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港的江堤边,这对父子坚守了54年!

江水滔滔,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前仆后继,守护住“长江防线”是薪火相传的神圣使命。周汛峰是张家港市长江防洪工程管理处的一名“守闸人”,他与江堤的缘分要从他的父亲周富明说起。

1949年一个夏天的凌晨,台风、洪峰和大潮同时来袭,冲垮了江堤,村里的积水有半人高,房子塌了,人被冲走了……惨痛的经历给当时仅有7岁的周富明,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周富明说:“读书的时候,就立志要学好本领,改善家乡的水利建设。”朝着这个目标,周富明于1965年进入沙洲县水利局工作,从事长江治理工作。

在张家港的江堤边,这对父子坚守了54年!

周汛峰与父亲周富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富明与同事们在入江口建闸门,克服任务重、条件差、资金紧等困难,凭的是身上的技术和一腔热血。

当时守闸条件艰苦,周富明还曾遇到过生命危险。“一根缆绳断了,缆绳断的时候正好开始落潮,我就抓了一个浮筒,顺着长江水漂出去了,一路漂到了南通,万一撞在坎上是很危险的。”他回忆到,好在被他最终被路过的船队救了上来。

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让周富明放弃水利事业,他一直在岗位上工作了37年,见证着我国水利事业的一步步发展,江堤的防洪等级从50年代初的仅三年一遇,提高到80年代的三十年一遇,如今已经全部达到五十年一遇以上标准。

至今,周富明的家中,还留存着80年代江堤附近的老照片。记录着当年“水利人”的过往。

在张家港的江堤边,这对父子坚守了54年!

这几张平平无奇的老照片,是周富明印象最深的。他说:“那时候经费紧张,全市各个堤防管理站近130名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只能‘自给自足’。当时的口号是‘以堤养堤’,利用江堤边的资源,种乔木树、柳条等植物,养猪、鸭、羊等家禽,以此来赚取经费。”

周富明心系每年的长江汛期,他给儿子取名“汛峰”。

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在江堤边长大的周汛峰“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守闸人,今年已是第26个年头。

在张家港的江堤边,这对父子坚守了54年!

周汛峰一家的全家福

周汛峰先后在十一圩、三干河、四干河等6个沿江闸工作过,经验十分丰富,如今驻守的十一圩套闸,是市境十分重要的长江口门之一。

有人戏称守闸人为“潮人”,而周汛峰把这个“潮”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潮是新潮的潮。

在张家港的江堤边,这对父子坚守了54年!

周汛峰说:“当时,票据比较多, 一个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找钱、撕票,容易出错。我就想编一个程序,能避免这种错误。”经过精心钻研,当时只有高中学历的周汛峰成功设计出了相关程序,自此从他手上开出去的发票没有任何差错。

为了更好地用新技术解决工作难题,他进修了大专学历,如今还在研究开发监测潮位的手机软件,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让工作精益求精。

在张家港的江堤边,这对父子坚守了54年!

十一圩节制闸管理所的旧楼

“上阵父子兵”,周富明、周汛峰两代人的“长江保卫战”,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

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长江之歌”已经唱响,而周家父子正是所有长江守护者的一个缩影。

致敬!

在张家港的江堤边,这对父子坚守了5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