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圣吴起,争议最大的“秦魏之阴晋决战”

兵圣吴起,争议最大的“秦魏之阴晋决战”

兵圣吴起像

中国历史上堪称“兵圣”者仅有四人,即姜子牙、孙武、吴起与韩信。

其中姜子牙辅助姬发,以弱周(国)而灭强商(朝),辅佐执政周公旦镇压叛乱,建立成康之治,《淮南子》“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可以理解为,姜太公以东夷兵钳制商军主力,助周国牧野之战突然袭击,最终定鼎中原,使其建立东方强藩齐(姜氏)国。

孙武著《孙子兵法》,“佐吴伯(阖闾)助伍员(伍子胥),破郢都,几灭强楚”吴楚柏举之战,吴国仅三万兵力,战胜楚国十余万精锐,进兵占领南疆霸主楚国郢都,是以《尉缭子》高度赞扬其神武,“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标点为方便阅读自行添加)

萧何月下追韩信,挽留韩信这员战将,韩信加入刘邦阵营后,挽救汉军颓势,东征灭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十面埋伏,乌江逼死项羽,为汉朝建立首功,被称之为“国士无双”,其与汉高祖刘邦探讨军事,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其引来杀身之祸。

吴起据其自己写的书《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这样的功绩当得起兵圣之称,但问题是其巅峰代表,秦魏河西阴晋之战,于后世竟然没有明确记载,且除河西以外,北为赵国(盟友未开战),东为齐国(打却并未夺土地),南向楚国(无领兵征伐的记载),因此其辟土四面也成为槽点,堪称兵圣争议最大之人。

兵圣吴起,争议最大的“秦魏之阴晋决战”

周武王伐纣

古人常说四战之地,其实总结起来就是,附近必定有资源,有利可图才会拼得头破血流,否则西伯利亚为何没有人争?河西便是如此,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又是交通要冲,所以占据河西就有粮食,也就引发秦国与晋国交战百年。

笔者查过资料,很多时候都是秦国主动挑衅,毕竟秦国地狭民贫,对粮食的需求更急迫,而晋国向中原扩张,比之河西还要富庶,因此对河西以防御为主,不丢城失地保全颜面就好,否则以晋国巨无霸级别,想要收拾日渐衰弱的秦国,那是易如反掌的事。

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正式准许韩虔、赵籍、魏斯三家(大夫)晋级为诸侯,便是“三家分晋”,也预示着春秋时代落幕,战国时代混战开始,在此之前魏斯(文侯)便攻打秦国河西,没办法,魏国的封地,日后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必须将秦国打服,增加西线的防御纵深,才能腾出手去争夺中原霸权

秦穆公以勋贵百人殉葬,令中原贤者再也不敢踏足效命,反馈到军事领域便是,与晋国争河西百年败多胜少,反馈到文化领域便是,秦国春秋时期史料缺失严重

,诸如《战国策》毫无记载,连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也只介绍吴起,却没提及河西之战。

原本寄予厚望的《史记》,依然没有记载,传闻中阴晋决战,双方近60万兵马,太史公连郑国伐许都有记载,且汉朝都城长安就位于关中平原,考证相对比较容易,究竟是视而不见,还是未有其事?笔者猜测很有可能被儒家删减了。

吴起人生很重要的污点是“母亡不奔丧,杀妻以求将”,即在鲁国求学期间,母亲病故却不奔丧,也不守孝,为了能够担任将领反击齐国,杀死田氏宗女妻子,被儒家伦理所不容,被驱逐出儒家,史记成书之时,汉武帝已经推行“独尊儒术”,如同很多书籍,被删减再正常不过。

兵圣吴起,争议最大的“秦魏之阴晋决战”

秦魏河西地形图

通常认可秦始皇时期,中国人口总数近三千万,战国初年约为两千万左右,然后据此推测,晋国晋悼公时率先达到万乘的天子之势,至晋国鼎盛的晋平公时达到25个军,保守估算晋国末期有两万乘兵力,才能够同时对齐国、楚国、秦国进行打击。

而每乘所配备的士卒有很大不同,四匹马为一乘,因此拥有战车数量,与战马存栏量有着巨大的关联,文献记载楚国每乘战车,辅助步兵高达100人,晋国为每乘辅助70人,但根据陕西兵马俑2号坑的出土,战车80辆对应兵马俑2300比例为30倍,晋国与秦国相邻近,比例应该近似,笔者暂时以实物为依据。

文献与实物的差异很好理解,兵马俑坑并未出现奴隶俑,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节点,奴隶(劳役)并不计算在兵员,但也出现在战场协助,因此两万乘兵力,通常是指高达60万作战兵力,及相辅助60万杂役,以此计算总计120万兵卒,依此估算,符合晋国千万人口规模。

三家分晋以魏斯为首,魏氏自晋献公起数百年未出变故,不似赵氏孤儿惨剧,也不似韩氏崛起时间短,因此魏氏占据最富饶的区域和最多的人口,保守估计(不计算杂役)总兵力超过25万,除去边境驻军及预备役,可调动兵员就减少到10万左右,因此魏国采用步步蚕食,成功遏制住秦国对魏国的威胁。

秦国经变法夺河西,占巴蜀,灭义渠,伐楚国,至长平之战时,秦国总人口约600万,赵国总人口约440万,然后我们做减法,减去扩张占领区,再减去总人口比例,得出推断,阴晋之战时秦国总人口,应不超过200万。

兵圣吴起,争议最大的“秦魏之阴晋决战”

陕西兵马俑坑

如果人口推测接近,秦国所拥有兵力也就不会超过30万,加上秦国也需要驻守及后勤,所以能够调动20万兵力已经是极限,如果50万是农民起义般拖家带口,则战斗力必然受到影响,如果只是如曹操虚张声势,以7万号称80万,也不值得吹嘘。

但笔者愿意相信,秦国所发为倾国精锐30万,毕竟河西是关中的门户,除去粮食补给的因素,失去河西将无法抵御魏国的进攻,比荆州对东吴还要重要,因此放手一搏,集全国精锐还是很有可能,毕竟周边部族可以用收买的手段安抚,即便丢失土地能夺回河西也是值得。

阴晋之战吴起能够取胜,并非依靠战国最强重装步兵“魏武卒”,而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民兵中,挑选5万人为主力,由魏武侯增派战车500乘,以及骑兵3000人(出自《吴子励士》),之前计算过每乘约30人,因此实际调拨为18000人,合计约为7万人,

《尉缭子》对此也有所评论“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尉缭子据传是魏惠王时期的隐士,若传言属实,佐证阴晋之战双方的军事对比,极有可能便是这场,决定秦国与魏国走向的阴晋之战,此战后秦国衰落,而魏国则称霸中原。

吴起能够取胜,首先便是取信于民,无数史籍都记载过,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事迹,使其获得河西百姓的拥戴,并提高军功者待遇,使民众听到战事爆发竟欢呼雀跃,奖励耕战的手段被商鞅全盘复制,最终打造成威震天下的“秦锐士”。

其次阴晋之战,被称为魏国反击,也就是说秦国初期取得胜利,但这个胜利很可能是吴起下的圈套,吴起时刻关注秦军动向,在秦军攻势稍止并有退缩之意,吴起抓住时机全线反击,而给与新兵建立功勋的机会,为魏国打造“魏武卒”奠定良好基础。

再者吴起能够因势利导,民兵未经训练,很难进行统一的调度指挥,若是强行指派战术,相互间难以配合反成掣肘,所以吴起在胜局已定时,令步兵,车兵,骑兵全线出击,诸军为富贵荣华奋力杀敌,战果比统一指挥更为辉煌,此战过后,吴起横扫关中平原,秦国则陷入动乱。

兵圣吴起,争议最大的“秦魏之阴晋决战”

魏武卒

其实,吴起能够‘选择’以新兵出击,也就说明魏武侯手中,还掌握着经验更丰富,战力更强的老兵,有可能便是最新编练的魏武卒,所以,阴晋之战只是吴起的练兵之战,即便受挫,最终的胜利依然属于根基深厚的魏国。

阴晋之战,充分展现了吴起“审时”与“度势”的能力,没有局限于单场战争的胜负,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诱使秦国深入河西,既分散其兵力,又泄其锐气,最终一鼓作气将其击败。

在保证最终胜利的情况下,充分给予士卒实战锻炼的机会,择其精锐编入赫赫威名的魏武卒,其余则通过实战,加强对战争的理解,拉拢河西军民对魏国的拥戴,强化对河西的守备能力。

所以古代先贤,总结中国的四位兵圣,皆不局限于战术,更能够宏观统筹战略,而吴起在阴晋之战,还是之后的协助楚悼王变法,都证明吴起武圣之名,当之无愧。

《尉缭子》《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