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学君子之道,就算成不了真正的君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跟孔子学学君子之道,就算成不了真正的君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子曰:君子不器。

字面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搞笑了——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提到这个思想,我们常说中国人实在了不起,各个懂得哲学,尤其骂人的时候更是如此。比如说:“你是什么东西?”拿哲学来讲,我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因为人的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搞不清楚嘛,所以我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

那孔子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要样样懂。“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看,一个很好的政 治家,好像是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时,就是规规矩矩的同事,当演大官时,温温和和地做官,干哪一行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

跟孔子学学君子之道,就算成不了真正的君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事,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就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认同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 治 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不好的更要爱,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使他更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 政 治 家,也就是宗教家,也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正好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就不能普及所有人。

跟孔子学学君子之道,就算成不了真正的君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之前有说过,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那便是才、德、学。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我们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让这类人在后方坐镇,好的很;但让他设法打开一个新局面,冲出去,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只有守成只才,没有开创之才。所以守成偏重品德。而才德两字很难同时具备,但是还有补救的办法,那就是学,用学问来培养所缺的那一面。有些人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要学问来培养。

讲到学问,这就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学,二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别人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没有用处。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才,但没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没有实践,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所以,无论是当父母的还是当老师的或者领导别人,都应该先要有一番自己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搞教育的、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题。

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这一段,从少年期这一段,就可以看到中老年的成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

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

。上面所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就像一些吸毒人员吸毒后而果奔,以后还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危险。

如果连思想学问都没有,那跟君子也沾不上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