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委白石村,看风水地貌也就是广西一个普通小寨子,没有什么超然之处。但这个村子是清代“江南才子”、“两粤宗师”郑小谷的故里。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郑小谷,现存出版面世仅诗都达2700多首,数量上可以与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比肩。他的文学造诣有多深?后人评价是:清代著名教育家、经济学家、诗人、学者。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他在晚年写《识字耕田夫别传》时称“不好作官人,也不好讲学,而好读书、好游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于郑小谷的故事我们就接着他的这段话开篇。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郑小谷(1801—1872),原名存欸,字献甫,号小谷,又自号识字耕田夫、草衣山人,民间习惯称之小谷、郑小谷。郑小谷出身书香世家,其远祖为东汉经学家郑玄,祖父郑名佐为清代进士,父亲郑珊为清代贡生;其外叔祖张梦骥为清代进士。郑小谷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勤奋好学,工诗善对,聪颖过人。15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中进士当年即留京任刑部江苏、云南司主事。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郑小谷从25岁中举人以来,曾数次入京考试,屡败屡考,前后历时10年才中进士。古时科举考试是博取名利的捷径,当他在京得以做官时,却只为官14个月便以“乞老还乡”为名辞官回家了,开始了他一生著书立学教书育人的生涯。至此,我们看到他最不喜欢的"做官"和"讲学"二件事都做了,而且做起来“惊天动地"。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他对赢得科举考试也是非常上心的,其诗曰:"鹿鸣无份速归舟,劳碌江湖冷淡游。魁解让人知此日,诗书困我到何秋?名难成已羞难掩,文不惊人誓不休。料想嫦娥终有约,三更灯火再添油。"

现在看来,一代才子郑小谷,摆在他的面前是大把机会,为何辞官了不干呢?许多文章都说“因不满官场黑暗,所以辞归故里“。为大众服务,各朝各代都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好官。因此总以这样一句话概括郑小谷所处时代的精神境界是不科学的。郑是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文豪,性情有几分与孟浩然相像,只想做个逍遥快活的诗人,也许这才是郑小谷一生的最爱。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史学家认为,郑小谷一生有三大贡献。先后在广西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广东顺德凤山书院、广州粤华书院,象州象台书院、柳州柳江书院以及桂林孝廉书院等11个书院任主讲,门生遍岭南(广西、广东),被誉为“两粤宗师”。不少学生后来考中了进士,有的官至按察使。二是著书立说,流芳后世。著有《四书翼注论文》12卷、《愚一录》12卷、《补学轩文集》6卷、《续刻补学轩文集》6卷、《补学轩文集外编》4卷,诗集《鸦吟集》、《鹤唳集》、《鸡尾集》、《鸥闲集》、《幽女集》等24卷,纂修《象州志》等。三是查勘土地,核定田亩。同治七八年间(1868—1869年),郑小谷不顾年事已高,立即敦促时任象州州牧李世椿进行全州范围的田赋清理,带领族人协助李世椿历时三个月完成“以粮系田,以田系村、系里”的田赋清理工作。此后,象州农民无失契之田,官府无空头数据;农民定限以完粮,官府无差催之苦;收“飞洒之弊尽除,伪混之讼亦休”之效,上下皆大欢喜。时称“一条鞭法”。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郑小谷故居是象州县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他1801—1872年曾在这里居住。该故居占地约6,666平方米,原由大门、二门、主房、客房、书房、补学轩、西笑亭、花园、磨房、鱼池等建筑构成,现仅存大门和主房。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西笑亭为四角亭,主房为清砖砌成,正厅居中,两旁为寝室,左边寝室为郑献甫日常起居之所。故居至今保留一些典型的楹联,如“比部更新承继先贤扬国粹、典型犹在务期后裔振家风”、“家食尚书禄、国尊高密乡”。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1872年仲春,年逾古稀的郑小谷先生应桂林巡抚刘荫渠之邀,赴桂林主讲孝廉书院。当年病逝于孝廉书院,其子郑潠及当地官绅文人学子100余人扶柩,从桂林至象州一站接着一站百里扶归,葬于水站村背。

广西象州清末大才子郑小谷乡野翰墨亦芬芳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与您的作品有雷同之处,请留言以便修改。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