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飛誮絕戀


孫傳庭十萬大軍在河南大敗,同時也宣告著明王朝在關中、河南、京畿之地的軍事防禦力量盡數崩塌,這對於明王朝而言無疑已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孫傳庭的戰敗有天意,也有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更為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明王朝已經危機重重。


其實到了崇禎九年以後,整個明王朝境內的主要防守力量已經僅僅剩下三股:


  • 東北地區的吳三桂

  • 關中地區的孫傳庭

  • 長江附近的左良玉


三股勢力已經是明王朝最後的底牌,可是清軍一直在死盯遼西走廊一帶,東北一帶的軍隊根本無法動彈。


在長江北岸的左良玉又是欺世盜名之徒,雖說他是明王朝在荊襄地區的剿匪主力。可左良玉不僅僅沒能成功剿匪,反而將朝廷大軍變成了一群匪盜,不僅僅沒能抵抗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在荊襄地區作亂,還將自己手下僅僅兩萬多的士兵滾雪球的似的發展成為了二十萬的大軍。


左良玉帶領著二十萬的大軍遊走於長江北岸,屢屢躲避農民軍的進攻,活生生的將這股軍隊變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裝。



崇禎十五年,被關押在牢房的孫傳庭重新被授予三邊總督,統領陝西、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兩江六地兵馬,可是孫傳庭名義上統領這麼多的地方軍政,真正能夠被孫傳庭所控制的軍隊也只有陝西地區。


恰逢此時,李自成徵調農民軍以襄陽為中心,開始了自己的擴張之路。李自成雖然坐守襄陽城,但是出於四戰之地的襄陽卻不是久居之地,李自成同意了謀臣顧恩軍的建議,揮軍北上,準備進入關中。



大軍在襄陽集結之後,李自成兵分兩路想要同時進入關中:


  • 前鋒軍隊:沿商雒一線進攻關中

  • 主力軍隊:揮兵北上,從河南境內奔襲關中

眼看著李自成的大軍挺兵北上,崇禎皇帝急忙下令讓在關中的孫傳庭出兵迎戰,攔截李自成進入河南境內。孫傳庭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崇禎皇帝,當時孫傳庭帳下的軍隊雖為精悍軍隊,但是這些軍隊是關中地區唯一的依仗,萬一這股防禦力量被李自成的農民軍蕩平,關中地區如何自保?


崇禎皇帝駁斥孫傳庭,言外之意,你丫的再不出關防禦,你特麼就給老子繼續滾回監獄待著。我丫的放你出來是讓你蕩平流寇的,不是讓你在關中看戲的!!!


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孫傳庭無奈,只能統率十萬大軍出兵潼關,狂飆直撲河南境內。



為了防止李自成的大軍分兵進攻,孫傳庭在出關之際,率先在各部部署了防禦:

  • 汜水河岸、商雒分別設防

  • 孫傳庭統率大軍進入河南境內

李自成聽到孫傳庭挺兵出關的消息大為激動,他就是害怕孫傳庭龜縮在關中不敢出來,如今孫傳庭已然出關,一定要讓他有來無回。


李自成下令在洛陽到襄陽的防線上屢屢設置防禦據點,就是拖也要將孫傳庭拖垮。他萬萬沒有想到孫傳庭部隊的戰鬥力竟然異常的強悍,連破寶豐、唐河,兵鋒逼近襄陽。


在這種關鍵時刻,突降大軍,七日七夜未曾停止,從關中地區的軍資無法及時送達。李自成看著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心中大喜。



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只要嬰城據守,孫傳庭的十萬大軍自然不戰而潰。果不其然,孫傳庭的大軍因為缺糧問題在汝州駐守的士兵很快發生了譁變,四處逃散。


孫傳庭無奈,只能下令撤軍,想要返回關中。他下令讓部將陳永福統帥後軍殿後,孫傳庭親自統率主力大軍回撤關中。


可在這種緊要的關頭,誰特麼願意殿後啊!!!


這些後軍殿後無所謂,關鍵是特麼連吃的都沒有,還冒著被李自成農民軍突襲的危險。如此一來,孫傳庭統率的主力大軍北上撤退,那些殿後的後軍也在同時朝著北面撤退,整個軍隊順利亂成一團。


在襄陽城中的李自成抓住戰機,下令出城進攻,倉皇失措的孫傳庭只能下令在南陽迎戰。


李自成也在南陽擺開陣勢,構築五道防線,等待孫傳庭的進攻。


孫傳庭此時心裡正窩著火,你特麼怎麼可以這麼囂張,他下令全軍調轉槍頭,南下進攻。雙方交戰到關鍵的時候,在中軍中的火車營中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叫喊:


我軍大敗啦!



在中軍中的孫傳庭還納悶,誰特麼在搗亂啊!這些火車營的士兵已經盡數潰逃,只留下了這些獨輪車橫亙在中軍,如此一來,拿下正在和農民軍交戰的士兵退也不是,進也不是,一一被獨輪車擋在後軍,寸步不能動彈。


明軍相互踩踏著死傷無算,孫傳庭只能下令繼續撤退,在逃到孟津的時候,又被李自成的農民軍重創四萬潰兵,中軍帥旗也被李自成奪走。


孫傳庭單騎逃回潼關,潼關兵力稀少,再加上剛剛追擊到潼關的農民軍用孫傳庭的中軍帥旗詐開了關城,潼關失陷。


孫傳庭戰死。


傳庭屍竟不可得。


這個關中戰將就以這樣屍骨無存的方式結束了自己悲情的一生。


歷史總探長


孫傳庭從1636年開始與農民軍作戰,基本上是百戰百勝,但是為什麼最後就突然不行了呢?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明朝所有的精銳野戰軍都陸續去了遼東,但是在遼東都一個個的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回來。

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當初在關內對農民軍百戰百勝的曹變蛟部隊、祖寬祖大樂關寧軍、盧象昇天雄軍等,都在與八旗軍的戰鬥當中一戰全軍覆沒了。

特別是松錦大戰,明軍精銳力量基本上被一戰全端。等孫傳庭在1642年2月出獄以後,只能全部招募新兵組建部隊。從招募到訓練、編組僅僅8月,就出兵與李自成進行主力決戰。

第一戰就在河南郟縣重創了農民軍取得大捷,但是孫傳庭部隊缺乏糧草只能吃青柿子混日子,結果在農民軍主力反攻之下阻擋不住敗退。首先是農民軍在數量上已經是絕對優勢,在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有50萬人馬,佈下了5重戰陣。

明軍在以少打多的情況下連續突破了3道軍陣,直到第4道軍陣才被農民軍重騎兵集團阻擋住,最後飢寒交迫,筋疲力盡之下全軍戰敗,戰死4萬多人。

到了潼關戰役,孫傳庭那幾千新兵怎麼可能打得過李自成的數十萬人馬,後來在1644年清軍佔領北京以後,命令1萬八旗軍,1萬投降的關寧軍,還有2萬投降的宣大山西邊軍追擊李自成。

九戰九勝,一路衝進陝西,在潼關的主力決戰再次擊敗李自成主力,可見李自成的50萬主力遇到真正的3萬明軍精銳(雖然此刻已經投降了清朝),外加1萬八旗軍,根本就阻擋不住,就和斬瓜切菜一樣。


深度軍事


“傳庭死而明亡矣。”《明史》是這樣評價孫傳庭之死的。但後人倍感疑惑的是:這位大明督師幾乎無一敗績,為何打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是因為明朝的內耗嗎?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現在先讓我們來看看孫傳庭的主要人生經歷:

1、活捉高迎祥,擊敗一眾起事者

崇禎八年(1635),進士出身的孫傳庭升為順天府丞。因為高迎祥、李自成等人起事,陝西巡撫討伐不利,孫傳庭得以到任陝西。當時關中已大亂,起事者有10多人,其中闖王高迎祥勢力最強,蠍子塊拓養坤人數最多。

孫傳庭指揮有方,首戰在黑水峪活捉高迎祥。次年,拓養坤、張耀文降而又叛,被孫傳庭追殺。在涇陽源打敗惠登相,在河南打敗馬進忠、劉國能等17部人馬。在渭南收降一條龍,斬殺聖世王、瓦背王、一翅飛,收降鎮天王、上山虎,在寶雞打敗大天王……

2、反對楊嗣昌的戰略被削官

楊嗣昌做兵部尚書後,建議崇禎讓洪承疇以陝西總督兼辦軍務,命廣東巡撫熊文燦為總理,全國劃為“四正六隅”,召集12萬兵馬,加派軍餉280萬石,限定100天消滅所有起事者。孫傳庭寫信給楊嗣昌稱,這麼幹可能適得其反……信寫了數千字。

楊嗣昌見信後十分不滿,仍決定讓孫傳庭招兵1萬,發餉23萬兩,以商州、雒南等為防區。孫傳庭對這個命令不予理睬,清理庫藏湊4.88萬兩銀子,自行添置軍械。各地巡撫上報兵額時,孫傳庭沒有報送。

楊嗣昌居然說,軍法在陝西失靈了,只有自己親自領兵才行,以此激怒崇禎。孫傳庭上書解釋,自己已招夠兵源,沒有不遵守兵部決定。楊嗣昌後來藉口漢陰、石泉失守,削減了孫傳庭的官級。

3、平定關中大亂,仍被楊嗣昌壓制

大天王率兵進犯慶陽、寶雞時,被孫傳庭擊敗,又打敗過天星、混天星等。潼關設伏打敗馬進忠、馬光玉等,李自成也被洪承疇追擊,帶18人突圍。至此關中平定。消息上報,崇禎很高興,傳旨給孫傳庭加官,但被楊嗣昌阻撓,未予兌現。

而熊文燦主張招安,並且張獻忠投降,還有羅汝才、馬進忠、賀一龍、左金王等13人聯營自保。孫傳庭率軍擊敗他們,這些人只好拿出熊文燦招降書信稱要歸降。孫傳庭表示不信,率兵進擊,卻分別收到熊文燦、楊嗣昌書信稱:“不要忌妒我招安的功勞!”

孫傳庭只好撤軍。但這些人最終還是沒接受招安,又攻打了商州、雒南。熊文燦後悔了,請孫傳庭出兵夾擊,並取得三戰三勝戰績。

4、陝西部隊被強留北京,使李自成敗而不滅

孫傳庭屢建大功,部下多次封賞,他因楊嗣昌壓制無法得賞。京師戒嚴時,崇禎召孫傳庭、洪承疇進京,升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接替盧象升統率援軍。但在京城近郊與楊嗣昌、高起潛發生衝突,被崇禎下旨不讓他進城朝見。

洪承疇到來,楊嗣昌不僅到郊外慰勞,還讓他覲見崇禎,孫傳庭因此大感失望。楊嗣昌又任用洪承疇為薊門總督,想把增援京師的陝西部隊留下來守護薊門、遼東。孫傳庭反對,認為陝西部隊留下會使李自成“勢焰擴張”,將來更難制服。但是楊嗣昌不聽,孫傳庭非常鬱悶,耳朵就聾了。

5、獄中關3年,出山後連遭敗績

崇禎後來改派孫傳庭去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京師危險解除後,孫傳庭上書請求朝見,楊嗣昌以為他要扳倒自己,就施計激怒孫傳庭,讓他上書稱病請求離任,楊嗣昌又彈劾他假稱生病。這下把崇禎惹惱了,罷孫傳庭為民並關進監獄。

這一關就是3年,熊文燦、楊嗣昌相繼戰敗。李自成打下河南,在開封活捉宗龍,殺掉唐王。崇禎此時想起孫傳庭,崇禎十五年(1642)孫傳庭得以出獄成為兵部右侍郎,領命帶禁軍增援開封。

孫傳庭上任後斬殺援剿總兵賀人龍,宣佈他的罪狀是在開縣逃跑,使猛如虎總兵孤軍作戰失利,讓張獻忠、曹操跳出包圍圈……史載,孫傳庭斬殺賀人龍後威震三邊。此時,李自成圍困開封,御史蘇京來督軍,催促孫傳庭出關迎戰。

孫傳庭上書稱,部隊剛招募,還不能用。崇禎不聽,孫傳庭只好出兵抵達潼關。當時下了幾十天大雨,李自成挖開馬家口一帶的黃河淹沒了開封。開封失守後,孫傳庭進兵南陽,李自成迎擊。孫傳庭設三重伏兵,卻意外被李自成擊敗,敗走鞏縣進入潼關。

他又重新招募兵馬,開墾屯田,修造器械,儲蓄軍糧,造3萬輛炮車備戰。但是因為修造工程晝夜不停,百姓無法承受,加上關中連年饑荒,軍隊糧餉缺失,而且孫傳庭軍法嚴格,於是有人向崇禎起鬨:“陝西總督不熱心平賊了。”

6、被迫率軍出征,襄城下僵持

次年,崇禎讓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提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管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軍務,賜他尚方寶劍,多次催他開戰。孫傳庭跺腳感嘆,看來這次我會一去不返了,即使這樣也不能再進一次監獄!

於是只好出兵。此時,李自成已佔領河南、湖北等地,自號“新順王”。孫傳庭軍至汝州,李養純歸降。孫傳庭在寶豐打敗李自成,轉戰郟縣,尾隨追擊李自成。李自成逃往襄城,被孫傳庭圍困。

李自成的部下打算投降,李自成說:“我殺藩王,燒王陵,罪很大,姑且死戰。不能取勝,你們殺了我去投降吧。”此時,露天宿營的孫傳庭部隊長時間泡在雨水裡,道路泥濘,運糧車不能過來,大家都飢餓不堪。

7、騎馬衝入戰場,屍骨全無

孫傳庭只好讓部隊回軍接送軍糧,前軍移動,後軍大亂,李自成則趁機殺出,把部隊分為五層:饑民最外,其次步兵,再次騎兵,再其次是騎兵,老營兵最裡。孫傳庭部隊打敗三層,遇上了李自成的騎兵。

史載,戰鬥中孫傳庭戰車部隊移動,有推戰車士兵大叫:“我軍敗了!”丟車就跑,戰車一翻堵住了路,李自成的騎兵追擊了一天一夜,孫傳庭部隊狂奔400裡,死4萬多人。孫傳庭單騎而走,被追兵撿到他的坐旗,又乘勝打下潼關。

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騎著馬,大聲喊叫著衝入陣戰,死在戰場上,屍體後來沒有找到。史載,早知必死的孫傳庭出兵前對繼妻張夫人說:“你怎麼辦?”張夫人說:“大丈夫只管報效國家,別惦記我!”

等孫傳庭戰死,張氏領兩個女兒、三個妾跳井而死,讓8歲的小兒子孫世寧逃走了。孫世寧翻牆跌落在百姓家裡被收養。孫傳庭的大兒子孫世瑞知道後,步行進入西安,在井裡找到母親屍體,在百姓家找到孫世寧,兄弟倆攙扶著跑了。

孫傳庭死時51歲,兩次出兵都因為天下大雨失敗。有人說孫傳庭沒死,崇禎也表示懷疑,因此沒有給他追贈、封蔭。

總結孫傳庭的主要人生經歷,前半段軍旅生涯雖然有楊嗣昌的瞎指揮,但是他極有定力,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因此屢有斬獲。後半段因被關押3年,銳氣和鋒芒被消磨,又遇上急於求成的崇禎,不僅瞎指揮,還施加巨大壓力,使孫傳庭無法按自己意願和想法行軍佈陣,明知一敗、明知一死,主動選擇了死亡……


指動濟南


如果看過大明劫的話,估計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孫傳庭軍事指揮上沒出任何錯誤,然而卻又處處無計可施。

因為當時孫傳庭受到了來自三方的掣肘,甚至可以說是三方的暗箭!


首先崇禎剛愎自用,對於孫傳庭這樣的將領,他放棄讓孫傳庭率軍進入京師。

同時崇禎又不斷在千里之外給孫傳庭指示,也就是千里之外進行瞎指揮。

這對於孫傳庭來說,無疑是加重了他的不利局面,因為當時他遇到了另一方的壓力。

當時孫傳庭難以籌措軍餉,而世族地主階級,其明明有錢有糧,可以一點都不給孫傳庭。

而孫傳庭查出了這些地主世族有虛報和少交的賦稅,這也難以換來他們給軍餉。

最後可憐的孫傳庭屠了幾家世族,靠著這些軍餉才同李自成的軍隊一戰。

可惜當時瘟疫爆發,河南等各省出現了嚴重的疫情,所以孫傳庭的軍隊戰鬥力還沒有恢復。

孫傳庭幾乎是在絕望中,進行了這最後的一戰,十萬大軍的覆滅,不只是李自成軍隊的原因。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些背後捅刀子的,也可總結為大明王朝已經腐朽的朝堂。

說實話每次看到明末的局勢,總是會忍不住感慨,明朝是敗在了士大夫手裡。

世家大族只顧著自己的利益,朝堂之上只顧著黨爭,而一個崇禎皇帝卻是剛愎自用。

所以說明末的局面,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明明只有一方無私一點就行,可偏偏就沒有。



等到清軍入關之後,世家大族和士大夫才紛紛明白晚了,世家大族更是可惡,直接投靠了清軍。

孫傳庭當年之敗,不敗於軍事,只敗於這腐朽的朝堂,孫傳庭別無選擇,只能化作殉國之花。


小司馬遷論史


作為大明最後一根支柱——孫傳庭死、明朝亡

書生出身的孫傳庭,一出山就擒殺第一任闖王高迎祥,一時間威震農民軍

隨後更是暴揍繼任闖王李自成到只剩不到二十人

此等將才,可謂是大明的棟樑,是可以有力挽狂瀾之能的!

只是,天意是很大的敵人——邊關告急孫傳庭去救,只剩20人的李自成活了下來

只是,黨爭是很大的敵人——與楊嗣昌不和的孫傳庭,削職為民,盡去兵權

只是,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就在孫傳庭蹲大獄的時候,李自成之勢如星火燎原

待到孫傳庭再次出山,那個昔日的小壁虎已經變成一隻食人鱷!


李自成的奮鬥——從闖將到闖王,一個字就是“闖”

都知道李自成是“闖王”,實際上最早叫闖王的人是高迎祥,那個時候李自成是闖將。老牌闖王給孫傳庭收拾了,並押解到北京獻俘闕下

對李自成來說,首先一個是很傷心,畢竟自己老領導掛了,不過也有一個好處——從那時開始,闖王的名號只屬於他一個人!

可是當上闖王的李自成,過得並不好,甚至一度不如當闖將的時候

但李自成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堅信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

最苦逼的時候,李闖王只剩下18個人,跑到山溝裡喝了好久的風,吃了好久的土,才敢出來活動活動,可就是這一活動,把大明給活動完了

如星火燎原一般,李闖王靠著自己的闖字大旗再次號召起幾十萬的隊伍,很多人誓死跟隨李自成,因為李自成告訴他們,人是要有點骨氣的

面對官兵的數次圍剿,哪怕是幾乎全軍覆沒,他都從來沒有投降

孫傳庭的無奈——腐朽的朝廷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數次擊敗農民軍的孫傳庭,可謂是堪當大任,屬於能夠力挽狂瀾的那種人物,但是明朝已經不允許再有失誤了,大廈將傾,雖然傳庭意欲扶之,卻奈何......

一敗再敗的李自成終於從老鼠變成了老虎(滿清幫了大忙)

而對於大明來說,三年牢獄時光讓孫傳庭與外界徹底脫離,再出山已經不是當年的光景了

李自成以勢不可擋的燎原之勢般席捲了整個大西北。然後,很熟悉的場景出現了

1.孫傳庭手中已無精兵,正待訓練兵勇以備戰之時遭遇崇禎下令出戰

2.後勤糧草再次因為天氣及人為因素而供給不足

3.同樣是有人先行帶領部隊撤退,此處不表何人

結果就是——在潼關,這個曾差一點殺掉李自成的地方,孫傳庭力戰而死

為何說這一場景熟悉呢?是因為,之前的盧象昇,好像也是這麼死的,雖有不同,但大抵相似

1.盧象昇部共計5000人,且均為親兵,而高起潛(崇禎安排的監軍)手中有幾萬精兵,卻一兵不發

2.盧象昇領兵出戰,以5000之眾對清軍八萬餘精兵發起了衝鋒,然後壯烈殉國

重新起復的孫傳庭,依舊是那個能征善戰孫傳庭,只是不能以一敵百

可是李自成已經不是那個被動挨打的闖賊了,他可以幾十萬人來搞人海戰術!

決戰?死戰?——已經知道失敗還是要打的一場仗

明知無法戰勝李自成,孫傳庭還是上路了

三年,世界已經不再是那個世界了。李自成已經成長的足夠恐怖,而孫傳庭手中也沒有當年那批能征善戰的精兵

陝西潼關,一個無比熟悉的地方,他曾在此與洪承疇、曹變蛟、賀人龍等名將一同設伏,只是沒能成功殺死李自成

此時,人為魚肉,我為刀俎的情況進行了反轉,但孫傳庭卻沒有選擇

難道可以逃走,然後打游擊以期待捲土重來嗎?答案是不能!

遭受了很多屈辱,還沒能一展抱負的孫傳庭選擇了殉國

約51歲的孫傳庭,在這個曾經他名震天下的地方,結束了他的生命——馬革裹屍

與盧象昇的想法一樣,都是堅決的主戰派

與盧象昇的死法一致,都是決絕之中死亡

所以,他們兩個人都很可惜,真的可惜

如若崇禎再精明一些,有耐心一些,而非用力過猛和反覆無常

如若主和派的楊嗣昌、高起潛能夠公正客觀的對待二人,而非惡意中傷或見死不救

如若......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屢戰屢敗的李自成,終於不再懼怕昔日的最強對手孫傳庭

只因此時的孫傳庭,是一隻失去了爪牙的老虎、折斷了翅膀的雄鷹

如此看來,結局註定是悲劇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農民軍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或者說是經濟問題!

香港的著名掃黑警察總督有名言:香港有幾萬小混混混社會,你總不能把他們全部抓起來槍斃了。你去打擊黑幫,抓了一個老大,立即就有一個新老大。消滅一個幫派,馬上又會有新幫派。只要有這麼多人混社會,你就不可能消滅黑幫。

道理也是一樣。

所謂的農民軍,主體都是活不下去的農民。

因為北方天災,政府撫卹不利,導致出現大量老百姓要餓死。

相比活活餓死,乾脆起來做土匪,還能多活幾天,最壞的結局也不過是個死。

所以,農民蜂擁起來叛亂。

至於李自成之流,不過是藉助農民叛軍的政客而已。

如果沒有大面積的農民成匪,李自成是狗屁不算的。

當時的情況,如果不能解決農民無法生存的問題,單靠軍事打擊是沒用的。

因為反正都是死,農民軍只會越來越多。

明軍對於農民軍是很輝煌的,幾次幾乎將他們全部消滅。

但稍微放鬆,李自成張獻忠又能糾集大批人馬。

說白了,是明朝自己搞出了這麼多叛亂的農民,沒有李自成也有王自成、趙自成。

單靠軍隊去殺,是殺不光的,就像野草一樣。

這不是孫傳庭或者某個名將,能夠解決的問題。

比如名將曹文詔,和農民軍交手幾百次,基本沒有戰敗過,斬殺農民軍領袖就有幾十人。

就這樣一個人,最後被迫率領6000人對抗農民軍30萬,這還好得了嗎!

最後一戰,曹文詔率領3000明軍被十幾倍農民軍圍攻,兵敗身亡。

別說曹文詔,就是鬥戰勝佛孫悟空來指揮,也是死翹翹。

對於農民軍來說,它越打越多,還可以通過洗劫地方獲得軍費,壯大自己。

但對於明軍來說,他嚴重缺乏糧餉。不要說增加明軍規模,就連維持現狀都很困難,很多明軍已經1年沒有糧餉,大批譁變。因為補充困難,明軍是越打越少,表面上勝仗很多,可惜殺人一千自己損失幾百,無數激戰下來,明軍實力就消耗殆盡了。

明軍好歹是政府軍,不能通過濫殺和洗劫地方的方法,來獲取軍費。

總之,農民軍不是單靠軍事就可以解決的。

除非崇禎有種,將農民全殺光!


薩沙


孫傳庭是大明的最後支柱,他曾有機會平定李自成之亂。可惜由於各種原因他最後沒能成功,但是這並非孫傳庭無能,昏庸的崇禎才是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

1.初入官場,在前途一片光明時因為不滿閹黨所為憤而辭官

孫傳庭是明代州振武衛人,他生於萬曆21年(1593年)。從小他就練就了一手好箭法,而且文武雙全,他“穎異絕倫”,26歲就考取了舉人,這足以讓54歲才中了舉人併為此樂瘋的范進羨慕不已。

孫傳庭在中了進士之後很快被朝廷授予永城知縣。當時遼東連年征戰,“遼餉”連年加派,老百姓苦不堪言,永城縣受害不淺。

孫傳庭作為父母官,“訪民間疾苦,首問錢穀”,他“不畏上官,而能廉查非常事”。

天啟元年(1621年),孫傳庭被調往商丘仍然擔任知縣。孫傳庭在商丘加強軍備,重修養濟院,贏得了百姓的認可,當地百姓稱他“英才卓犖,文武兼資。其所措置,恢博宏大,非俗吏比”。

靠著出色的才幹和優異的政績,孫傳庭得到朝廷的青睞。天啟五年(1625年),孫傳庭被調入朝廷擔任吏部主事,隨後因為表現優異又被提拔為稽勳郎,皇恩浩蕩,此時的孫傳庭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他卻在這時辭官回家,並且一去就是10年。


孫傳庭在朝廷任職時,正是魏忠賢氣焰囂張的時候。嫉惡如仇的孫傳庭不願意同流合汙,於是憤而辭官。

2.心憂社稷,為國分憂復出

崇禎八年(1635年),此時魏忠賢早已經被崇禎剷除,天下民變不斷。孫傳庭心繫社稷,決定復出為國效力。

在擔任一段時間的文職工作後,孫傳庭被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開始投身於鎮壓農民起義的舞臺。

孫傳庭上任前,崇禎召見了他,由於財政緊張,崇禎只給了孫傳庭六萬兩銀子做軍餉,另外授予他自主募兵募餉的權力。

2.1清屯籌餉

當時陝西的軍屯制度已經形同虛設,各軍原領的屯地,已經被權貴和豪強霸佔。為了籌集軍餉,招募士兵,孫傳庭在陝西清理屯田以充實軍餉。

孫傳庭採取了以下措施清屯。第一是勒令那些多佔屯地的權貴和豪強交出多站的屯田。對於抗命者一律斬首示眾。

其次是將屯田建冊立檔按章納課。根據土地的肥沃程度,將屯田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地每頃起課18石,中等地15石,下等地12石。如果不願意繳納屯課,可以按照每石七錢抵交。

到崇禎十二年,僅清屯一項,三年共得折色銀四十五萬多兩,本色米麥豆五萬石,不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還大大充實了軍餉,為孫傳庭在陝西練兵打下良好基礎。

2.2練出讓農民軍聞風喪膽的秦兵

2.2.1精選兵源

陝西地區的士兵向來驍勇善戰,“秦人皆尚氣力,喜射獵,多出名將”。

孫傳庭在招募兵源時以秦人為主,所選官兵“精熟弓矢,精通劍戟,善於馬上技藝者屈指千數”,高質量的兵源保證了士兵的戰鬥力。

2.2.2加強訓練,打造鋼鐵之師

明朝末年軍隊訓練荒廢許久,因此士兵戰鬥力極差。

孫傳庭深知明軍士兵的實力,因此他極為重視對士兵的訓練。

對於武器的好壞,孫傳庭要親自試用,行軍佈陣更是親力親為。

據孫傳庭上奏崇禎的奏章稱“臣挑簡各兵,蓋無一兵之弓矢不經臣躬親實驗者。挑簡之後,如何進剿,如何接應,如何收營,無一不經臣窮思極慮,務求一當,為各兵耳提面命,三令五申也。”

正是由於孫傳庭重視士兵訓練,才打造出了讓農民軍聞風喪膽的鋼鐵之師——秦兵。

2.3帶領秦兵建奇功,活捉闖王高迎祥

崇禎九年,在陝西負責剿滅農民軍的盧升象接到調令,被調往總督宣大山西去抵禦清軍。

此時明軍另一位名將洪承疇在陝北與李自成作戰,農民軍的領袖闖王高迎祥在陝南,他最害怕的盧升象和洪承疇都不在陝南,於是他決定幹一票大的,從子午谷奇襲西安。

此時孫傳庭剛上任陝西巡撫,他洞悉高迎祥的作戰計劃後,決定設伏捉拿高迎祥。

七月十五日,高迎祥軍到達黑水峪,以逸待勞的秦軍對農民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孫傳庭在戰場上展開攻心戰,他讓人在戰場上豎起紅白兩旗,聲稱到白旗下的農民軍可以得到招撫,而在紅旗下的則格殺勿論。

士氣低落的農民軍紛紛投降官軍,七月二十日,高迎祥被生擒,後被押送北京處死。

2.4威震三秦,將李自成打得只剩18騎人馬

活捉高迎祥讓孫傳庭名聲大振,之後他採取撫剿並用的措施,招撫了拓養坤和張文耀兩股勢力較大的農民軍。

對於不肯投降的農民軍,孫傳庭以武力鎮壓。

崇禎九年十二月,孫傳庭連續擊敗過天星、混世萬等農民軍。此時的孫傳庭讓農民群膽戰心驚,農民軍把他和洪承疇相提並論。

崇禎十一年十月,孫傳庭與洪承疇聯手,在潼關南原設伏,痛擊李自成,把李自成打得只剩18騎人馬後落荒而逃。

此時平叛形勢一片大好。孫傳庭也得意地說:“巨寇悉平,兵強餉裕,亦數十年來秦撫所未有也。”

3.風雲突變蒙冤下獄

然而此時卻風雲突變,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入寇。崇禎先是任命盧升象督師勤王,由於盧升象兵少抵擋不住清兵。

十月慌亂的崇禎急調洪承疇和孫傳庭入京護衛京師,當時有人建議洪承疇和孫傳庭的軍隊只調一支入京即可,另一支留在陝西清剿農民軍,但是短視的崇禎拒絕了這個正確建議。

當時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張與清兵議和,而孫傳庭主戰。楊嗣昌於是給孫傳庭穿小鞋,他向崇禎建議酒下秦兵,拱衛京師。

孫傳庭強烈反對,認為將秦兵留下會導致李自成死灰復燃。但是崇禎拒絕了他的意見,決定將秦兵留下。急怒攻心的孫傳庭雙耳失聰,只好向崇禎請求辭官。昏庸的崇禎卻認為孫傳庭是詐病,於是將他關入大牢三年。

4.三年後再出山已經物是人非,孫傳庭再也無力迴天

崇禎十二年五月初九,詐降的張獻忠在谷城再度扯起大旗造反,不久另一位詐降的大哥羅汝才也在房縣起兵響應。同時,躲過一劫的李自成也東山再起。

曾經一度好轉的局勢迅速惡化。由於天災不斷,大批的難民加入農民軍陣營。

惶恐的崇禎派出楊嗣昌到前線督軍鎮壓農民起義,楊嗣昌根本就無能為力,農民軍越鬧越大,農民軍相繼攻下襄陽和洛陽,將襄王和福王殺死。楊嗣昌得到消息後,憂憤交加,於崇禎十三年三月初一病死。

同年四月,洪承疇率領十三萬大軍與清軍展開松錦大戰,由於昏聵的崇禎催逼洪承疇與清軍決戰,導致洪承疇兵敗被俘,松山和錦州相繼淪陷,局勢已經壞得不能再壞了。

到了此時,崇禎才想到孫傳庭,崇禎十五年正月,崇禎釋放孫傳庭,任命他在兵部右侍郎,帥兵馳援被李自成圍困的開封。

4.1柿園之戰

崇禎十五年七月,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崇禎急令在潼關的孫傳庭出兵救援,孫傳庭知道此時並非出擊的良機,於是上書以“兵新募,不堪用”的理由請求延緩出兵。

急躁的崇禎不管,派出監軍催逼孫傳庭出兵。

孫傳庭無奈,被迫率兵躍出潼關。十月,雙方在郟縣相遇,孫傳庭設下埋伏,令左勷率左軍,鄭嘉棟率右軍,高傑帶領中軍設下三道埋伏,然後派牛成虎前往誘敵。

牛成虎與農民軍交戰後詐敗,將農民軍引入埋伏圈。只是官軍伏兵四起,將農民軍斬首千餘人。並一路追擊到塚頭鎮,農民軍為了擺脫官軍追擊,將軍資甲杖以及經營珠寶丟棄於路邊。

這是孫傳庭所擔心的兵新募,不堪用的弱點暴露出來。這些新兵見錢眼開,都去哄搶農民軍丟下的財物。

這時農民軍的羅汝才部從官軍背後殺出,李自成也率部反擊,官軍前後受敵,被殺得大敗,死傷數千人。

這次孫傳庭復出的首戰失利,責任並不在孫傳庭。一是兵新募,不堪用。這些新兵紀律不強,哄搶財物,造成官軍先勝後敗。二是官軍不團結,在羅汝才從官軍背後殺出時,官軍各部不是奮勇殺敵,而是各自引軍先逃。三是老天沒有站在孫傳庭這邊,連日的暴雨,造成明軍斷糧,士兵只能摘青柿為食,嚴重影響了士兵的戰鬥力。

4.2汝州決戰

柿園之戰後,孫傳庭退回潼關重新練兵,他斷定李自成必定會進攻西安,只要自己守住潼關,謀而後動,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昏庸的崇禎沒有給他機會,崇禎甚至懷疑孫傳庭不肯出兵是想養寇自重,於是他下手令催逼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作戰。

孫傳庭發出了類似當年哥舒翰的哀嘆:“固知輕進必不利,乃坐逗遛,大丈夫豈能復對獄吏乞朝夕乎?”

八月二十一日孫傳庭率兵進逼汝州,農民軍的李養純投降,並透露李自成的精銳在襄陽和郟縣。

郟縣的官吏被撤到寶豐,而農民軍的家屬在唐縣。於是孫傳庭分兵攻下這兩個地方,並將留在唐縣的農民軍家屬殺光。

之後官軍乘勝追擊,進攻郟縣,李自成親率大軍救援,卻被官軍殺得大敗,李自成差點被官軍活捉。

可惜這是官軍最後的輝煌。由於一連下了四十天的大雨,李自成又派人斷了官軍糧道,孫傳庭被迫回軍打通糧道。

孫傳庭將軍隊一分為三,白廣恩走大路,高傑走小路,兩人會合後共同打通糧道,留下豫兵陳永福部在營中與農民軍相持。

當孫傳庭率白廣恩與高傑部回師時,陳永福手下的士兵不願意留下來送死,於是士兵譁變,農民軍趁機發起攻擊,官軍伏屍千里,損兵四萬。

4.3潼關被攻破,傳庭死,大明亡!

悲憤的孫傳庭收攏敗兵退守潼關,希望依仗天險繼續抵抗。但是他沒料到農民軍來得如此迅速,十月初六,李自成騙開潼關大門,農民軍蜂蛹而入,孫傳庭與監軍喬遷高一起,持刀躍馬殺向敵陣,壯烈犧牲,享年五十一歲。

因為孫傳庭死於亂軍之中,屍體一直沒有找到,崇禎懷疑他詐死,所以拒絕撫卹他的家人。

可嘆忠勇的孫傳庭,遇到了昏聵的崇禎,才能無法得到很好的施展,他曾有數次機會平定農民軍,但是因為崇禎的昏招而錯過了這些良機。

第一次是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與洪承疇聯手,打得李自成只剩18騎人馬時,如果崇禎不將兩人同時調入京師,而是留下其中一人繼續清剿農民軍,農民軍就不會有死灰復燃的機會。

第二次是崇禎十二年時崇禎因為多疑將孫傳庭下獄,少了如此良將鎮守,使農民軍迅速死灰復燃,重新壯大。

第三次是孫傳庭在崇禎十五年復出時,多疑的崇禎如果能多給他一點時間練兵,孫傳庭是完全有可能再次創造子午谷伏殺高迎祥的奇蹟的。

因為就算孫傳庭帶領的這幫新兵蛋子,也將李自成打得滿地找牙,只是老天沒有站在他這邊,柿園之戰和汝州決戰,連綿的大雨是客場作戰的官兵的糧食供應十分困難,官兵兩次失利都和糧道不暢有關,另外大雨使明軍的火器無法使用,大大降低了明軍的戰鬥力。

應該說孫傳庭在這兩次戰役中的指揮是沒問題的,正是他的多謀,官軍才能在戰爭初期重創農民軍,孫傳庭完全可以像楚霸王一樣驕傲地說:“天要亡我,非戰之罪!”孫傳庭並非敗在李自成之手,他是輸給了老天和昏聵的崇禎。


雨夜讀史


孫傳庭之問:為什麼李自成輸得起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一回都輸不起?回答這個問題自然得回到歷史中尋找答案。

1、李自成的歷史機遇

李自成的每一次崛起都與內亞格局變動有關。

1629-1630年的己巳之變,明軍大量精銳投入到畿輔戰場,內地空虛。在陝西的農民軍就到了山西作戰。

(己巳之變)

在被官軍四處追剿的時候,1632年清軍西進,明軍北上備邊,又給了一次機會。

1634年在畿南作戰,明軍已經取得優勢,皇太極西征林丹汗,明軍精銳北援大同。農民軍渡過黃河,向鳳陽進軍。

1636年農民軍被盧象升所部擊敗多次,勢力大衰,但清軍從昌平入關,迅速進入保定地區。盧象升北調,農民軍大發展。

1638年楊嗣昌的總攻令下達後,半年十年裡,農民軍屢戰屢敗,不是打散就是投降。但年底清軍入關,陝西秦軍與中原熊文燦的部隊紛紛北調,李自成得以出山,張獻忠得以再次起兵。

(農民軍)

清軍的幾次入關作戰,對農民軍的命運有較大影響。

2、明朝的腐敗困境

維持明王朝的一個基本的體系就是財政轉移支付,以維持邊疆地區的生活條件與防禦能力。

但文官集團的明王朝根本沒有能力加稅,提高國家能力。反而向泥腿子徵稅。

比如軍屯,本來是衛所軍人養家餬口之本。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屯田被各種侵佔,屯丁被各種衙門使用。

(孫傳庭)

孫傳庭在當時就說:“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與各項奸徒百計阻撓,本院已誓之天日斷無調停人情,為若輩轉移之理,想若輩亦各有良心,當此內外空虛,腹心交訌,兵單餉匱,人民日見殺擄,城郭所在破殘,五位宵旰,勞心群工上下束手之日,即不能捐貲効義,戮力佐公,乃猶忍佔朝廷之軍屯,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於流賊,而奸更甚於細作”。

(孫傳庭之問)

在那個時代指出問題還嘗試解決問題的,孫傳庭的唯一一個。

(1643年的華北)

但在歷史的大變局與政權的腐敗透頂下,孫傳庭有能做多少呢?這就有了孫傳庭之問。

參考文獻:

《孫傳庭》


一枚明粉


說什麼孫傳庭。

就算朱元璋復生也沒有好辦法,以朱元璋的政治認識,他大概率會選擇加入李自成集團,然後慢慢拉起自己的人馬,架空李自成,再入南京城。

朱元璋也賦詩一首,:久有凌雲志,重上......,重入紅巾軍。

因為重生的朱元璋還是地無一壟,財無一分,犯不上去保衛朱家的那些不肖子孫以及東林黨那些地主。

孫傳庭的工作成績自然是很好的,不是小好,是大好,個人工作能力,專業能力也是剛剛的。

可惜他加入的平臺不給勁。

其時,大明朝廷這個平臺的市場美譽度早就損失殆盡了,財務部的收入連工資也發不出來了。

孫傳庭之所以能做到無一敗績,用的是曾國藩的辦法,組織的是團練之兵,用的是那些試圖“保家守土”的地主們的錢。

而,地主家餘糧也不多呀!

最重要的一點,曾國藩獲得了“大清平臺”的支持,名正言順的自組軍隊,自管軍隊,自籌糧草。後來,甚至獲得了“厘金”這個收稅權。有的是時間和物資“結硬寨,打呆仗”。

反觀孫傳庭呢,大明平臺什麼也沒有給他,還要從他身上刮肉吸髓,填補其他漏洞。哪怕給個“便宜行事”的名分呢,也沒有!

沒有“辦團練守土地”的朝廷名分,地主們自然是會有寫就反抗不配合的。曾國藩用地主們的錢去打洪秀全,手中有一大堆官帽子的,出錢的就送一個官帽子。

孫傳庭也就一張嘴去求人家,地主老財的錢好求的嗎?

大明平臺真是爛透了。

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供”說好聽了,有志氣。

說難聽了,其實是專制過分了,過分的腦殼也壞掉了。

  1. 所謂天子守國門,根本是說別人沒有沒有權力守國門;
  2. 所謂君王死社稷,根本是說別人沒有沒有權力死社稷;
  3. 所謂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供,根本是在說所有錢、所有的女人、所有的土地都是我的,都是我的。

吃相太難看了。

孫傳庭是一口也別想吃上的。

一切和李自成沒有一毛錢關係。

<strong>

<strong>


葭明通半瓶歷史


看過《大明劫》的朋友,都應該對孫傳庭殺鄉紳時的那番話影響深刻:

“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孫傳庭的這番話,不僅道出了自己對這些禍害國家的鄉紳的憤恨,更道出了大明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我們都知道孫傳庭幾乎每次都能打敗李自成,卻不知道李自成勝過孫傳庭的地方不在軍事,而在人心!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緬懷故明,開始貶低滿清,痛斥吳三桂等漢奸。卻不曾想想,我們很多人眼中那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事實上卻並非毀於滿人之手,而恰恰是毀於咱們自己漢人的手上。明朝的滅亡,是亡於人心!


這部《大明劫》的背景,正是明朝滅亡前的公元1642年。那時,距離明朝的滅亡只剩下兩年。而那時的明朝不僅要面對日益強大的滿清和農民軍,還要面對腐敗的官僚系統、兼併土地的鄉紳、肆虐的瘟疫、越發嚴重的糧食危機。

可以說,明朝那時早已氣數將盡。 而作為帝國的統治者的崇禎,他雖然有中興帝國的志向,卻並非明主。儘管,他和他下面的一些忠臣在帝國的最後時刻,都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自上而下腐爛的國家機器早已到了崩潰的時刻,這其實已是不可扭轉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