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館閣體在書法史上算的上是一種類型的字體,歷來不被大文人所推崇,無藝術性、無個性、無變化的館閣體是人們唾棄的理由。

不論墨客騷人如何貶低館閣體,館閣體始終存在,並且受眾廣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館閣體代表——黃自元

兩種書風:A類與B類

書法的風格大致可分為兩種極端的風格:

一種是方正勻稱,本文簡稱A類,一種是非方正勻稱,本文簡稱B類。

極端偏向A類的字體類似印刷體,極端偏向B類的字體類似沒學過寫字的人,亂塗鴉。這兩種都是不可取。

普通字匠往往偏向A類。像秦代小篆、小楷靈飛經、瘦金體、館閣體等人的字不同程度地偏向A類。

文人藝術家往往偏向B類。像南北朝碑刻、《散氏盤》、蘇軾等人的字偏向B類的要多一點(也就是所謂的醜一點),像歐陽詢楷書、趙孟頫、文徵明等人的字偏向B類的少一點。

1、偏A類書風的發展歷程

在唐朝科舉制以前偏向A類的書體一直存在,典型的就是漢代《三字石經》,它規範了古文、篆、隸的書寫樣式。另外還有秦代的小篆,也有官方的小篆樣式。

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三字石經》

到了唐朝,篆隸楷行草都有了,科舉考試中,考官因為覺得偏向A類的字體閱卷起來比較美觀,並且人們往來奏摺中都會將字寫得端正,以便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偏向A類的字體因為其美觀端正勻稱、方便閱讀的實用特點,到了宋代的翰林院,產生了“院體”,到了明代,稱為“臺閣體”,而到了清代,這一風格被強化,被稱為“館閣體”。

無論是院體、臺閣體還是館閣體,都屬於精緻工整的風格,深得帝王和貴族的喜愛,在清代以前,科舉考試中對字跡工整的要求並不高,至清代,字跡工整竟然成為科舉考試最重要的評選標準,好的館閣體等於功名利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偏A類的書風的發展歷程也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這類書風發展有如此市場,必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

2、偏B類書風的發展歷程

至於偏B類的書風,與偏A類書風一同發展,在唐朝,在魏晉書法藝術覺醒之時,書法已完全成為一門獨具魅力的藝術,而魏晉正是偏B類,唐朝繼續跟進魏晉,偏B類書法成為一座高峰。偏A類書法還不是很有市場。也就是說唐以前,以偏B類為主。

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偏B類——蘇軾

到了宋元明清,由於封建專制的強化(這個涉及到政治體制,不懂的大家去查,明清是封建專制的巔峰),帝王喜愛的作用加強了,再加上科舉制的完善,書法藝術崇尚的個性、浪漫、奔放被嚴重製約,偏A類的書法趁機而上,佔據社會及皇宮貴族的主體審美風尚,畢竟偏A類的書法與錢權相關的,誰不會去學呢?

由此,偏B類的書法在夾縫中生存。在宋代,宋四家基本不是什麼高官,即時做了高官也會被貶,趙孟頫雖然不是偏向A類,但很明顯,也不太偏向B類,仍然受到了A類的影響,至元、明、清後,一直存在一支偏向B類奇異書風,如元末楊維楨、倪瓚、明末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傅山、清代金農、八大山人、何紹基、趙之謙等人,清代碑學也是偏向B類的,這些書法都不是當時的主流,只在一小撮人群中交流,因為偏B類的碑學與功名利祿無關。

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偏B類——張瑞圖

毫無疑問,偏B類書法極具審美藝術價值,我們重點談A類書法的價值。

偏A類書法(館閣體)的意義

1、館閣體從古至今都在發揮作用

館閣體書法雖然只在清代出現,但這類偏A類的書法貫穿整個書法史,商朝象形裝飾文字、清代官方小篆、漢代《三字石經》、宋代院體、宋體印刷字、明代臺閣體等等,端正勻稱一直是書法的主旋路,不會因為文人騷客的唾棄而退出歷史舞臺,始終發揮其實際作用。

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館閣體代表——林則徐

2、館閣體與科舉制的關係

館閣體與科舉制是兩個獨立的成長體系。

館閣體早就出現類似的風格,秦漢就有,上文已說明,跟科舉制度沒有什麼關係,而科舉制出現的唐朝,也並沒有影響唐朝書法向館閣體方向發展,這兩者不是依存關係。

但他們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者相互促進,科舉制強化館閣體的風格特徵,使本來就較為端正勻稱的書體走向極端,而館閣體使科舉制走向末路,科舉名次不再是主以文采來定奪,而主要考慮字跡美觀,這完全背離了科舉選拔人才的初衷,阻礙了社會發展。

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3、藝術與寫字的立場永遠不同

我們都知道,書法不僅僅是藝術,還是寫字,書法同時具有這兩個方面的內涵。

偏A書法主要突出寫字的功效,偏B類書法主要體現藝術的功效。

(1)在偏B類人眼裡,館閣體就是寫字而已,沒有個人藝術特徵。

館閣體是清代科舉制催生出來的特殊風格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

比如下圖中清代汪由敦書法,是不是覺得還不錯?這就是館閣體吸引力,但這沒有藝術感可言。幾乎每個字都是正裝照,而不是藝術照、生活照。

端正、勻稱、美觀、缺乏變化是館閣體致命缺點。

被人唾棄的館閣體,追隨者依然龐大,如何正確看待館閣體?

館閣體代表——汪由敦

(2)在偏A類人眼中,館閣才是最美觀的,才是人人都看得懂的藝術。

實際需求是書法發展的根本,偏A類書法,包括館閣體,都是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端正美觀有利於快速閱讀,提高辦事效率,具有積極意義,科舉考試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而館閣體只不過將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從另一種角度看,這也是一種藝術風格。只不過偏A類看得懂的人多,偏B類看得懂的人少而已。

(3)偏A類人與偏B類人的鴻溝是文化認知。

偏A類書法(趙孟頫、啟功都也很接近A類)本身有其廣泛的實際意義,因此市場很大,偏B類書法本身理解較為困難,需要後天的文化學習才能有所領悟,因此市場很小,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偏A類書法之所以市場很大,在於其不需要讀很多書,瞭解很多文化,一般普通老闆姓都能看懂,你寫的一手很好的館閣體,身邊的人都會說你寫的真好,如果你寫的跟沃興華、曾翔一樣的書法,你身邊大多數人肯定認為你在瞎寫。

結語

偏A類與偏B類的書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偏A類注重實際意義和美觀意義,偏B類則注重性情與不同,他們對書法的意義都很重要。

雖然我本人比較偏向B類,但我每次看到偏A類的館閣體書法時,也會不禁讚歎書寫者的寫字功夫,只是自己不去寫這種書法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