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羅玲專欄】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01

近日,校園題材的電影《少年的你》熱播,校園霸凌問題再次被推上了熱搜。

什麼是校園霸凌?國際性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 提出的: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一般定義為:霸凌者(一個或一群人)對被霸凌者進行重複的傷害行為。霸凌者擁有高於被霸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會權力、體力及過當的管教權。霸凌的範圍從簡單的一對一到複雜的團體霸凌,其中必然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霸凌者,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有的協助者。霸凌可以發生在任何人際互動的場所中,包括學校、家庭、工作場所、社區等。霸凌行為可能透過言語、肢體、集體、網絡、電話、文字等媒介行為,使被霸凌者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中(一項或一項以上)受到傷害。

在我國,校園霸凌一直存在,但常常被以“小孩子不懂事”所掩蓋。如《少年的你》影片中的陳念,她的椅子上時常會有血水,她會莫名其妙地從樓梯上摔下來……而在學校遭受的這一切,沒有人能幫到她,媽媽因躲避債務糾紛長期在外,靠賣“三無”面膜維生,不給她添麻煩已是萬幸。陳念曾經報過案,也因此,問“她們為什麼總是欺負你”的班主任被換掉了,警察也介入調查取證,霸凌者魏萊的媽媽被找來學校談話。魏萊矢口否認自己欺凌陳念,她說,“我們同學間本來就經常這樣開玩笑啊”。魏萊媽媽也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替女兒開脫。這次的報警就這樣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由於陳念報警後,學校、社會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關注和處理,霸凌者魏萊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導致後來陳念放學途中被魏萊他們攔住,一邊責罵“你不是會報警嗎”,一邊受到群體毆打、被剪掉頭髮、拍攝裸體視頻……

這一次,陳念沒有報案,而是尋求了一個社會上的小混混的保護,導致事態朝著越來越嚴重的後果發展了。

影片最後,霸凌者魏萊失去了年輕的生命,被霸凌者陳念也因過失殺人而鋃鐺入獄。

這裡,如果我們多問幾個“如果”:

如果陳念被霸凌後知情者、同學們能說些或者做些什麼;

如果陳念告訴班主任後,班主任能重視、跟進,學校能引起重視;

如果陳念媽媽不在外地,陳念能跟媽媽傾訴一下,從媽媽那裡獲得陪伴與溫暖;

如果警察接到陳念第一次報警處理以後能繼續跟進一下事件;

如果魏萊爸媽不袒護自己的女兒,能引起重視,加強對魏萊的教育和管理……

有太多的“如果”,我們都沒有重視。也因此,導致了影片中的這個最壞的結果。這個結果,引來大眾一片唏噓。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02

看了很多影評,很多人對陳念一類的被霸凌者給予了高度的同情。誠然,心懷善念,體察、同情被霸凌者這樣的弱者,這是好事兒。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其實,霸凌者同樣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們同樣應該受到我們的關注和同情。

影片中的霸凌者魏萊,她是一個高中復讀生。看到陳念成績好,考進了年級前十名,她會嫉妒,時常找陳念麻煩。

她曾跟陳念說,“我不能再復讀了,因為復讀,我爸爸已經很長時間不跟我講話了。”

“我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我不知道爸爸會對我怎樣。”

在她糾集群夥半路攔截陳念,群體毆打、拍攝裸體視頻等事爆發後,她找到陳念,跪求陳念原諒自己。在得知陳念不要她的金錢補償後,她說“你還是要點錢吧,你要錢了我才會放心一些”。——她以為出了事情,出點錢就可以搞定——這又何嘗不是學校、家庭處理此類事件不當方式的真實寫照。

影片還有一個細節,警察經過指紋比對,確認死者是魏萊的時候,魏萊爸媽來辨認屍體。穿著體面的魏萊爸爸冷漠地看了一眼女兒的屍體,沒有絲毫的遲疑轉身就離開了,她媽媽望向她爸爸離開的背影,遲疑了一下,才回過頭去看女兒的屍體……

可憐的魏萊,生活在一個何等道貌岸然、何等冷漠的家庭,她該是多麼沒有安全感,多麼渴望受到關注和愛!

魏萊爸爸在影片中自始至終連臉都沒有露出過,也許,這個演員完全沒有出現在影片的“演員名單”裡,他就僅僅出現在魏萊的嘴裡和片尾的這個背影裡。

可是,這個悲劇的始作俑者何嘗不是這個爸爸!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03

曾經看過作家陳嵐寫的一本書《我們為什麼被霸凌》。該書以15個真實的、觸目驚心的案例,解開了校園霸凌的黑暗魔方。它告訴我們,預防、遏制校園霸凌,絕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應該是原生家庭,是所有關乎孩子成長的人,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和很多學校管理者一樣,多年的管理經驗讓我曾一度因自己能預見並有效處理、暫時遏制校園霸凌而沾沾自喜,看完這本書後卻為自己只知道處理霸凌者而從未研究、關注過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受到的心理創傷對他們一生所產生的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而深深自責。

《我們為什麼被霸凌》一書告訴我們,被霸凌者身上有一種氣質,它似一種烙印或者氣味,會吸引“捕食者(霸凌者)”,因此,這些被霸凌者會成為霸凌者長期的欺凌對象。被霸凌者遭受欺凌後不敢告訴別人,或者沒有人能聽他們傾訴,能信任他們並給予支持和幫助。他們只能隱忍、避讓,此時,他們身上的這種“氣質”會發酵,從而吸引“捕食者(霸凌者)”採取更加惡劣的方式實施欺凌,直至事態朝向更加不可遏止的方向發展,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

其實霸凌者,他們往往也是受害人,霸凌者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翻開魏萊這些年幼的霸凌者的成長經歷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成長的環境裡,因為在原生家庭裡不被關愛,不被允許表達情緒,也沒有其他渠道可以疏解他們的情緒,他們就會盡情發洩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身上。而對方的逆來順受,會激發起霸凌者更強烈的恨意——你為什麼不反抗——內心深處,霸凌者是在憎恨自己無法反抗現實的事實。這,也許就是霸凌者實施霸凌行為的原因。

如果老師、監護人不瞭解這一點,就無法從源頭上制止霸凌的加害,更會源源不斷地製造更多的施虐者,製造更多的心理病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現有6100萬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鄉,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有些甚至沒有監護人,這樣身心俱傷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兒童”,要麼霸凌別人,要麼被別人霸凌。被霸凌時,他們無法獲得家庭支持;霸凌別人時,他們無法獲得有效的管教約束。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需要整個社會的關心和救助!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