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无人加油机“黄貂鱼”首飞

<table> 全球首款无人加油机“黄貂鱼”首飞

美国波音公司研发的MQ-25“黄貂鱼”无人加油机。简仁山 绘

/<table>

近日,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发的世界第一款无人加油机MQ-25“黄貂鱼”实现首飞。该无人机也是一款舰载机,部署于美军航母后,将提升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扩大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范围。

美军舰载无人机项目经历了一番波折。这使得该无人机的定位在攻击机、侦察机和加油机之间一变再变。为何美军最终选用加油机作为它的第一款舰载无人机?这种思路将如何改变未来美军的作战形态?

首款无人加油机登上航母

据美国《防务新闻》杂志近日报道,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美军MQ-25“黄貂鱼”无人加油机,在该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机场实现首次试飞。按照计划,MQ-25将于2020年代中期投入服役。该无人机将成为美军第一款搭载在航母上的舰载无人机。

根据公开数据,MQ-25无人机装载了一台最大推力为42千牛的劳斯莱斯AE3007涡扇引擎,使用正常式布局、V形垂尾,机翼可折叠。根据方案要求,该无人机的主要用途是在航母周围500海里(约合920千米)范围内,为4至6架舰载机提供6.8吨的燃油。

南方日报特约军事评论员乌龙防务分析,虽然从目前的数据无法分辨该无人加油机是用内油还是副油箱给其他飞机加油,但从无人机上看到了外挂架,说明这款无人机不仅能够携带外挂油箱,理论上也能搭载导弹、侦查设备等,以承担加油以外的功能。

此外,由于放弃了飞翼构形,该无人机隐形性能可能不强。但该无人机进气道为机背埋入式,地面/海面雷达波较难形成回波,说明仍存在一定隐形设计。

在舰载无人加油概念提出以前,美军在海上存在两种加油方式。一是上世纪在美国海军服役的S-3反潜机,和用A-6A攻击机改装成的KA-6D等空中加油机,承担了为舰载机加油的任务。但这两款机型均于上世纪末陆续退役。

专职加油任务的机型退役后,美军沿用至今的是被称为“伙伴加油”的模式,即使用美军现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搭载副油箱,为其他战斗机加油。

乌龙防务介绍,尽管该模式已沿用多年,但“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加油的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在美军现役战斗机数量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还要占用战斗机实施加油任务已使美国海军难以忍受。

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站曾报道称,“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从事“伙伴加油”的出勤率已达到20%至30%,新加油机将把它们从非战斗任务中解放出来。美国海军还根据一项研究指出,生产一款新型加油机,要比把S-3等已退役的加油机改造得适合现代战场性价比更高。

根据美国海军的初步设想,MQ-25“黄貂鱼”无人加油机的外挂架,使它足以透过后续升级获得情报侦查、通讯中继和对地攻击能力,但有专家分析认为,该无人机更像是一款成本低廉、可以承受损失的舰载辅助机种,而不是性能比肩美军现役舰载攻击机的多功能机型。

“无人机属于可承受损失的机种,首先避免了美军最难处理的人员伤亡,另外无人机成本普遍比隐形常规战斗机便宜,比如MQ-9无人机的单价就只有F-35的1/8。”乌龙防务称。

研发一波三折遭预算掣肘

“黄貂鱼”无人机的研发,解决了美军对舰载加油机的需求。但美军一开始选择让无人机登上航母作战平台时,加油机并非是其首选。实际上,从美军内部到国会,在8年时间里就新舰载无人机的具体定位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2011年,美国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公布了美国海军的“无人舰载空中侦察与打击计划(UCLASS)”。该计划一开始被定义为一种兼具长时间作战,并可在高威胁性空域中进行情报搜索、侦查与精确打击等任务的无人机。

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和通用原子公司参与了方案竞标。其中,诺斯罗普·格鲁曼研发的飞翼构形、高度隐身的无人机获得了美国海军青睐,而波音公司牺牲隐身能力为代价换取挂载能力和滞空时间的方案则未获认可。

2015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发的X-47B试验机完成空中加油测试,成为全球首架实现空中加油的无人机。然而该项目随后就被美军打入“冷宫”。X-47B的最终归宿是军事博物馆,或美军“飞机坟场”航空维护和再生大队。

2019年2月1日,已接近胎死腹中的UCLASS计划被改为“舰载无人加油系统(CBARS)计划”。美媒认为,该计划实际是“退而求其次”的产物,矛盾核心在于美军的财政问题。X-47B的造价不仅过于昂贵,也一直未能符合美国海军的核心需求。

从UCLASS到CRARS,为了使新无人机接近美国海军最期待的状态,经历了多达4次的计划修改,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早在2013年,美国《环球飞行》杂志就透露,美国海军正围绕UCLASS打一场“思想或意识形态上的内战”,根本原因是预算问题,这令美国海军在增购常规战斗机和研发无人战斗机之间取舍困难。

美国海军和国会对舰载无人机计划的争议,一方面来自无人机的定位:在攻击机、侦搜机和加油机中难以取舍;另一方面来自无人机的性能:在载荷、隐身和续航等要求上难以找出平衡点。

同时,美国海军预算也遭遇多年缩水。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海军预算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工资支付和维护,难以应对水涨船高的研发经费。

最终,波音公司的方案中标,“黄貂鱼”无人机诞生,其定位之精确完全满足空中加油的需要,隐身性能也不再作为计划重点。相应地,美国海军放弃了研发新型无人机作为攻击机,转而要求增加资金购买新的F/A-18E/F以应对战斗机短缺。

军事专家李杰认为,美国的舰载无人机计划最终孵化出一款加油机,较为符合美国海军现状。一架昂贵的无人攻击机不仅使美军预算难以承受,其性能也未必达到常规攻击机的水平。无人机目前的智能化程度,也难以满足未来战场对无人机攻击、空战功能兼备的要求。

此外,相比于改造老式加油机,“黄貂鱼”的隐身性能使其更能在现代战场胜任,避免美军隐身战斗机在空中因为加油任务而暴露位置,为舰载机作战提供尽可能大的突然性。

将改变美航母编队作战形态

让多功能无人机的研制“一步到位”,凭目前预算条件下的美国海军较难实现。但研发一款新型加油机,还是解决了美国海军目前面临的问题。

根据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此前报道,美国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成员曾致信美国海军,强烈要求UCLASS必须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因为他国研制的反舰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威胁到了美军航空母舰的安全。

美国国内针对航母遭遇导弹威胁的担忧,直接反映到“黄貂鱼”的设计构想中。根据公开数据,“黄貂鱼”无人机的空中加油作业,可以使舰载机作战半径在现有基础上扩大300至400海里(约合480到640千米)。

李杰据此分析,“黄貂鱼”无人机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美军现役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以及F-35C战斗机“腿短”的问题,使上述战机的作战半径提升至1500千米左右,更安全地实施对沿海国家的作战。

“对于大多数没有反舰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美国航母编队抵近到该国1000—2000公里海域不存在威胁;对拥有上述能力的部分国家,航母编队需要考虑退至2000公里左右的安全距离。”李杰介绍。

目前,美军因反舰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威胁,自身也在不断进化。不仅催生出诸如“黄貂鱼”无人机这样的新型舰载机,也研究出了多种战术。例如在广阔海域用1至3艘舰船组队分散部署的“分布式杀伤”战术,以应对反舰导弹的打击,强化自身介入能力。

李杰认为,美军的这种发展思路,暴露了美军仍然依赖航母战斗群在其他国家海域作战的现状。航母编队对其他国家长期、综合、立体威胁的能力,难以被其他军种代替。但美军航母编队目前已经受到了新武器的安全威胁。

以“黄貂鱼”、X-47B为代表的美国舰载无人机的出现,意味着美军已注意到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价值。然而在目前美军的技术条件和预算条件下,仍然无法让无人机拥有较高的智能化、自主化水平,使得美军在走过一些“弯路”后认清了现状,也改变了航母战斗群的作战形态,使其在未来主要作为一座远距离“堡垒”使用。

随着各国新装备的不断发展,无人战斗平台在未来战场中的位置越来越清晰。

李杰认为,在海上空域,常规飞机和无人机的混合搭配作战将成为趋势。无人机登上航母甚至两栖攻击舰将成为必然。此外,无人水面舰艇、无人空天飞机等新的无人装备也将陆续出现。

李杰设想,在未来战场,无人作战平台将承担第一波打击,增强作战的突然性和打击效能。然后再由常规武器装备实施扩大战果的任务。无人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将成为各国亟需攻关的核心技术。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泠汐

策划统筹:洪奕宜 邵一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