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世剛:“豬”事順利

記者 劉亞麗

“個子不高,本事很大!”這是宣恩縣萬寨鄉芷藥坪村村民形容譚世剛的話。譚世剛今年41歲,剛剛1米6的個頭,用他自己的話說,小時候家裡窮,沒有吃過飽飯,所以個頭矮。返鄉創業十餘載,他如今在村裡建起了投資百萬元的廠房,帶領村民們發展生豬養殖,奔向小康路。

“家裡窮,逼得我出門闖蕩。”譚世剛回憶,因為家庭環境不好,初中畢業後,他就選擇外出務工,減輕家庭負擔。在外務工,譚世剛拿出農村人不怕吃苦的幹勁,建築工、搬運工、電焊工,只要有活幹,他彷彿有一身使不完的勁。

機緣巧合,譚世剛在山東威海一家飼料廠成為銷售員,本就出身農村的他熟知飼料、農業和畜牧業,他把三者聯繫緊密起來,工作起來也得心應手。打拼三年,他就從業務員成長為片區主管。

“打工不是長久之計,我學到本領了,還是想回家鄉。”2001年,譚世剛帶著20萬元的積蓄回到芷藥坪村,通過對飼料行業、畜牧行業的瞭解,決定發展生豬養殖。從建豬舍、買豬苗、配飼料,兩個月的時間,一個百頭豬場就在芷藥坪村12組建成。

搞養殖,不僅要吃苦,更重要是有技術。譚世剛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深知養殖離不開技術。只要有空,他就抱著書本,專心學習生豬養殖的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知識。“飼料配方都是我根據宣恩的氣候和特點,自己加工完成的。”譚世剛道出自己養殖的“秘方”。

經過逐年發展,譚世剛的生豬養殖越做越大,年出欄生豬1000餘頭,他的現代養殖模式得到了縣畜牧部門技術權威的充分肯定。譚世剛也因為鑽研養殖,獲得了村級獸醫的資質。

為了惠及鄉鄰,譚世剛把配製的獨門飼料,常常免費提供給村裡的養殖戶;家庭貧困的村民要是想買豬苗,譚世剛總是說“先賒著,豬賣了再還”;哪一戶的豬要是不吃食,譚世剛也揹著藥箱義務診療。在疫情防控上,他走到哪裡,防控知識就宣傳到哪裡。

“老譚這個人公道!”譚世剛的舉動,在村民們心裡留下了好印象。從2008年起,譚世剛連續當選村民代表。2017年12月,他被選為12組組長。在村裡大會民主評議貧困戶對象期間,譚世剛主動勸說其弟退出貧困戶。“譚世斌是我的親弟娃兒,他雖然也是土牆屋,條件也只一般,但他兩口子打工,一年的收入應該遠遠超過貧困線,他不能評為貧困戶,他的思想工作我來做!”

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舉動讓全村不少人心裡熱了起來。那段時間,村裡8戶村民代表、組長本人或親屬都自願主動退出貧困戶。

14組譚世全因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家庭條件貧困。譚世剛給他撥去了電話,“到廠裡來做事,先拿幾千塊回去置辦家用,把產業發展起來。”此外,譚世剛每年還拿出三萬元,幫助貧困學生、留守老人。

“只要能發揮出我的能力,我覺得很滿足!”紮根鄉村,譚世剛早已經把自己與芷藥坪村融為一體,在整村邁向小康路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