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都有帝陵遗迹,为何至今找不到一个元朝皇陵?

中国历朝都有帝陵遗迹,为何至今找不到一个元朝皇陵?

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8月18日,在平凉之西的清水和龙德附近的避暑营盘中溘然长逝。丧葬的队伍随后运送灵车返回蒙古,一路上所有不幸撞见灵车的人,都被无情的杀死,“在另一个世界服侍他们的主人”,还可以让成吉思汗死亡的消息不被传播出去。

抵达蒙古本部并接受各亲王和统兵将领的哀悼后,成吉思汗被安葬于不儿罕山与斡难河、客鲁涟河和土拉河的河源,这是他自己生前挑选的地点。

“有一天,成吉思汗来这里狩猎的时候,成吉思汗休息于一棵孤立的大树下,静静地思考片刻之后,宣布将来要安葬在这里。”

不儿罕山是传说中蒙古人的发源地,“苍狼”孛儿帖赤那与“白鹿”豁埃马阑勒在这里结合,他们所生的儿子名叫巴塔赤罕的,便是蒙古人的第一代祖先。

不儿罕山也是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埋葬处,也是他特别崇拜的神山,当他从劫持了妻子的蔑儿乞人中逃脱时,他就是到这座山上避难的。

当他决定对金国发动战争的时候,也是到不儿罕山朝圣,“他解下腰带搭在脖子上,然后跪拜九次”,祈求长生天帮助他对金国发起的复仇战争。

所以,成吉思汗最终选择这里作为他的安葬之处。

不过,“葬后任青草丛生坟上,无从辨别其准确方位。”

接着,1000名骑手在这片土地上践踏,消除埋葬的痕迹,一代人之后,这里就将被新长出来的草木所掩盖,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就这样永远地隐藏在这片大草原之中。

成吉思汗之后经历窝阔台、贵由父子后,汗位转到拖雷一系,由其长子蒙哥继承汗位。

根据《多桑蒙古史》记载,1258年8月,在位八年,52岁的蒙哥死于合州城东十里的钓鱼山,灵柩返回蒙古本部后,被葬于不儿罕山,成吉思汗和拖雷墓一侧。

和中原汉地农耕社会的丧葬文化不同,游牧的蒙古人没有固定的家乡概念,他们长年在草原上游牧,逐水草而居,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至高无上的长生天(腾格里),死后也选择回归草原。

无论生前的事业多么辉煌,身后照样默默无闻。

忽必烈,是第一位君临天下的游牧人皇帝,他除了蒙古大汗的身份以外,还有一个庙号即元世祖。

不过,即便是当了十多年的中原皇帝之后,当他死去后,灵柩依旧千里迢迢拉回蒙古草原。虽然地址没有人知道,但很大可能是像蒙哥一样,埋葬在祖父和父亲哥哥身边。

蒙哥的另一个弟弟,率领大军西征并建立伊利汗国的旭烈兀,也葬在遥远的西亚。

第三次蒙古西征结束后,旭烈兀在伊朗和伊拉克的土地上建立了著名的伊儿汗国,但是没过多久,旭烈兀便去世了,他在死前要求子孙将他葬在乌鲁米耶的那座小岛上,并且使用了活人进行陪葬,旭烈兀也是伊儿汗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使用活人陪葬的君主。

伊儿汗国灭亡之后,乌鲁米耶湖上的那座小岛已经无人问津,当地人也说不出旭烈兀具体埋葬在小岛上的何处,也有人说旭烈兀墓地在一次地震中沉入到了湖底,已经从陆地上消失了。

其实,蒙古人的这种丧葬观念在古代很流行,叫“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唐孔颖达疏:“不云上古,直云古之葬者,若极远者则云上古,其次远者则直云古,则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犹在穴居,结绳之后,故直云古也。不封不树者,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不种树以标其处,是不树也。丧期无数者,哀除则止,无日月限数也。”

《周易•系辞下》的原文和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古代的葬制,都是给遗体覆盖厚厚的木柴,埋葬于旷野,不建封土堆(坟丘),也不种树以标明其位置,

由此,“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便成为后世人们谈论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则。

坟丘墓的出现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则是战国时代的事了。

在这以后,相对于普通人的坟墓,帝王的陵墓则越修越奢华,经历了从堆土为陵转变为依山为陵的转变,而且不管如何,帝王们内心的期盼,无一例外的是江山万年,陵墓高耸。

他们在位的第一件事,往往便是为自己选择陵墓地址,并大兴土木。

所以,元朝皇帝们的做法反而显得异类。

其实,我们今天之所以找不到元朝帝陵,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总是用历代王朝的宏伟帝陵来想象元代帝陵,以为会有一个个巨大的陵墓隐藏在不儿罕山,等待考古发现。

事实上,元朝皇帝们根本没有大兴土木修建陵墓,他们在尘世最后的归宿,或许就是一个小小的深坑而已。

甚至,也不可能有价值连城的宝物。

这就是我们今天找不到元朝帝陵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