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币”结束,企业“过冬”

“撒币”结束,企业“过冬”

根据CVsource的统计,到2019年Q3末为止,中国VC/PE市场基金募资及投资规模分别是971亿美金和788亿美金。2019年只剩下两个月就画上句号,这两个数据预计今年全年会低于2018年的数据。

2019年资本市场依旧延续了2018年的状况,一级市场融资难,二级市场破发不断。在这一个由此前高估值带来的调整阶段中,投资会变得越来越理性,而企业也会更多往健康正向发展。毕竟,投资人手中的“子弹”不多了,而真正优秀的企业才可以迎来春天。

撒币时代结束了

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近日在投中年会上发表观点称,“最近行业有很多的消息,让所有的GP,不管是人民币为主还是美元为主的,会更加反思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他本身对于社会的商业价值在哪里,他有多大,以及他自己的商业模式能产生多少的经营性收入和现金流,而不仅仅是它的交易价值。交易价值对于二级是股票的价值,对一级市场是融资的价值。最近有很多的事件让大家更多的反思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去坚持的。”

其中季薇提到的便包括了WeWork,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超级独角兽,在今年不仅无缘上市,估值还“直下三千尺”,幅度令人咂舌。据外媒报道,WeWork最大的投资人软银将接管该公司。在本轮交易中,软银对WeWork的估值为80亿美元,远远低于软银1月份投资时所给出的470亿美元估值。

WeWork一路走来能获得如此高的估值源于企业给出的诱人前景,即便有时不被别人看好,但只要投资人认可,估值便可以一路涨涨涨,这在过去的一级市场里,随手一抓都是案例。甲骨文(Oracl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在WeWork推迟上市之后便表示,“WeWork从我这里租了一栋楼,然后装修一下,接着再转租出去,回头,他们对外宣称,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技术多样性。太可笑了。”在他看来,WeWork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从470亿美元到80亿美元,足以证明一级市场的高估值留给投资人的只有烂摊子。毕竟,软银向一家估值不超过80亿美元的公司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并且还提供50亿美元贷款。

对于企业的估值,投资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方法,但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估值也会因此水涨船高。而新经济公司大多数在发展中前期都是亏损状态,此时如果投资人无法真正判别企业是否真的具备发展前景和未来潜力的话,那就会被高估值所蒙骗。因为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成为亚马逊的潜力。而企业在给出高估值的同时,如果企业的基本面表现难以追上指数上涨的速度的话,透支估值的做法是极为危险的,在所谓资本寒冬的时候,自然避免不了融资难的问题。

其实,去年在二级市场的破发现象已经可以看到之前一级市场高估值带来的后果。据统计,2018年,33家新经济公司在美股、港股上市后,其中91%经历了破发。而2019年在美股、港股上市的中国股票的首日破发率在33%左右。截止目前,中概股的破发率达到了71%,港股的破发率也超过了50%。也就是说2019年以来,一半以上的美股和港股中国上市公司是破发的。其中估值泡沫的崩溃就是破发的重要因素。

一边是募资难,一边是项目回报不确定,投资人在这个大环境下也就愈发谨慎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融资难。根据投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融资案例数量同比下降31.5%,融资总规模同比下降36.07%。

虽然募资端头部效应很明显,前10大基金依旧募资顺利,募资规模占到整个市场募资规模的65%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头部机构就会随便撒钱。

经纬张颖就曾在微博上直言,“经纬在下一轮融资的支持态度上,就一点:我们只会继续加码支持那些数据持续给力,创始人明显在快速成长的潜力公司。对于投错了且我们彻底失望的经纬系公司,不再把更多新钱浪费。”

虽然资本寒冬论从2016年就开始一直出现,但之后我们依旧看到许多热钱涌向所谓的短暂风口。不过,随着一批批明星企业的倒下,投资人无法退出甚至血本无归时,撒币时代也就正式终结了。“就算想激进投资,也不具备客观条件,这是很实在的看法。”一位投资人说道。

资本环境变局下,企业的“过冬”法则

在融资难的资本环境下,企业如何做好过冬准备?

“投出去的钱减少了很多,代表企业能拿到的钱也很少。所以不管对于企业还是对于我们GP,要有一个长期作战的准备,对于稳健的作战方式跟比较大的安全边际要有充分的考虑。”这是季薇认为当下投资人跟企业应该有的准备。另外,她还指出,不管是企业还是投资机构本身要圈定自己的核心能力圈,找到自己的边界,然后建立自己的壁垒,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企业已经失去主要靠融资生存的条件时,那就只能改进商业模式,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圈和竞争领先地位,面对外部产业环境进行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这才有可能在艰难的环境下依旧不被市场抛弃。用烧钱或者用大量融资去解决发展问题的公司,不调整也只有死路一条。

而如果说到当下最最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现金流安全。“公司账上至少要有18个月的现金流,现在通常创业者要完成一轮融资需要6-9个月,你需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安全缓冲地带。”华兴新经济基金管理合伙人杜永波指出,不管你有多光辉的未来,只要现金断流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张怡辰也表示,“在当下环境中,我建议创始人要特别注重现金流管理。现金流管理之于公司,等同健康管理之于人,天大的事儿。”

此时,除了砍掉一些不必要不相关的业务达到“节流”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聚焦所有优势和资源做一两个点,实现正向现金流和盈利能力。虽然对于新经济公司来说,亏损是常态,但如果自身没有可以正向循环的盈利模式,这样的亏损并不会带给公司未来。

吴世春也曾说过,“这种没有造血能力、没有护城河,靠资本推动的虚胖的10亿美元估值公司,都是独角猪。一旦资本停止喂食,短时间内就找不到食物,自己没有造血能力,最终会饿死。”

在实现自身造血的同时,公司也要保持一定的增长,不然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再者,调整估值预期,特别是医疗行业。根据投资界的资料,医疗健康是今年VC/PE重金押注的赛道之一,而现在估值被炒爆的行业之一就是生物医药。特别是港交所跟科创板都放开对生物医药的上市门槛后,更是助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而当一个行业过热时,估值泡沫自然就产生了。

东方富海合伙人梅健曾经就对生物医药的公司建议过,“在融资的过程中,估值要逐渐提高才能持续融资,但如果你贪心,提前透支了下一轮融资的估值,你就拿不到后面的钱,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在熬不到胜利的时候就倒下了。”

所以,如果企业处于过热的行业中,需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在估值上要尽早调整到合理区间,不然等行业冷静下来后,企业将会面临危险境地。就如前两年拿着高估值而实际业务发展一般的公司,在如今的融资环境中就要面对很大的挑战。

最后,公司在面对一些可预见性的困难时,还需要稳定“军心”,尽量减少人员变动。团队人员的更替对于一家公司来说都会有阵痛过程,如果在公司遇到挑战的时候,人员频繁流动更是雪上加霜。这个时候就很考验公司创始人跟CEO的管理能力,需要尽全力把最核心的团队团结在一起。

总而言之,“冬天”里要现金流至上,保持公司增长,降低估值预期,同时维持团队人员稳定。而能熬过“冬天”的企业,也就是投资人眼中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公司,也是能打硬仗的公司。只有他们,才可以看到下一个“春暖花开”。

(以上部分数据及内容参考自投中网、经纬创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