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的俄國人曾以為長城是中國的“院牆”,肯定是個小國家

“根據見到過長城的俄國人分析,這應該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家,一個靠磚牆圍起來的國家,能有多大面積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1861年,咸豐皇帝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清政府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的專設中央機構。

到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的相關規定,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上,這也是清政府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外交部”。

在此之前,大清一直自認為是天朝上國,不相信地球是圓的,認為地球是方的,大清國正好位於中間,周圍環繞的都是些蕞爾小國、蠻夷之地

17世紀初的俄國人曾以為長城是中國的“院牆”,肯定是個小國家

清朝官員和外交使節

所以清朝一直沒有“外交部”,他們不認為和其它國家應當維持平等的外交關係,大清有“藩務”、“夷務”,就是沒有“外務”。

基於這種自大情結,經常因為外國使團是否應該向中國皇帝行叩拜禮產生長時間的爭執,有時甚至得不到皇帝的接見而打道回府。

在清朝這種傲慢自大的天朝上國情結下,17世紀的俄羅斯人,對中國的瞭解卻極其有限。

17世紀初的俄國人曾以為長城是中國的“院牆”,肯定是個小國家

俄國人征服西伯利亞

在16世紀中葉,俄羅斯的探險者、冒險家就已抵達烏拉爾山脈一帶地區,在那裡爭取到一些部落酋長的歸順。

在1558年,富商斯特羅加諾夫家族獲得沙皇特許,開發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地區,開始了俄國人穿越、征服西伯利亞的歷程。

17世紀初的俄國人曾以為長城是中國的“院牆”,肯定是個小國家

西伯利亞的征服者們

到1648年抵達白令海峽,用了不到70年時間,就征服了400多萬平方英里的領土。

而早在17世紀初期,俄國就向中國派過一些試探性的外交使團,但他們對中國的瞭解非常有限,根據見到過長城的俄國人分析,這應該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家,一個靠磚牆圍起來的國家,能有多大面積呢?

17世紀初的俄國人曾以為長城是中國的“院牆”,肯定是個小國家

萬里長城

不知道是不是受這種浮淺認識的影響,1618年俄國沙皇派人訪問這個被“磚牆圍起來”的國家,因為沒有帶禮物(貢品),明朝皇帝拒絕接見他們。

1654年,俄羅斯派出第一位正式使臣白剋夫訪問北京,但命其不得向中國皇帝行磕頭禮。

由於拒絕中國人要求的覲見皇帝的禮儀,白剋夫也沒能獲得陛見,帶的禮物也被退回。

直到1675年,俄羅斯使臣帕塞理又被派往北京,帕塞理因為磕頭的事兒,和禮部爭執僵持了26天之後,他作出了讓步,向康熙皇帝行了叩拜禮,成為中國皇帝接見的第一位俄羅斯使臣。

17世紀初的俄國人曾以為長城是中國的“院牆”,肯定是個小國家

康熙皇帝

作為一個東方神秘的儒教大國,中國在幾乎全為外部壓力的衝擊下,開啟了艱難的近代轉型進程,充滿了痛楚和不安。

而所謂的外部力量,主要就是從南面渡海而來的歐洲人和北面從陸路來的俄國人,而在這之前,無論是中國對世界的認知還是外國對中國的瞭解,讓現代人看起來都顯得幼稚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