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迪之死無法阻擋“伊斯蘭國”捲土重來,特朗普又遇大難題

一貫喜歡張揚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這兩天居然玩了一把“深沉”——他雖然按捺不住興奮之情在推特上宣佈“剛剛發生了一件大事”,卻沒說明究竟是什麼,直到第二天才由了在白宮揭曉了答案,也就是:美軍在敘利亞突襲行動中擊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證實了美國媒體稍早前關於“巴格達迪在美軍襲擊中身亡”的猜測性報道。

對於這一事件,特朗普顯然很興奮,他繪聲繪色地描述稱:當時美軍將巴格達迪逼入一個山洞,巴格達迪邊哭邊叫邊逃跑,最終引爆了身上的炸彈,“死得像條狗”,“死得像個懦夫”。特朗普表示,在巴格達迪自殺後,美軍現場進行了DNA檢驗,結果確認了巴格達迪的身份。特朗普還說,美國多年來一直在追捕巴格達迪——“抓獲或擊斃巴格達迪是本屆政府在國家安全方面的首要任務”。

巴格達迪之死無法阻擋“伊斯蘭國”捲土重來,特朗普又遇大難題

特朗普的這番話,一方面證實了巴格達迪確實已被擊斃的消息;另一方面也是在為自己表功。特朗普稱“美國多年來一直在追捕巴格達迪”,而這個任務終於在他的任內內得以完成,自然要歸功於他的英明領導,為此,特朗普表示“抓獲或擊斃巴格達迪,是本屆政府在國家安全方面的首要任務”。其實,特朗普的這一表態,明顯與他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不相符,報告中白紙黑字地寫著“大國戰略競爭而不是反恐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由此看來,在特朗普眼中的所謂“首要任務”是可以根據現實需要而調整的。

美軍追捕多年,終於在這個時刻擊斃了巴格達迪——這一消息對特朗普來說,來得太及時了。前段時間,因為從敘利亞北部撤軍問題,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受到國內外普遍質疑和批評,特朗普太需要這個政績來回擊那些批評質疑者了。其實,早在今年3月,特朗普就宣佈“伊斯蘭國”已被“百分之百”清除,他決定逐步從敘利亞撤軍,擊斃巴格達迪等於證實他此前決定的“正確性”。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正在積極謀求連任,面對“通話門”導致的彈劾壓力,撤軍帶來的負面影響,他真的太需要這個消息來提振自己的連任選情了——特朗普顯然清楚,他的前任奧巴馬在謀取連任時,曾“及時”擊斃了拉登,那麼,這一次特朗普難道不會重複奧巴馬的故事嗎?恐怕,特朗普心裡迫切期望如此效應出現。

擊斃巴格達迪對於特朗普擺脫目前的困境究竟會有多大幫助?目前還要繼續觀察。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巴格達迪之死是否像特朗普此前宣佈的那樣,意味著“伊斯蘭國”已被“百分之百”清除,答案恐怕沒那麼簡單。

巴格達迪之死無法阻擋“伊斯蘭國”捲土重來,特朗普又遇大難題

眾所周知,當年的拉登之死雖然沉重打擊了“基地組織”,但並沒有徹底根除“基地組織”的威脅,時至今日“基地組織”不僅仍然在活動,而且還擴散到了更多的地區。更嚴重的是,拉登被擊斃以後,“伊斯蘭國”迅速壯大,威脅和危害程度比“基地”組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盲目的樂觀實不可取。

美聯社分析認為,美國近期剛從敘利亞東北部撤軍,白宮此時公佈巴格達迪死訊,及有可能刺激“伊斯蘭國”在該地區採取報復行動。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近日也警告稱,在美國撤出敘利亞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可能會捲土重來。

一個不容忽略的基本事實是,美國牽頭髮起的打擊恐怖主義戰爭早已超過十年之久,恐怖主義活動的根源不僅沒有剷除,相反,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聯合國警告,當前,各類恐怖主義勢力活動的網絡已經遍及全球,完全有能力組織發動較大規模的恐怖襲擊,全球恐怖組織呈現出向扁平化的網絡型結構轉變特徵。

巴格達迪之死無法阻擋“伊斯蘭國”捲土重來,特朗普又遇大難題

那麼,為什麼極端恐怖組織能夠一再死灰復燃?根本原因就在於治標不治本。美國為了維護它的全球戰略利益,把反恐戰爭作為推動建立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的重要步驟,目的在於實現對中東、中亞的控制,而不是要從根源上消除恐怖主義。中東地區發生動盪後,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激化地區矛盾的政策,客觀上破壞了地區和平環境,影響了大國間聯合反恐的信任與合作。

錯誤的思維指導不了正確的行為,美國採取以暴制暴方式反恐、以及選擇性反恐的結果,帶來的就是這些地區的恐怖主義行為循環升級,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恐怖主義活動的重災區,幾乎是“天天9•11”。中東地區作為美國反恐的主戰場,在美軍陸續撤出後留下的絕不是一片“淨土”,而是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不僅如此,美國的軍事行動還在這一地區播下了更多仇恨的種子,種下了禍根。

恐怖主義活動一再死灰復燃的沉痛教訓告訴人們,打擊恐怖主義固然需要“重症下猛藥”,但不能開錯藥方,“怒而興師”固不可取,“撒手不顧”留下爛攤子,更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全球恐怖主義漫延的新趨勢表明,反恐任重道遠,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事實證明,加強國際反恐合作比單打獨鬥更有效,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公平正義,從根本上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才是治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