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無人加油機“黃貂魚”首飛

<table> 全球首款無人加油機“黃貂魚”首飛

美國波音公司研發的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簡仁山 繪

/<table>

近日,由美國波音公司研發的世界第一款無人加油機MQ-25“黃貂魚”實現首飛。該無人機也是一款艦載機,部署於美軍航母后,將提升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擴大航母戰鬥群的作戰範圍。

美軍艦載無人機項目經歷了一番波折。這使得該無人機的定位在攻擊機、偵察機和加油機之間一變再變。為何美軍最終選用加油機作為它的第一款艦載無人機?這種思路將如何改變未來美軍的作戰形態?

首款無人加油機登上航母

據美國《防務新聞》雜誌近日報道,由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美軍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在該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機場實現首次試飛。按照計劃,MQ-25將於2020年代中期投入服役。該無人機將成為美軍第一款搭載在航母上的艦載無人機。

根據公開數據,MQ-25無人機裝載了一臺最大推力為42千牛的勞斯萊斯AE3007渦扇引擎,使用正常式佈局、V形垂尾,機翼可摺疊。根據方案要求,該無人機的主要用途是在航母周圍500海里(約合920千米)範圍內,為4至6架艦載機提供6.8噸的燃油。

南方日報特約軍事評論員烏龍防務分析,雖然從目前的數據無法分辨該無人加油機是用內油還是副油箱給其他飛機加油,但從無人機上看到了外掛架,說明這款無人機不僅能夠攜帶外掛油箱,理論上也能搭載導彈、偵查設備等,以承擔加油以外的功能。

此外,由於放棄了飛翼構形,該無人機隱形性能可能不強。但該無人機進氣道為機背埋入式,地面/海面雷達波較難形成回波,說明仍存在一定隱形設計。

在艦載無人加油概念提出以前,美軍在海上存在兩種加油方式。一是上世紀在美國海軍服役的S-3反潛機,和用A-6A攻擊機改裝成的KA-6D等空中加油機,承擔了為艦載機加油的任務。但這兩款機型均於上世紀末陸續退役。

專職加油任務的機型退役後,美軍沿用至今的是被稱為“夥伴加油”的模式,即使用美軍現役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搭載副油箱,為其他戰鬥機加油。

烏龍防務介紹,儘管該模式已沿用多年,但“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加油的能力十分有限,特別是在美軍現役戰鬥機數量相對緊缺的情況下,還要佔用戰鬥機實施加油任務已使美國海軍難以忍受。

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站曾報道稱,“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從事“夥伴加油”的出勤率已達到20%至30%,新加油機將把它們從非戰鬥任務中解放出來。美國海軍還根據一項研究指出,生產一款新型加油機,要比把S-3等已退役的加油機改造得適合現代戰場性價比更高。

根據美國海軍的初步設想,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的外掛架,使它足以透過後續升級獲得情報偵查、通訊中繼和對地攻擊能力,但有專家分析認為,該無人機更像是一款成本低廉、可以承受損失的艦載輔助機種,而不是性能比肩美軍現役艦載攻擊機的多功能機型。

“無人機屬於可承受損失的機種,首先避免了美軍最難處理的人員傷亡,另外無人機成本普遍比隱形常規戰鬥機便宜,比如MQ-9無人機的單價就只有F-35的1/8。”烏龍防務稱。

研發一波三折遭預算掣肘

“黃貂魚”無人機的研發,解決了美軍對艦載加油機的需求。但美軍一開始選擇讓無人機登上航母作戰平臺時,加油機並非是其首選。實際上,從美軍內部到國會,在8年時間裡就新艦載無人機的具體定位這一問題爭論不休。

2011年,美國聯合需求監督委員會公佈了美國海軍的“無人艦載空中偵察與打擊計劃(UCLASS)”。該計劃一開始被定義為一種兼具長時間作戰,並可在高威脅性空域中進行情報搜索、偵查與精確打擊等任務的無人機。

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斯羅普·格魯曼和通用原子公司參與了方案競標。其中,諾斯羅普·格魯曼研發的飛翼構形、高度隱身的無人機獲得了美國海軍青睞,而波音公司犧牲隱身能力為代價換取掛載能力和滯空時間的方案則未獲認可。

2015年,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發的X-47B試驗機完成空中加油測試,成為全球首架實現空中加油的無人機。然而該項目隨後就被美軍打入“冷宮”。X-47B的最終歸宿是軍事博物館,或美軍“飛機墳場”航空維護和再生大隊。

2019年2月1日,已接近胎死腹中的UCLASS計劃被改為“艦載無人加油系統(CBARS)計劃”。美媒認為,該計劃實際是“退而求其次”的產物,矛盾核心在於美軍的財政問題。X-47B的造價不僅過於昂貴,也一直未能符合美國海軍的核心需求。

從UCLASS到CRARS,為了使新無人機接近美國海軍最期待的狀態,經歷了多達4次的計劃修改,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早在2013年,美國《環球飛行》雜誌就透露,美國海軍正圍繞UCLASS打一場“思想或意識形態上的內戰”,根本原因是預算問題,這令美國海軍在增購常規戰鬥機和研發無人戰鬥機之間取捨困難。

美國海軍和國會對艦載無人機計劃的爭議,一方面來自無人機的定位:在攻擊機、偵搜機和加油機中難以取捨;另一方面來自無人機的性能:在載荷、隱身和續航等要求上難以找出平衡點。

同時,美國海軍預算也遭遇多年縮水。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美國海軍預算只能勉強維持日常工資支付和維護,難以應對水漲船高的研發經費。

最終,波音公司的方案中標,“黃貂魚”無人機誕生,其定位之精確完全滿足空中加油的需要,隱身性能也不再作為計劃重點。相應地,美國海軍放棄了研發新型無人機作為攻擊機,轉而要求增加資金購買新的F/A-18E/F以應對戰鬥機短缺。

軍事專家李傑認為,美國的艦載無人機計劃最終孵化出一款加油機,較為符合美國海軍現狀。一架昂貴的無人攻擊機不僅使美軍預算難以承受,其性能也未必達到常規攻擊機的水平。無人機目前的智能化程度,也難以滿足未來戰場對無人機攻擊、空戰功能兼備的要求。

此外,相比於改造老式加油機,“黃貂魚”的隱身性能使其更能在現代戰場勝任,避免美軍隱身戰鬥機在空中因為加油任務而暴露位置,為艦載機作戰提供儘可能大的突然性。

將改變美航母編隊作戰形態

讓多功能無人機的研製“一步到位”,憑目前預算條件下的美國海軍較難實現。但研發一款新型加油機,還是解決了美國海軍目前面臨的問題。

根據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此前報道,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成員曾致信美國海軍,強烈要求UCLASS必須具備空中加油能力,因為他國研製的反艦導彈和反艦彈道導彈已經威脅到了美軍航空母艦的安全。

美國國內針對航母遭遇導彈威脅的擔憂,直接反映到“黃貂魚”的設計構想中。根據公開數據,“黃貂魚”無人機的空中加油作業,可以使艦載機作戰半徑在現有基礎上擴大300至400海里(約合480到640千米)。

李傑據此分析,“黃貂魚”無人機能很大程度上緩解美軍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以及F-35C戰鬥機“腿短”的問題,使上述戰機的作戰半徑提升至1500千米左右,更安全地實施對沿海國家的作戰。

“對於大多數沒有反艦導彈和反艦彈道導彈的國家,美國航母編隊抵近到該國1000—2000公里海域不存在威脅;對擁有上述能力的部分國家,航母編隊需要考慮退至2000公里左右的安全距離。”李傑介紹。

目前,美軍因反艦導彈和反艦彈道導彈威脅,自身也在不斷進化。不僅催生出諸如“黃貂魚”無人機這樣的新型艦載機,也研究出了多種戰術。例如在廣闊海域用1至3艘艦船組隊分散部署的“分佈式殺傷”戰術,以應對反艦導彈的打擊,強化自身介入能力。

李傑認為,美軍的這種發展思路,暴露了美軍仍然依賴航母戰鬥群在其他國家海域作戰的現狀。航母編隊對其他國家長期、綜合、立體威脅的能力,難以被其他軍種代替。但美軍航母編隊目前已經受到了新武器的安全威脅。

以“黃貂魚”、X-47B為代表的美國艦載無人機的出現,意味著美軍已注意到無人機在現代戰場上的價值。然而在目前美軍的技術條件和預算條件下,仍然無法讓無人機擁有較高的智能化、自主化水平,使得美軍在走過一些“彎路”後認清了現狀,也改變了航母戰鬥群的作戰形態,使其在未來主要作為一座遠距離“堡壘”使用。

隨著各國新裝備的不斷髮展,無人戰鬥平臺在未來戰場中的位置越來越清晰。

李傑認為,在海上空域,常規飛機和無人機的混合搭配作戰將成為趨勢。無人機登上航母甚至兩棲攻擊艦將成為必然。此外,無人水面艦艇、無人空天飛機等新的無人裝備也將陸續出現。

李傑設想,在未來戰場,無人作戰平臺將承擔第一波打擊,增強作戰的突然性和打擊效能。然後再由常規武器裝備實施擴大戰果的任務。無人作戰平臺的智能化水平將成為各國亟需攻關的核心技術。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泠汐

策劃統籌:洪奕宜 邵一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