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沒有“編制”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Avril--aili


事業單位是很多人擠破腦袋也想進入的地方,為什麼啊?因為待遇好,有編制,旱澇保收,工作穩定。社會美譽度認可度高。

但是不得不說,很多事業單位也有一些沒有“編制”的人,很多事業單位的崗位開始效法公司,實行合同聘任制,一方面是擴招的結果,一方面也是補充新鮮血液,刺激一下那些拿著工資混日子的人。

但是沒有編制和有編制差距真的很大,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吧。

我高中發小在山東老師一個百強縣做中學老師,當年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去的,有編制,是領導眼中的香餑餑,一開始進去的時候工資就是3500元,這幾年下來升了小領導,工資加上各種獎金和福利,每個月平均下來能有5000元左右。

在縣城來說,5000元確實不低了,而且老家那邊特別認可老師和公務員兩個工作。所以,在家人眼裡,發小是成功的典型。

與他形成對比的是,這兩年他們學校又招收了一部分老師,屬於校外聘任制,沒有編制。

沒有編制,待遇可就差多了,一個師範學校的研究生,拿著3000的底薪,做著和發小一樣的班主任工作,有時候可能更累。因為那邊的學校都規定,新來的老師都要做3年班主任,好好磨練一下。

最要命的是沒有編制的老師學校不給交五險一金,有時候社保也不給交。搞得很多人一肚子委屈。自己明明辛辛苦苦,任勞任怨,可是拿著這麼可憐的工資,怎麼對得起自己。

不但如此,沒有編制的老師在升職加薪這一塊也是大大吃虧,學校的任何福利政策和優厚待遇或者崗位需求都會優先考慮有編制的老師,最後才會輪到沒有編制的老師。

據發小說,這半年以來,已經有七八個老師辭職跳槽了,他們中的人有的去了北上廣大城市打拼,去教育機構,因為那裡是靠本事吃飯,課講得好,錢就多,根本不考慮編制不編制的問題。

有的是辭職回家繼續考試,準備來年考一個有編制的老師,還有的轉行,去考公務員,或者考研究生,繼續深造。

還有的老師回家做起了線上教育的老師,不用去機構,也不用去學校,在家就能上課。一臺電腦,給天南海北的學生上課,省時省力又掙錢。

離開的大部分同事,薪水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去北京的同事,後來去了新東方,不到半年就月薪過萬了。自己在家上線上課的老師每個月也輕輕鬆鬆拿到了8000多的薪水。

發小說,如今看來,是沒有編制比不上有編制,有編制比不上跳槽離職。

其實,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臺,你就能發光發熱。


歡迎關注@遇見小mi,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遇見小mi


天上和地下的差別啊!

我以前的同學張偉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進行公務員考試,可是屢屢考試失敗,沒有進入公務員的隊伍。但是卻考上了事業單位的政府僱員,張偉特別的開心。

進入單位後張偉負責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工作內容很事業編制同事一樣,他也沒有感覺到什麼不妥。工作一段時間後,張偉發現單位過中秋節只給他發了一盒月餅,而其他同事又是豆油、又是麵粉,令他很不舒服。

他去找科長理論:“為什麼幹著一樣的工作,我的待遇差這麼多”。科長支支吾吾的回答不上來,“這不是我也不知道,只是上面統一的福利”。

張偉還發現,在單位自己總收到不公平的對待,工作內容最多,自己的意見也不受到重視,年底評優秀員工的時候更沒有他。

他工作一年後就辭職了,還是努力的在靠公務員。那麼沒有編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1、沒有提升空間。

在我國事業編制分為參公事業編、全額撥款事業編、差額事業編、自收自支事業編等類型。每個編制有設置管理崗、專技崗、工勤崗等,管理崗位可以進行級別提升,比如科員、主任科員、科長等;專技崗、工勤崗可以通過憑職稱,比如中級職稱、高級職稱等。而編外人員沒有提升空間,只能處於科員的級別。

2、有被解僱的風險。

事業編制雖然也存在被辭退的風險,但是幾率很小,除非工作中存在違規、違紀行為,通常情況下不存在辭退的風險。而編外人員如果工作不努力,或者單位進行編制調整,具有解除合同的風險。

3、待遇區別大。

事業編制具有完整的福利待遇,包括績效工資,住房公積金,住房公積金補貼,偶爾年終還有點小獎金。而編外人員是通常不具有完整的福利待遇,跟普通公司的員工具有相同的福利待遇,沒有事業單位特殊的待遇。


時小慢


我所在的單位是一個鄉鎮,我的部門總的只有三個人,一個是事業單位工勤崗,一個是事業單位公益性崗位,還有一個就是我,是事業單位管理崗。

三個人兩個正式工,一個零時工,平時工作都是一樣的,但是工資卻相差好幾倍,我們兩個正式工每個月能發3000多工資,每個月還有2000績效,一個月到手工資5000多點,五險一金足額繳納,但是那個公益性崗位的職工,每個月工資只有固定的2000元,沒有績效或者其他獎金等,另外隱形福利也只有五險,沒有公積金。



其實大家能力都差不多,學歷也是專科以上,幹著同樣的活,但是工資加福利兩者相差3倍左右,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是公職現在都是逢進必考,編制不同、有編與無編,各種差距非常明顯。

在我們部門的公益性崗位那個職工,很多時候其實他都是努力工作的,並沒有多少抱怨,但是每次發工資或者績效以及其他的福利的時候,他都是非常沮喪的。


所以我和另外一個正式職工達成一種共識,從來不在他的面前提到工資或者福利等東西,但是依然能看出來,很多時候他都是失望的,而且隨著時間一長,他的工作積極性越來越低,工資待遇和不被平等對待是影響他工作積極性的直接原因。

所以希望國家早點看到這樣的不公平現象,早日找出同工不同酬的解決辦法,讓每個努力的職工都能得到相應的收入和社會待遇。


易水易瀟寒


我用我親身經歷來談談沒有“編制”的感覺吧。

我現在就在事業單位也就是學校上班,沒有編制,屬於勞務派遣制的那種老師,說白了就是臨時工。



首先說說在地位上,因為沒有“編制”,在有編制的老師面前始終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覺,雖然我們文憑和教學水平都差不多,乾的工作也一樣,有時候還會更多,但有時候還是不太敢多得罪一下同事,忍忍就算了。因為如果周邊同事對你不滿,肯定會影響到學校對你的考核,兩年的合同期一到就有可能不要你了,所以做事情都是膽戰心驚的那種。

其次說說教師發展吧,學校有什麼好事肯定都是先考慮自己學校內部的教師,比如評職稱,區上賽課的這些資格編外老師一般情況下是沒有任何名額的。基本上編外老師永遠都會處於學校的最底層,發展前景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最後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薪資待遇吧。有些人可能覺得身份雖然有區別,只要錢給夠就行,然而現實並不是那樣。學校的編制內老師每個月的崗位工資都是和職稱有關係的,我們這兒年輕老師基本上一個月崗位工資有2500+,每月教學績效有1500+,一個月有4000+左右。而像我這種編制外的老師一個月也是分兩部分,一個是勞務公司的,一個是學校的教學績效,算下來和編制內老師差不多。但是每個月的五險一金差別就大了,我一個月社保1100,公積金都不想談了,單邊138,根本沒什麼用。再爆料一下,而編制內就不一樣了,公積金都是單邊1000+,社保就不用比了,你們想想都知道。還有就是編制內的老師年終績效35000+,而我什麼也沒有😭。



總之,編制外的一年就幾萬元,達不到編制內的一半,唉😔努力考編制吧。


徒留紙上


這種感覺,應該和現在的勞務派遣員工是一個性質!同崗不同酬,別人是親媽生的,但你是後媽養的。

記得小編剛大學畢業那會,母親單位要招聘一些員工。(屬於母親單位的“福利”,只針對於職工家庭子女)只要考試成功,就能順利入職!後來,在家人的建議下,和大家一起參與了考試。但是後來才知道,這是公司招聘的一些沒有“編制”的崗位,它的確屬於事業單位外聘性質,說白了就是協議工,合同一年一簽的那種。而且,崗位職稱永遠都是初級(性質決定),工資也不是按照正式員工的的待遇,說起來反正挺坑爹。(後來幸好是成績沒有入圍,否則我也上套了)

所以,不用把在事業單位上班想象成是一個特別美好的事情,其工作性質有大致幾種:

1.正式員工(帶編制)

2.非正式員工(不帶編制)

其中非正式員工又分為:

1.同工不同酬(勞務派遣,企業內招,合同一年一簽,也有三年一簽)

2.既不同工又不同酬(主要企業內招,合同一年一簽)

3.臨時工(企業通過社招渠道,短期,最長時間不會超過半年)


小編認為,如果進入事業單位沒有編制,的確會讓一些職場中人少了一些龔總積極性。如果個人不是求安穩的心態,建議可以嘗試去找一些其它非事業單位工作。除了沒有事業單位這個名頭好聽,其職場競爭力也更富有挑戰性。畢竟,在民企,私營單位,福利待遇完全是根據個人能力來衡定。正所謂是有得必有失,如果你還年輕,你還想擁有更好的未來,你想徹底改變自己,那麼就勇敢的從事業單位“走出來”。

最後說一句,能力才能決定一個人最終的命運。如果沒有能力,哪怕就是給你一個好的環境,一個好的身份,運氣好的你可以“混到老”,運氣不好,也會半路被趕下車。


菩提天天談


我今年35歲,分享一下,從我大學畢業至今的經歷,供還在為事業單位有沒有編的事情而操心的人參考吧!

05年7月畢業,學的專業是會計,擅長的是計算機,畢業的夢想是在外面的世界有所作為,但因為很多事情沒有第一時間去外面的世界,07年就在家鄉的一個事業單位裡面上班,沒編的,以為一兩年之後就可以轉正,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轉成,10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朋友做了一個網站,一年之後被深圳的一個老闆投資在深圳開立公司,就跟單位請假到深圳,一個月之後,單位催我回來上班,說可以轉正了,糾結了很長時間,最終還是回來了,回來以後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沒有轉正,14年,在我30歲的前一個月,我無法面對我目前的狀況,打了辭職報告,徹底的跟過去的七年沒編的事業單位說再見,選擇重新來到深圳,在深圳呆了兩年,感受到自己跟這個時代,因年齡各方面的原因,很難再追上去,16年老家這邊事業單位招考,通過考試,又回到老家。

下面我來談一談,有編和沒編的區別?

有編和沒編的待遇區別差不多會差一半,在單位的地位主要是看單位負責人是怎麼看待你這些沒編的。

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可以選擇事業單位沒編的工作?

1.本身就沒什麼能力,只想混日子的

2.跟事業單位法人代表有關係的

給那些和曾經的我一樣有夢想的人的一些建議吧!

年輕的時候,就要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不要把自己的青春在這些沒編的單位裡面消磨掉,人的青春很短暫的,也許就是那麼十年,年輕人只要有夢想,哪怕是沒有文化,只要你肯努力的去奮鬥,比在單位裡沒編的日子要過得好很多很多,再沒有鬥志,努力去考一個編也不要沒編進單位,這樣人會變的頹廢。

千萬不要想著通過在沒編的單位裡面好好的學習,去考編,沒別的單位會讓你變得頹廢,做的都是一些雜七雜八的,別人沒想做的事情,你可以選擇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吃一吃外面的苦,或許更能加深你努力去考編制的動力。


HappySeek


我在法院當過半年的臨時工。為什麼要去呢?因為我原來在工地上上班,基本全年無休。公司買的保險按最低買的,公積金沒有。經常盯著重慶這邊的大太陽放線,打混凝土。很累,工資也不高。後來結婚了,心想不能再這樣了。工作地點不穩定,也沒時間陪媳婦兒。再加上媳婦兒是小學在編教師,工資還可以。我想如果我再考個公務員或者事業編,我們兩個人的工資加年終獎完全夠用了。於是在媳婦兒的支持下回來考編。結果考編確實難,重慶這邊感覺招得少把,待遇也還可以,報的人多。這期間很焦慮,差不多在家呆了半年。每天都在重慶人力資源網上看公招信息。結果沒我這個專業的。三不限我這個實力也考不上。然後18年10月份,看到了法院書記員招聘,這個沒得編制。但是在家耍太久了,焦慮。就去考這個,然後就進了法院,分到執行局。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的整卷,打印。很累,特別是作為一個男人,很沒得尊嚴,被人呼來喝去。試用期一個月扣除五險一金1810.26。才來一年的法官助理一個月差不多7000,年終還有幾萬。公積金2000多,保險也是最高的買。差不多5倍的收入差距吧。而且還低人一等,真的是身心俱疲。還好,只經歷了半年的煉獄,考走了。看到隔壁縣一個事業單位。現在體檢,政審完了。等公示後單位通知上班。經歷法院和工地的洗禮,我想沒有工作會讓我感到累了吧。加油,我對自己說。


楓葉11211560


  1. 這個問題,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經歷過這種沒有編制的事業單位工作的生活。那麼結合我當時的一些工作情況和福利待遇客觀的說一下,沒有編制在事業單位的一種工作體驗。 工資上沒有正式員工,福利待遇好,基本工資和崗位工資,以及年終獎勵。沒有編制的工作不在這個體制之內,保險和福利待遇都是由第三方發放,年終獎勵,也是由第三第三方,看情況發放。

  2. 做的工作必須定量完成的工作,而且有一定的任務量。沒有完成的話,就有面臨不可避免的加班,這種工作,看似很體面,在事業單位上班,其實,拿的卻是同工不同酬的薪酬。
  3. 很多人都期盼在事業單位編制外能夠轉成正式的,但是這種幾率有,也得看自己的運氣和實力,如果遇到單位招聘,那麼可以拼一把。但是不能肯定的說這種經歷就很大,只是說這種經歷有是有,就得看自己的一個運氣。

  4. 在做體制外員工的時候單位也有同事陸陸續續考到其他單位去,那麼領導也支持和鼓勵,而這間接的說明了,這個體制外工作的不穩定性和臨時性的一個特點,所以,這種沒有固定職業方向的工作。其實很多時候都會感覺到前途很迷茫,沒有發展的空間,這就是我在體制外工作的一些個人,體驗和經歷,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5. 建議:如果你有更好的去處,我也建議你可以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其實工作無關乎好壞,只要自己能夠努力,找到工作的歸屬感,那麼,不管是不是體制內的工作,它也是需要人去完成的,自己覺得開心,那麼這份工作也是一份好工作。


慧知姐姐


親身經歷,從無編到有編的差距。我在畢業後吃了血虧被引進到老家機要局,然而是無編事業崗,和其他有編同事相比,幹著同樣的活,待遇只有乾癟癟的兩千多死工資,其他諸如下鄉補貼,年終考核獎都跟我無關。不光如此,感覺還是二等公民,會感覺別人都帶著有色眼鏡在對待你。總之,不管經濟待遇還是身份地位,都會有明顯差別。


ps919


不邀自答,很巧的是我曾就有過類似的經歷,大學畢業的第一年,就以“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進入了某事業單位。編制,當然是沒有的。


大家口中的編制究竟是什麼?



記得很小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告訴我,長大要去吃“國家糧”。當時我不懂,後來才知道所謂的吃"國家娘"就是進有編制的單位。比如某公立學校的教師,某鎮政府的工作人員等等。 準確的來說,有編制的人,就是他們的工資由國家財政撥款。比如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一般來說,這些崗位最大的價值在於,不會輕而易舉的失業。這是很多人看中的根本原因,正所謂旱澇保收!

沒有“編制"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隨著時間的變化,體驗感是不一樣的。剛到事業單位的時候,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說,就是兩個字:漂泊。在事業單位裡,你如果是非編制,這種感覺非常強烈的。對於你來說,很清楚自己現在的工作只是一個過渡。對於其他在編的同事來說,他們也很清楚,你在這裡幹不不長久。



這是我最初的感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感受就會發生改變。這取決於你的行為,以及你的態度。特別是你把每一件事,認認真真做好。與同事和睦相處,少說多做,即便沒有編制,同事們都會認同你,會幫助你,會把你當做真正的朋友。你的漂泊感會大幅度下降,歸屬感加強。

不過,這種漂泊感不會消失。它會在你不經意間蹦出來,比如同事的一句話,或者某些事情。這種漂泊感會帶來兩種效果,一種是積極,一種是焦慮。



我選擇的是前者,上班的時候認真工作,下班後根據自己制定的計劃,學習各種技能,為下一份工作做準備。很幸運,在合同期的時候,我成功的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

現在回想起這段經歷,我依然很驕傲。至少在那段歲月裡,我沒有選擇放棄學習。那段經歷也讓我對"編制"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結交了幾位現在依然在聯繫的朋友,這是我人生中的一段財富。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過好每一段人生,走好每一步。

歡迎關注精英自習室,分享職場乾貨,專注職場發展與轉型,以及個人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