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 山城街头又见烧纸火光

农历十月初一,街头又见烧纸的火光。10月27日、28日两晚,记者在很多路口都看到焚烧黄纸的市民,纸火星星点点,烟尘飘飘荡荡。次日一早,纸灰和祭祀用品虽被环卫工人清理干净,但遍布山城各个路口依然留下一块块圆形黑色“伤疤”。

(一)

这两天,很多商贩都在显著位置摆上黄纸和“金银元宝”等祭祀用品,沿街兜售。甚至文化用品店、水果超市等商家也开始在门前支起了祭祀用品摊。

28日一早,记者在明山区文化路一带看到,成堆的黄纸都摆到了人行道上,五十米远的街道上,就有两家贩卖黄纸、香、“金元宝”等祭祀用品的摊位。在一家邻街的小超市门前,成堆的黄纸摞了一米多高,两三米长,占据了人行道一半的宽度。

当日中午,记者在东明地区也看到,很多商贩正在贩卖各种祭祀用品,一些鲜花店一边摆着鲜花,一边摆放黄纸及各种祭祀用品。

“这么多卖黄纸的,晚上街头十字路口又该火光冲天、烟雾缭绕了。”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每年这几个祭祀日都有市民在路口烧黄纸,产生的烟尘和纸灰既污染空气又破坏环境,影响居住环境和市民的身心健康,真需要相关部门好好治理一下了。

(二)

10月28日,记者在民政、消防、环保、环卫等部门采访时了解到,焚烧黄纸等不文明祭祀方式存在五大危害:

一是污染空气,破坏环境。

每到祭祀日,市区的大街小巷都有成堆的灰迹,因“烧纸”而增添的“灰色垃圾”加起来每次都有三四十吨,给环卫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劳动。

烧完黄纸,现场的纸灰、塑料袋、木棍、酒瓶及其它残留垃圾几乎无人清理。东明保洁队环卫工人王女士向记者介绍:“每到祭祀日前后,都有人烧纸,有时候纸灰多得需要加班加点才能扫完,纸灰清理完,还要用水冲刷路面,耗时又费力。遇到大风天气,纸灰被吹得到处都是就更难清理了。”

而夜间气象监测数据表明,本溪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比当天12时至18时高出1倍,局部地区更为严重。据环保人士介绍,集中焚烧黄纸会导致空气中的PM2.5、PM10和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明显上升,同时由于焚烧黄纸所产生的细颗粒物体积非常小,烟尘中还含有燃烧不完全的碳氢化合物,人体肺脏在吸入后,容易积存在肺泡内,产生慢性刺激,破坏肺泡组织。

二是空耗巨资。据估算,一年中类似十月初一的“烧纸”高峰日有4个,按平均每户一次购买“烧纸”5元计算,全年仅“烧纸”一项就烧掉近3000万元。

三是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烧纸、抛撒纸钱都是遗留了几千年的封建迷信陋习。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再延续旧的一套丧葬形式,既愚昧无知,又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而且影响社会和后人。

四是存在安全隐患。十月初一、清明正值秋、春两季,风大、空气干燥,是火灾多发时期。祭祀烧纸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一旦火势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每逢祭祀日,消防指挥中心接到火灾报警电话是平时的3倍以上。

据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主任姜韶华介绍,每年都会接到因为市民焚烧黄纸引起山火的火警,平均在30起左右,主要集中在几大祭祀日前后。姜韶华表示,正值秋末冬初,天气比较干燥,极易引发火灾。提醒广大市民文明祭祀,拒绝黄纸。

五是牟取暴利。烧纸祭祀故人,直接受益者是不文明祭祀用品的整个产业链。更甚者,个别市民焚烧的“别墅”“汽车”“冰箱”等祭祀用品,价格都在100-300元之间,这些用品的成本只有十几元,利润率达到令人咂舌的1000%—3000%。

(三)

约束贩卖、焚烧黄纸行为并非无章可循。据了解,早在2002年,我市就出台了《本溪市殡葬管理条例》,2015年,我市又对这一法规进行了修订。《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焚烧黄纸等物品,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焚烧黄纸等物品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二百元罚款;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物品价值或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擅自制造销售殡葬用品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予以取缔,由市场监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虽然有明确的法规条文,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面对贩卖、焚烧黄纸行为,执行起来仍遭遇到很多困难。

市住建局执法协调指导科科长毕大成介绍,近年来,一些单位合并调整之后,职能发生了变化,管辖区域及管理事项存在模糊认知。在执法过程中,也仅能对一些大的销售点实施劝说、警告以及暂扣物品等方法,治标易,治本难。

“我们每到祭祀日就会向各区执法部门发布相关通知,执法部门由于没有过多权限,只能以劝说为主,若要治理好这件事,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更加明确的法规,界定管理职能,由主要单位牵头,其他相关执法部门配合执法。”毕大成说。

本报记者 孙颖 马小茗 白璐 摄影 林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