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10月23日下午,带着票房直奔30亿的国庆档热门电影《中国机长》,出品人于冬、导演刘伟强和主演张涵予一行走进了上海大学伟长楼,为师生们放映一场《中国机长》,并作观影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和主创的交流足足进行了一个小时。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机长》的幕后,看看这部电影的创作秘辛。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观影大合照

因为看到一只冻红了的手,决定投拍《中国机长》

2018年5月14日,关于川航备降成功的新闻报道轰动全国。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也看到了新闻照片——“已经降落完了之后那个驾驶舱,我印象很深,已经被掀起来了,有一只手被冻红、冻伤的照片。就是那样一张照片,让我们有了很大的冲动,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题材。”

万分之一的可能,飞机安全落地。这航空史上的奇迹触动了于冬。

其实《中国机长》不是于冬第一次拍主旋律电影,曾经的《智取威虎山》翻拍自红色经典,也取得过好口碑和票房8.8亿元的双丰收。当年的导演是徐克,而现在的导演是刘伟强,都是香港人。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出品人于冬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编剧于勇敢

圈内人对于冬说:“红色经典你都敢碰,还让香港导演来拍,你给内地导演也留口饭吃啊。”

但是于冬还就瞄准了“主旋律商业大片”这种复合模式——《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建军大业》《烈火英雄》,一直到《中国机长》,走的都是“主旋律+商业”的类型。

他说自己不想赚快钱:“《爸爸去哪儿》综艺改编大电影,三天半就拍完了,票房7个亿。”但是都这样的话,电影一定会被玩死。

他觉得主旋律在年轻人中也会有市场:“我们年轻的时候看美国电影,那是特别向往电影里的生活方式,《风月俏佳人》,一身西装一穿,太帅了。但是现在的年轻观众,已经是不迷恋美国生活方式的一代人。他们想看情感的回归,叙事的回归,讲述时代人物的情感共鸣。”

他找刘伟强,因为觉得香港导演拍类型片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故事,过程总共只有30多分钟,结果是怎样观众也都知道,所以在这样知道过程结局的情况下,怎么才能留住观众,是一个任务。我们对标的是《萨利机长》,在技术上,不会因为是国产片就放低标准。”

张涵予:这个角色不好演

“为什么不好演?因为首先你演的是一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这么一个真实存在的机长,大家上网都能查到刘传健,演完之后,观众不免拿你跟真机长做对比,如果有一点不靠谱,那骂你的声音你就接着吧,这个是第一。”

“第二,坐在驾驶舱里,表演空间非常小,基本上是把你绑在座椅上,很长时间没有台词,甚至戴上氧气面罩以后也没有脸了,对你的表演被限制住了,不可能生成很多外化的东西,来夸大你的表演。”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演员张涵予

张涵予给中国机长一个表演关键词:克制。

“这个克制非常重要,从开始接这个戏的时候,我就想,刘传健机长的表演一定要非常克制。首先得有共性,飞行员的共性是什么?接触过很多的民航飞行员,包括跟刘传健他们打交道体验生活,发现个共同点:非常冷静。而且很自律,这个是他们的共性。

克制的目的是什么?包括导演,包括我们所有演员,电影克制的目的是尽量真实,让观众有代入感,让观众更加相信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结局,最后平安降落,但是不知道玻璃爆了之后,这34分钟发生了什么,我们就把这真实地还原给观众。”

飞机遇险之后,按照程序张涵予要完成36个动作,错一个,就机毁人亡。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编剧于勇敢、演员张涵予和导演刘伟强被聘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为了演得像机长,他在模拟机上训练了很久,“第一次练的时候,手从来没出过这么多汗,太恐怖,模拟机跟真的一样,云彩、山是一样的。如果没停稳落地的话,跟飞机砸在地上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好多的驾驶员要到模拟机上去训练,时不时到模拟机去训练,所有的仪表全是一模一样的,一比一的。”

到了实拍的时候,还原的空客驾驶舱非常小,还埋了12根气管,来模拟机舱失压后的气流涌入。

“各个不同的角度,天上、脚下,一声令下,刚开始那个管子冲着我的眼睛喷气,流眼泪没法演,我说这个管子得挪一下,为什么?因为玻璃破的是副驾驶,我这块的玻璃并没有破,我说风是这么进来的,所以这个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每一个镜头都在考虑是不是真实。”就这样,在每天12、13级的大风里完成了演出。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导演刘伟强

事后于冬笑说应该给刘伟强发一个最佳摄影奖,因为全片在那么小的飞机舱完成拍摄,很多时候机位都很难摆,“4000多个镜头,你看刘伟强的镜头里有一个人脸部变形吗?没有吧?这就是导演的功力。”

到现在《中国机长》的票房已经直奔30亿元而去,纵然早早知道了结局,观众仍然被感动,不少人流着泪出电影院。“我想他们哭是因为在电影里看到了平凡人自己的影子——那是在平凡的岗位辛苦工作,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被人点赞的感觉。”于冬说。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交流会后,来自上海、四川、重庆多地的电影学者汇聚在一起,对《中国机长》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学术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机长》拆掉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片的一堵墙,可为未来的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创作提供借鉴。

于冬:为什么找香港导演拍献礼片

与电影学者学术研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磊磊教授:

“《中国机长》做的事情是拆掉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和类型电影之间的那堵墙,使这两大类题材进行了组合。于冬这个团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型,比如说《湄公河行动》《十月围城》,框架都可以置换,提供了商业原型,这个是这个团队特别重要的贡献。

从《十月围城》到《智取威虎山》,到《建军大业》,一直到《中国机长》,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商业电影或者说类型电影、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墙,这堵墙一步一步被我们拆掉了。观众走进电影院,不是说看美国电影是找娱乐,看中国电影是受教育。国家品牌最终是由一系列的作品来支撑的,中国的电影越来越能满足观众基本的诉求。”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

“我自己的感受,首先这是一个爽片,电影院的观影效果特别好。其次,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这部电影其实是把一个关于国家的叙事内化到了一个人物身上,这个人可能是机长,也可能是这些普通人,在灾难面前,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把一个个体的东西,拧成了一个人性层面上的共同体。所以《中国机长》既有灾难片的类型,实际上又是一个超越灾难的献礼片,凝聚民族精神,把个体的感受和所谓的国家、民族、群体的感受打通。”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

“博纳给我们创造了一种主流媒体的新美学:一个是从煽情美学变成了真情美学,第二个是从宏大美学变成了微观美学,或者是宏大叙事变成了微观叙事。由于这个片子有大量的专业真实性,有高还原度,有身边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反应,使得它在观众之间建立了非常稳定的认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这部电影不是一部情节电影,是一部细节电影,是要看的,而不是讲。好在哪里?情节讲不出来,要去看每一个细节,这些是看完了以后口碑自然发酵,体现在评分上,再带动下一批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这会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好的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