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世纪学校总校长吴建国:学校管理要目中有人

校园是人的校园,人要有自由和尊严,他才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乐于做好自己的工作。现在有的学校,把教师和学生都绑死了。名目繁多的细化制度和要求,让教师根本无法专注于教学和研究。在这种束缚下,教师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错误判断自己的角色。实际上,教师不是学校配给学生的“保姆”,只能按要求给学生灌输知识。我国学生为什么后续发展力不强,原因就在于此。

一、宽松的教育环境

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埃及金字塔为什么不是奴隶建造的?民国初期为什么多出大师?西南联大为什么成果丰硕?等等,教育也是如此,没有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精神上得不到自由呼吸,很难产生真正“事业型,创新型”的教师,充其量只是日复一日,机械工作的“教书匠”。不要低估自由的作用,很多个性鲜明的教师,众多闪烁灵动与智慧的课堂皆源于此。

“有点落叶怕什么”。课堂不要一味去追求“完美”,课堂上出点小错,甚至结巴,卡壳之类的洋相不要紧,关键要看是否有效调动了思维,是否使学生的认识,心理状态发生了真实的变化,讲课内容也不一定要是考试内容,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和发挥。现在学校都在谈心理健康问题,都在议论如何减轻心理负担,设立师生发泄室等。我认为这些工作都在治表,关键是找到造成心理负担的根源。不必要的过重的教学任务,中高考及各种模拟考等人为制造的心理压力等。我一直坚持要给师生以“空间”,分数第一的教育将严重扼杀师生的创造性,摧残学生的烂漫童年和青春生命。

不少领导和教师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时间多,就一定会有成绩。其实,过犹不及,过多的加班加点,题海轰炸,搞得学生昏昏欲睡,产生厌烦情绪,非但提高不了教学质量,还会降低学习效率。教师偶尔迟到是小节,小节不是教师的核心问题,教师的核心形态只表现在课堂上,只要他有独特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有深厚的学识让学生佩服,那就够了。同样,学生有一些淘气和调皮很正常,有一些出格言行也不要紧,想想我们自己做学生时不也是这样。不要动不动就是思想有问题,杯弓蛇影。

文化引领,制度规范。“制度制度,制约有度。”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被管得战战兢兢,生活得不够优雅从容,这个学校就没有足够的魅力。校长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通过一段时期的不断完善,内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这就是文化,一个学校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就是文化。撒切尔夫人曾经轻蔑的说过一句话:中国能输出电视机,他能输出电视节目吗?制度的导向非常重要,要宽严相济,要有强的可操作性和连贯性,要不断完善,要能被大多数人认同,要能统一大家意志又能张扬个性,在严格监督下的严谨,整齐,好看,是教育和管理的失败。制度的目的是使管理规范化,形成一个公平公正有效的评价体系,只要不做出影响集体荣誉的事就行了,而不能成为束缚师生行为和思考的枷锁。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什么时候该“细”,什么环节应粗线条,很值得管理者去琢磨。试想一想,当一个教师带着紧张的情绪走进课堂,他还能灵动?还能平和吗?还能有愉悦的情感吗?

二、增加有效教育时间

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把握大方向,用好人,做正确的事。学校各层次领导要准确定位,不要越位和错位。如果领导做了下属或教师所做的事,不但造成自己忙,而且还束缚其他人的手脚,无意中挫伤了其他人的积极性。所以领导或班主任一定要“静”下来,学会偷“懒”,这样不但为自己留下了学习和提高的空间,而且成就了别人,何乐而不为!

精减非业务会议。现在的不少学校真会开会,.一周一个行政会,难隔一周全校教师大会,怎么有那么多的话要说?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布置?有那么多的问题要研究?我很难想像。学校的常规工作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不需要行政会研究和讨论(学校行政会研究什么?研究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例外事项),按照有关制度执行就是了。学校办公室可以编一个“学校工作周报”和“学校工作落实情况备忘录”,把一周应做的主要工作打印出来并在校园网上公布,这不全校人人皆知了。谁落实不到位,谁出了毛病,办公室找谁去,没有必要大家一起陪着受罪。无效的“马拉松”会议搞多了,让人们有了抵触情绪,到时真正的教学业务会议也打不起精神。

各种学生大会要慎开或不开。通过开全年级,全校性的学生会议解决心理问题,传授应试技巧完全是得不偿失,事与愿违。学生最信任的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了解他们的也是这是教师,而不是学校领导。况且解决心理问题,传授应试方法都要在小范围内进行,方能产生好的效果,这才是因材施教。我们的各层次领导没有必要代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做这是事情。领导不是神仙,你的一席谆谆教诲不会产生天崩地裂的效果,不如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悟”。

管的最高水平是少管、不管,把更多精力花在“理”上。管理的“理”应为梳理,把它理顺、理清楚,最后出规章、出制度、出办法、出理论。学校管理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要有超前意识,因为人才的成长总是滞后的。学校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师资队伍、学生质量、办学声誉、社会认可度等诸多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