皇帝做的好好的万万人之上,要啥有啥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撂挑子让别人管着,除非脑袋被门挤了,,,汉献帝一辈子挺不容易的,尤其前半生,被董卓扶植起来当了个说了不算话的傀儡,甭提多么憋屈,好容易熬到了董卓倒台,又换了个更厉害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更是没有半分话语权,娶个老婆还是曹操的女儿,枕边人监视的滋味儿你想起来就不会感受,估计妻管严没问题的。曹操死了,曹丕更是肆无忌惮,仗着自家功高盖主,非得让汉献帝陪着演一出戏,整了个三让三辞,糊弄天下百姓,这才彻底的让汉家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国正是拉开序幕。上帝给你关上窗户,必然给你来一扇门,不当皇帝的日子真爽,据说这位末代皇帝,在山阳县利用自己宫中所学造福了不少当地百姓,口碑在后半生也算不错。落了个善终。




貔貅落宝


曹操新丧,曹丕称帝,上不应天时,下不合地利,那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做呢?他又是怎样让献帝退位的呢?


依在下拙见,无非以下几点:

一,权势利益熏心。曹操死后,曹丕新晋“魏王”,正是急功近利之时,而普天之下,“魏王”已是一人一下万人之上的“高官”,若要继续做大,只有废帝自立。

二,朝中一些佞臣的劝进之言,无疑也是推动曹丕自立的一大中坚力量。这些佞臣中,又以华歆为首,华歆何人?那是管宁的老同学,“割席断义”的典故就出在他身上,当然了,华歆是反面的人物,由此可见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说的话,做的事也必定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龌龊事!


三,最主要的还是司马懿的一番言论。司马懿是谁?那是时刻准备推翻曹氏自立的主儿,他说曹丕此时继位上应天时,下合地利,那便不是了,而他的真正目的,是要曹丕成为天下诸侯的众矢之的,从而借孙刘之手弄死曹丕,推翻曹氏,然后他就可以黄雀在后,乘机夺取汉室江山了。


虽然曹丕称帝并不合适宜,但是他本人却不自知,依然逆天行事,废了汉帝,改国号自立。

具体是怎么做的,这里简单叙述一下。

曹丕令华歆主管此事,华歆逼迫刘协写禅让书,然后曹丕三拒之后,才答应此事,禅让大典后,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世代永享富贵,但是却在刘协回封地的路上,弄死了他,至此,汉室数百年基业彻底覆灭。


分光化影飞


曹操在世的时候没有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曹操的儿子曹丕掌握丞相大权之后,暗示一帮大臣逼宫。

首先,这帮大臣上奏汉献帝,让他退位,汉献帝看到这帮大臣狼子野心,顿时哭着说我虽然不才,但是也想像高祖那样治理国家。

其次,第二天文武百官又去逼宫,汉献帝的皇后就是曹操的女儿,也在大殿上面骂曹丕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他们根本就不听曹后的话。

最后汉献帝写下退位诏书,禅让给曹丕,这个时候曹丕称帝了,改国号为魏。



山海明


禅让,从来都是实力的权衡,尧舜的禅让也是如些。尤其禹接受舜的禅让,更是贤能与实力的较量。制度是好制度,过程却诡谲多变。

汉献帝都不愿禅位于曹操,怎么会心甘情愿让位于曹丕呢?远的不清晰,近的如清帝溥仪逊位,显然是被逼退位。

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不同,当时以荀彧为首的老臣是不支持曹操称帝的。曹丕时这些阻碍势力大大削弱,再加上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把皇帝让给曹丕。曹丕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故曰禅让。

汉献帝为什么不当下以死殉国呢?这大概就是皇家的休养。后来,献帝沉船殉国,没有做无谓的抵抗,发出了无言的抗议。哀莫大于心死,汉献帝的心早已死去!

历史进入三国时期,刘备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唯一时机。



三思堂


曹操一死,曹丕称王这说法是不对的,曹操已经是魏王了,曹丕子承父业是继承王位。至于曹丕称帝那是顺理成章了,第一,大权牢牢在握,第二,跟曹操打天下的这些大臣都希望曹丕称帝这样他们就是开国功臣了,第三,汉室衰微,宗亲势力不强,拥护汉昭帝的臣子基本被清理完了。就这样逼着汉献帝禅位给了曹丕。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禅让了,而后来的司马篡曹就简单粗暴多了。


青啤雪花二锅头


我来回答

汉献帝自从被曹操接到许昌以后,便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牺牲品,软禁不说,在朝堂之上曹操的作为不亚于董卓,也许是哀莫大于心死,汉家气数已尽,各地诸侯也没有心思保护这个落魄皇帝了,曹操不称帝是因为在他那个年代还是成为汉家王朝的,曹丞相不能也不敢成为众矢之的,尽管儿子曹丕想称帝天下但也没有直接夺取,而是采用了古代的“禅让”的方式让汉献帝退位,实际是逼迫退位。曹丕的首创也被以后各种篡位者提供了一种模板,也算是一种创新哈哈。


伴卿如星


汉献帝退位,真实情况是,司马懿用计逼挑唆曹氏。为借他人之手,让曹丕背负汉贼之骂名。然后,借机夺取曹氏江山。名正言顺。


鑫鑫vip666


曹丕继位后与曹操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曹操对于汉朝,对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自己打着兴复汉朝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然要顾及到自己言行的影响。而曹丕不同,曹丕的权力是建立在父亲的基础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只忠于魏王(曹操和曹丕),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没有哪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

然而名正言顺的禅让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还有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要数五德说最为闻名遐迩了。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王朝的兴衰、更迭。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来自于民间流传甚广的阴阳五行说,所谓的“五行”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由于汉为火德,按照五德相生说,火生土,故代汉者必为土德。东汉末年,汉朝统治已经十分腐朽,无论是农民起义,抑或是诸侯中的野心家,都打出土德的招牌。

到了三国鼎立的时候,魏文帝曹丕的年号是“黄初”,东吴孙权的年号是“黄龙”,都表示自己是土德,可以代汉称帝。唯独蜀汉先主刘备的年号为“章武”,表明刘备继承了大汉的皇统,是秉承了火德,而绝不肯尚黄,用土德。

曹丕发动起自己所有的力量,一起演了一场戏。

曹丕当魏王后的祥瑞简直不胜枚举: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奇不有,是自古以来最美好的。谁知曹丕的答复竟然是断然拒绝,他下令道:“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还向商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上已经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我的德行远远不如这两位圣人,像许芝这些话,我怎么敢听呢?这些话使我心里害怕,手发抖,字都写不成,意思表达不清,我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可是大臣们丝毫不理会曹丕的态度,曹丕越是“谦虚”,大臣们越是起劲地劝进,他们劝进的表章连篇累牍,多得数也数不清。东汉朝廷的官员,魏国的官员都参与到劝进的行列之中,劝进表章的措辞越来越肉麻。
不仅是大臣们不断上劝进表,汉献帝也知道汉朝气数已尽,故十分“配合”地连下了三道禅位诏书,苦苦地恳请、哀求曹丕仿效虞舜,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曹丕却说:“听到这个诏命,真吓得我五内震惊,浑身发抖。我宁可跳东海自杀,也绝不敢接受汉朝的诏书。”尽管曹丕的假戏作得如此逼真,但朝中的文武大臣还是心领神会,他们一边上书,一边在颍阴县曲蠡(今许昌一带)筑起受禅台。
经过九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大臣们数十次的上表劝进,汉献帝前后四次下达禅位诏书,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号的汉献帝刘协被迫将象征皇位的玺绶诏册册奉交曹丕,宣布退位。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桓阶等人所上的“登坛受命表”上,批下了“可”字。第二天,曹丕登上了受禅台,参加受禅大典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等四夷使者共数万人。在完成典礼后,曹丕对群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