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小龙虾和中国的红壳小龙虾混合到一个池塘,以后的龙虾会成杂交种了吗?

农村接班人


更多农业养殖知识和种植技术,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对于现在的季节正是吃龙虾的时候,现在很多的地方都是用龙虾做招牌菜,我们常吃的小龙虾也是咱们国内的小龙虾,那么对于澳洲小龙虾来说,澳洲小龙虾属于淡水龙虾,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波龙,澳龙之类的海水龙虾,澳洲小龙虾的个头几乎是和我们国内的小龙虾都是差不多的,只是龙虾的个头比我们国内的要大一点,那么对于说澳洲小龙虾和我们国内的小龙虾能在一起喂养吗?


对于澳洲小龙虾来说,口感要比我们国内的龙虾味道要很多,现在养殖澳洲小龙虾的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澳洲小龙虾的价格是高于国内小龙虾的,所以现在销售的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澳洲小龙虾的口感要好于国内的龙虾,澳洲小龙虾能长到半斤多,对于一些人说澳洲小龙虾比较凶猛,喜欢争斗。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澳洲小龙虾的打斗的迹象,一般在日常中发现,由于虾塘里缺氧的话,澳洲小龙虾有互相打斗的习惯,对于澳洲小龙虾能不能和国内的小龙虾杂交这个问题,目前还是没有发现可杂交出的新品种。

对于杂交可否能繁殖出新的品种目前还是没有发现,但是对于两种龙虾是可以在一起交配的,这种也是属于跨国恋情,不过也只有恋情是没有结果的,毕竟两种龙虾都是有生殖隔离的,那么两种龙虾要是能杂交的话,那么估计以后澳洲的小龙虾的品种也是比较泛滥的,应该说是不值钱了,估计到时候都能吃的起澳洲小龙虾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一些有生殖隔离的动物是没有任何结果的,所以钱的多的可以考虑吃澳洲小龙虾,钱少的就吃本地的小龙虾就可以了,这个也是主要看个人的口味来定,澳洲小龙虾要做成蒜泥的,十三香的估计都是够呛,毕竟澳洲小龙虾的壳是非常硬的,只能选择其他的吃法,比如清蒸之类的都是可以的。


三农堂广讯


虽然说这两种生物,从外观上看确实差不多,但是体型相差是比较大的。而且这两种生物具有生殖隔离,他们的染色体存在差异,两者是没有办法进行杂交的。澳洲的小龙虾本身的领地意识相当强,本地小龙虾由于体型相对较小,那么很容易被澳洲龙虾给吃掉。

从外观上看澳洲小龙虾非常像海里的小青龙,当然是从颜色上看,确实有一点像,而且澳洲小龙虾和小青龙体型差不多大。澳洲小龙虾一般是生活在淡水当中,虽然体型要比红壳小龙虾要答,但是这种龙虾很难做成口味小龙虾,因为壳非常的硬,而且肉质没有我们常吃的小龙虾肉质Q弹,所以在做的过程当中,味道很那进入到肉里面,所以口感不是很好。

现在在我国的南京地区,可能养殖这种澳洲小龙虾的比较多,不过一般不会和常见的红壳小龙虾混养,目前是没有听说过着两种小龙虾可以杂交,毕竟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生殖隔离,即使能够交配,也没有办法繁育出后代,所以自然杂交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这两种小龙虾我都吃过,个人感觉还是红壳小龙虾的肉质更加紧实Q弹,而且做口味小龙虾相对比较好,容易入味。而其实澳洲小龙虾在我国市场上很少见,因为吃的人少,这种龙虾壳太硬,吃起来费劲,并不适合吃口味龙虾,只能用来清蒸或者是烧烤,做口味很难入味,而且肉相对比较松散。

更多三农资讯,敬请关注少三番,谢谢大家支持。


少三番


澳洲小龙虾和中国的红壳小龙虾混合到一个池子里养殖,也不会成为杂交品种,另外这是生长环境完全相左的两个物种,无法一同饲养。

首先题主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设想的,问的也挺有意思,澳洲小龙虾是纯粹正规血统的龙虾属,澳洲小龙虾要求水质干净。而在我们国家吃的那种小龙虾它不属于龙虾属,它是一种入侵物种,它的名字是克氏原螯虾,但却不是龙虾属,在我们家乡这边,河边,水沟,池塘里有不少,哪里赃,它就生活在哪里。

假如把澳洲小龙虾和中国的红壳小龙虾混合到一个池塘养殖,先不说能不能出现杂交品种,我想不通该怎么养殖?!

一、澳洲小龙虾的生长习性

澳洲小龙虾是血统正规的淡水小龙虾,它的全名叫做澳洲岩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门,岩龙虾属。养殖这种小龙虾喜欢生活在干净的活水中,水的干净程度,要保持清亮见底的状态。

澳洲岩龙虾养殖前务必对池塘进行清理,而且必须杀光乱七八糟的杂鱼,最重要的就是不能与克氏原螯虾一同饲养,否则澳洲小龙虾极容易出现大规模病害导致毁灭式死亡。


注意:澳洲小龙虾的养殖,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水质干净,否则就会因为水草腐烂或者其他臭鱼烂虾的导致龙虾苗死亡。

二、中国小龙虾的生长习性

题主所说的中国的“小龙虾”,它其实不是龙虾,是一种以垃圾和腐肉为食物的入侵物种,最开始出现在美国,后来被日本引进到中国来。

这种小龙虾是甲壳动物门,全身暗红色,钳子上有坚硬的棘突刺。它们喜欢生活在平静的河流或者静水湖泊,池塘,泥沼,沟渠等地方,这种小龙虾喜欢赃的环境,和澳洲小龙虾截然相反。


所以,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是不可能成立的,澳洲小龙虾和中国这种红壳的小龙虾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如果硬要放一起,估计就会出现不是澳洲小龙虾死就是中国小龙虾死的现象,不可能擦出爱的火花。


高老慢


澳洲小龙虾和中国的红壳小龙虾混合到一个池塘了,以后的龙虾会成杂交种了吗?我认为不可能会杂交,它们的体形差异大,而且澳洲小龙虾有很强的领地意识,本地小龙虾如果去骚扰它,只会成为其猎物。


澳洲小龙虾原产于澳洲北部热带地区,因粗壮威武酷似海中龙虾,故起名澳洲小龙虾。20世纪,人们要吃澳洲淡水小龙虾,必须.从产地空运过来。80年代,美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引进养殖。我国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首次引进,93年首次试养成功。93年福建水产研究所引种试养成功,94年逐渐推广到湖南、江苏、北京等地。

澳洲淡水小龙虾个头一般在50~100克,最大者可达到500~600克。由于食性广,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美,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



该虾喜新活水,喜群居、夜晚出来活动,大多数傍晚及黎明前找食物,栖息于较隐蔽的地方,善逆水移动。生存温度3~37度,最适宜温度18~32度。当缺氧和食物缺乏时,会相互打斗,自相残杀,吃掉对方。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会攻击进入其领地的鱼、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澳洲淡水小龙虾个头比我们本地的小龙虾大很多,如果混养在一起,本地小龙虾很可能和澳洲小龙虾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遭到澳洲小龙虾的残杀。至于杂交的话,个人认为更是不可能,虽然都是小龙虾,都好斗,但是个体差异大,本地小龙虾很难接近澳洲小龙虾的,接近的话,也只能是送餐上门,当其的猎物而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坏男人说小龙虾


我们现在吃的小龙虾大多都是克氏原螯虾原产自北美,属于入侵物种。

澳洲龙虾一般指澳洲岩龙虾。

到目前为止个人暂时没有见过关于这两个物种人工杂交的实验,不能妄下结论。

但个人认为从分类以及地理分布的角度看,自然状态下杂交不亲和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实验室条件下是否可以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不同属间物种的远缘杂交在植物上已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但是对于动物而言,远缘杂交技术距离生产应用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安农小卷队


不可能杂交的,都不是一个科的东西,一种是拟鳌虾,一种是鳌虾,简单的讲,克氏公虾是有两根交接器(小鸡鸡),而澳龙公虾只有两个凸起,根本不能发生关系!看着像不代表一样


三和國際水族貿易張淮


育苗太难了,没有苗子,商品虾的价格降不下来可以肯定的说虾苗的成本一亩田接近八千块钱,我养殖这个虾五年了,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掌握育苗技术。容易养大,育苗很难!比小龙虾需要耐心和技术,个人认为这个虾养殖前景还是不错的,是可以替代小龙虾的一个品种,销售很难打开如果育苗技术提上来苗种产量提高,商品虾的价格降到40以内完全可以替代小龙虾。在一个这个虾和小龙虾的性质完全是反的,做小龙虾餐饮的不一定会煮这个虾,想做出口味必然要颠覆现在小龙虾的口味才能做出这个虾子的味道,一般的龙虾馆是不敢尝试的,所以如果去养殖这个虾在销售的时候没有成熟的烹饪方法很难推广开来,针对这个虾子的烹饪方法我有四种可以传授,个人看法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我叫D至尊宝虾农


可能性不大,两个品种地理上分隔太远了,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之后很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


霏语Marc


随着这几年小龙虾的消费旺盛,也带动了一股养殖小龙虾的新浪潮。从事养殖行业的,无不想从中分一杯羹。相比较而言,在广东、广西、海南三个省,澳洲淡水小龙虾的行业发展比小龙虾好一点。养殖行业风险大,怎么能控制好养殖风险,赚取更大的收益,一直是从业人员内心美好的愿景。那么,在开始养殖之前,挑选场地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一个好的场地,能为以后的基础建设、养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澳洲淡水小龙虾主流的养殖方式分两种:一是土塘种植水草来养殖;二是水泥池养殖。两个模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做选择。当然,也有土塘不种水草,通过肥水来养殖的。不过这个情况和水泥池养殖比较相似,也就不分开来说了。

现说说土塘养殖,我们去寻找场地的时候,应当尽量寻找排灌方便,附近有无污染的水源可以用,塘形为长方形的,土塘坡比2:1,水深1米到2米为宜。

澳洲淡水小龙虾因为虾苗价格比较贵,虾苗成活率的高低就是养殖的成功与失败。所以,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清塘一定要清干净。如果是老塘,淤泥比较多的话,建议把淤泥清理一遍,底部留下10厘米左右的淤泥用于种植水草就可以。消毒建议用生石灰,消毒还可以杀死池塘里各种野杂鱼,改良底质。用量建议一亩塘用70KG左右。清好鱼塘之后,就可以开始种植水草,因为水草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投苗前一个月就要开始种植水草。水草一般可以选择轮叶黑、苦草、伊乐藻等都可以。

为了防止澳洲淡水小龙虾的各种天敌进入池塘,最好能在塘埂围一层高度为1米左右的密网。在投苗前注意巡塘,如龙虱幼虫较多,一定要处理好才投苗。 只有用心处理好前面的工作,平时多注重管理,不断累积经验,提高自己的养殖管理水平,才能在高风险,低收益的养殖行业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