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象州縣寺村鎮大井村委白石村,看風水地貌也就是廣西一個普通小寨子,沒有什麼超然之處。但這個村子是清代“江南才子”、“兩粵宗師”鄭小谷的故里。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鄭小谷,現存出版面世僅詩都達2700多首,數量上可以與盛唐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比肩。他的文學造詣有多深?後人評價是:清代著名教育家、經濟學家、詩人、學者。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他在晚年寫《識字耕田夫別傳》時稱“不好作官人,也不好講學,而好讀書、好遊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關於鄭小谷的故事我們就接著他的這段話開篇。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鄭小谷(1801—1872),原名存欸,字獻甫,號小谷,又自號識字耕田夫、草衣山人,民間習慣稱之小谷、鄭小谷。鄭小谷出身書香世家,其遠祖為東漢經學家鄭玄,祖父鄭名佐為清代進士,父親鄭珊為清代貢生;其外叔祖張夢驥為清代進士。鄭小谷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勤奮好學,工詩善對,聰穎過人。15歲中秀才,25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中進士當年即留京任刑部江蘇、雲南司主事。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鄭小谷從25歲中舉人以來,曾數次入京考試,屢敗屢考,前後歷時10年才中進士。古時科舉考試是博取名利的捷徑,當他在京得以做官時,卻只為官14個月便以“乞老還鄉”為名辭官回家了,開始了他一生著書立學教書育人的生涯。至此,我們看到他最不喜歡的"做官"和"講學"二件事都做了,而且做起來“驚天動地"。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他對贏得科舉考試也是非常上心的,其詩曰:"鹿鳴無份速歸舟,勞碌江湖冷淡遊。魁解讓人知此日,詩書困我到何秋?名難成已羞難掩,文不驚人誓不休。料想嫦娥終有約,三更燈火再添油。"

現在看來,一代才子鄭小谷,擺在他的面前是大把機會,為何辭官了不幹呢?許多文章都說“因不滿官場黑暗,所以辭歸故里“。為大眾服務,各朝各代都有“出汙泥而不染”的清官、好官。因此總以這樣一句話概括鄭小谷所處時代的精神境界是不科學的。鄭是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大文豪,性情有幾分與孟浩然相像,只想做個逍遙快活的詩人,也許這才是鄭小谷一生的最愛。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史學家認為,鄭小谷一生有三大貢獻。先後在廣西德勝書院、慶江書院,桂林榕湖書院、秀峰書院,廣東順德鳳山書院、廣州粵華書院,象州象臺書院、柳州柳江書院以及桂林孝廉書院等11個書院任主講,門生遍嶺南(廣西、廣東),被譽為“兩粵宗師”。不少學生後來考中了進士,有的官至按察使。二是著書立說,流芳後世。著有《四書翼注論文》12卷、《愚一錄》12卷、《補學軒文集》6卷、《續刻補學軒文集》6卷、《補學軒文集外編》4卷,詩集《鴉吟集》、《鶴唳集》、《雞尾集》、《鷗閒集》、《幽女集》等24卷,纂修《象州志》等。三是查勘土地,核定田畝。同治七八年間(1868—1869年),鄭小谷不顧年事已高,立即敦促時任象州州牧李世椿進行全州範圍的田賦清理,帶領族人協助李世椿歷時三個月完成“以糧系田,以田系村、系裡”的田賦清理工作。此後,象州農民無失契之田,官府無空頭數據;農民定限以完糧,官府無差催之苦;收“飛灑之弊盡除,偽混之訟亦休”之效,上下皆大歡喜。時稱“一條鞭法”。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鄭小谷故居是象州縣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他1801—1872年曾在這裡居住。該故居佔地約6,666平方米,原由大門、二門、主房、客房、書房、補學軒、西笑亭、花園、磨房、魚池等建築構成,現僅存大門和主房。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西笑亭為四角亭,主房為清磚砌成,正廳居中,兩旁為寢室,左邊寢室為鄭獻甫日常起居之所。故居至今保留一些典型的楹聯,如“比部更新承繼先賢揚國粹、典型猶在務期後裔振家風”、“家食尚書祿、國尊高密鄉”。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1872年仲春,年逾古稀的鄭小谷先生應桂林巡撫劉蔭渠之邀,赴桂林主講孝廉書院。當年病逝於孝廉書院,其子鄭潠及當地官紳文人學子100餘人扶柩,從桂林至象州一站接著一站百里扶歸,葬於水站村背。

廣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鄭小谷鄉野翰墨亦芬芳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與您的作品有雷同之處,請留言以便修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