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被林黛玉惊艳,此后当真再无下文吗?

丿Jazzn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宝玉被赵姨娘和马道婆的巫术所害,与凤姐都变得疯癫起来,神志不清,将要死掉。这时候贾家亲戚都来看望,当中也少不了薛家。

薛蟠因为知道贾珍等人专门在女人身上下功夫,所以正忙着保护薛家女眷,却无意中瞥见了躲藏不及的林黛玉。

这许多亲戚都在场,乱哄哄的,薛蟠却偏偏看到了她。书中写道:“(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而此后,书中就再没提起过薛蟠对林黛玉的看法了。那么他对林黛玉带给自己的惊艳,就当真没有下文了吗?

以薛蟠的个性,这是不可能的事。薛蟠被人称为薛呆子,十分有些呆气,且他性格中的“直”和“执”是分量很重的两项。

当年薛蟠为夺取香菱,让家仆出手抢人;又“为个秦种还闹的天翻地覆”(第三十四回);又因为看上了人人敬畏的柳湘莲,而被一顿收拾。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薛蟠只要看中,就一定会出手,只要出手就不会轻易罢休。他对待惊艳万分的林黛玉,自然也是如此。证据有四。


证据一:宝钗不让黛玉认薛姨妈

第五十七回,黛玉要认薛姨妈为母,宝钗玩笑阻拦。

宝钗道:“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给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黛玉猜了两个原因,都没说中。

宝钗又道:“不是这样。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才放定,也不必提出人来。我说你认不得娘的,——细想去!”

宝钗自然是说薛蟠看上了黛玉的。

宝钗虽说的是玩笑话,她却是个轻易不开玩笑的人,想必此事一定确有其事,有根有据。

再者,薛姨妈又道:“连邢姑娘我还怕你哥哥遭塌了他,所以给你兄弟,别说这孩子,我也断不肯给他。”可见,薛蟠却是向薛姨妈提过要娶黛玉的。

那么问题来了,自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呆霸王,怎么这次只在家里说说这话,而贾府却没一丝动静?

难道薛姨妈没向贾府提过?黛玉就没听说过这个事?却不像。

想必黛玉是知道薛蟠提亲的事的,不然,当宝钗问她薛蟠不婚的原因时,黛玉也不会说出两个原因来猜。这二人,一个明知而故问东西,一个知情而旁猜侧引。

再者,第六十七回薛蟠回京带回好多土特产,宝钗送给黛玉,黛玉看了哭了一回。之后宝、黛同去宝钗那里说话,宝玉就要替黛玉再要土特产,黛玉一口回绝宝玉道:“你要你只管说,不必拉扯上人。”

想必她也是知道薛蟠的事的,否则都是亲戚,她和宝钗又亲近,燕窝都坦然接受,断不会因为几样土特产而如此避忌。

既然黛玉是知情人,那么薛蟠或薛姨妈就是一定向贾家提过亲。


证据二:薛呆子无缘故地请贾家人

薛蟠第二十五回见到林黛玉,第二十六回就请贾家人。

他把宝玉骗出来,说道:“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先孝敬了母亲,赶着就给你们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

那他为什么要请贾家人吃这么好多好东西,薛蟠给出了个缘由,他提到:“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

薛蟠此处的“明儿”却是一个虚指,并非说第二天就是他生日。因为原文中讲到,第二天大观园里众姐妹都在送花神,这日是四月二十六日。也就是薛蟠请宝玉的时候,是四月二十五日。

薛蟠又不是贾母那样高寿的人,过生日却要提前给自己过,就是宝玉等人,都是生日时候别人请自己后,自己再还席而已。

而薛蟠却先请了人家,还只请了贾家,而贾家也是只请了荣国府。所以说,薛蟠这个“生日”却是一个由头罢了。

那么薛蟠请荣国府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可能是为了试探贾母心意,好提亲黛玉。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宝玉不能参加薛蟠生日正日子的宴会时,要一再给宝钗道歉,也解释了之后薛蟠眼里不待见宝玉的原因(薛蟠在家扬言要打死宝玉)。


证据三:薛蟠带回土特产,宝钗送黛玉

薛蟠求娶黛玉的行动显然是失败了,不然薛姨妈也不会当着黛玉的面,说什么不会把黛玉说给薛蟠的话。

对于薛蟠这种自小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的人来说,那些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才会变成心里的白玫瑰、红玫瑰。

第六十七回,薛蟠远游回来,带回许多土特产,宝钗把特产分送给荣国府人,却独独给了黛玉双份。

宝钗自来都是待人不分亲疏的,如此厚待黛玉,想必是薛蟠的缘故。且他们送给黛玉的特产,竟那样精准地就戳中了黛玉的泪点,显然薛蟠在采购特产时,也是十分用心的。

且看薛蟠带回来的特产除了普通的香袋、笔墨之外,还有什么。

“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金斗小小子, 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

薛蟠出门许久,却带回来这好些虎丘的东西,他得在虎丘徘徊了多久。而虎丘又地处苏州地界,巧不巧,黛玉的家也在那里。

正因此,薛蟠带回来的土特产,才会如此轻易地就燃起了黛玉的思乡之情。

当一个人喜欢上另一个人,他很自然会想要知道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爱好、她的成长、她的家乡。

这也是薛蟠的用心。

证据四:薛蟠迎娶夏金桂的理由

有人说薛蟠曾经向宝玉要的那个价值千金的药方,就是为黛玉所求,私以为并不是。因为薛蟠起码得在见到黛玉的三年前就已经向宝玉求了这个方子,那时候薛蟠不知黛玉如此惊艳,又怎么会为了她大费周折。

而薛蟠对女性的审美还是有一定规律的。薛蟠先是见到香菱,觉得她特入自己的眼,就抢了过来。

在还俗后的葫芦僧,也就是后来做了门子的小沙弥看来,那时的香菱也不过是出落的齐整些罢了,而薛呆子却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香菱的长相如何?周瑞家的曾说,她长得像秦可卿。而秦可卿呢,她是兼美,有着黛玉身上的风流婉转。

如此说来,香菱身上的风流婉转虽不及黛玉,却也和她有几分像的。

薛蟠的审美果然在此之上发展起来,于是见过无数美女的薛蟠才能够那样忙乱中瞥见黛玉。

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自从见了黛玉,薛蟠挑媳妇的眼光都高了许多。

也正是宝玉在第七十九回对香菱所说的,薛蟠挑了张家的,又挑了李家的,左右都不满意。

而薛蟠的审美变化,也再次体现出来。香菱对宝玉说薛蟠的妻子已经定了下来,是夏家。那个薛蟠又是如何看中她家的呢,香菱答道:“一则是天缘,二来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天缘不能左右,但又怎么得“情人眼里出西施”?香菱又道:“谁知这姑娘出落的花朵似的了,在家里也读书写字,所以你哥哥当时就一心看准了。”

想那薛蟠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又向来注重皮相,如何开始关注起读书写字的人来。必定是他听说黛玉的文采,才觉得有文采的女人好的。

薛蟠也算是个执著的人,虽然霸道,却憨态可掬、天真烂漫,是个性情中人。黛玉有这样一位仰慕者,也不算玷污了她的形象。


少读红楼


黛玉和宝钗并列为红楼的第一女主角,她们都是一等一的大美女,可是她们的美却各有不同,宝钗的美如牡丹雍容华贵,可黛玉却是池塘中亭亭玉立的一抹清荷。

她们无法比较谁最美,可是薛蟠第一眼见到黛玉的时候就已经看呆了,黛玉的美也不言而喻。 薛蟠自小是被家里宠坏的小孩,想要的定西一定会要得到,他看上了黛玉,难道他真的会无动于衷会不想法设法得到黛玉吗?以下三个理由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第一,宝钗无意中提起的玩笑话并非空穴来风



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也是薛蟠最亲近的人,薛蟠心中的很多想法都会告诉她,所以宝钗对黛玉开玩笑说自家哥哥想要娶她可不是开玩笑的。

宝钗笑道:“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

宝钗很少和黛玉开这样的玩笑,如今她突然在黛玉想要认薛姨妈做母亲的时节提出来,宝钗这话不是平白无故,她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薛蟠没有因为这事向薛姨妈央求过的话,那么宝钗又是如何知晓的?

宝钗明知此事绝无可能却还提出来,是想黛玉知道薛蟠的心意,也是为了小小刺激一下黛玉,她未来的郎君未必就是宝玉。

第二,薛蟠的性格,想要都要得到,对黛玉不可能不动心思



薛蟠不亏“呆霸王”的名声,因此父亲早逝无人约束、母亲溺爱的缘故,他养成了一种无法无天、不管人或物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的性格。

为了抢夺香菱,薛蟠任性的打死了冯渊;为了得到秦钟,薛蟠闹的天翻地覆人尽皆知;为了招惹柳湘莲,薛蟠被一顿好打后来离家经商去了。

对自己喜欢的人,不管男女、不管是否符合道德礼法,薛蟠都任意妄为,胡乱做事接近,所以对一见钟情的黛玉,薛蟠怎么能够不做些什么呢?只是黛玉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人,因此无法也只好放弃了。

第三,宝钗一家对黛玉的亲近,让黛玉也把薛蟠当作亲哥哥



黛玉对很多男孩都是瞧不上的,只要她不喜欢的人,即便是北静王也只能是陌生人,那么对于一无是处的薛蟠就更是了。可是因为薛姨妈和宝钗对黛玉太过亲近,俘获黛玉的真心之后,黛玉就把薛蟠也当作亲哥哥了。

薛蟠外出经商带回了很多特产,宝钗特地给了黛玉别人的两倍,而且黛玉也感怀家乡想要去听一听薛蟠讲一讲家乡的变化和故事。

黛玉道:“自家姊妹,这倒不必. 只是到他那边,薛大哥回来了,必然告诉他些南边的古迹儿,我去听听,只当回了家乡一趟的。”

从上文可见黛玉对薛蟠心中是很尊敬的,薛蟠虽然没有能够娶黛玉为妻,可是却多了黛玉这个好妹妹。

红楼一梦,乐在其中。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的喜怒哀乐!不期而遇,留个脚印吧!


小说红楼


看到这儿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曹公可真偏心!

虽然红楼梦“设定”的女主角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虽然曹公对红楼梦中每个年轻女子都有怜爱之心,但偏偏给了林黛玉“仙子下凡”的背景,金玉良缘多俗啊!木石前盟+下凡报恩+情投意合+三观一致,才是女主角的剧本!

但若什么好处都被林黛玉占了,这个人就太假了,不好亲近!本来红楼梦(特指曹公笔下)在描写黛玉外貌体态的时候就仙气满满,若欣赏、喜爱她颜值和气质的人,没有像“薛大傻子”薛蟠这样接地气儿的,那林黛玉可就真成了贾宝玉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下好了,林黛玉的外貌被最俗的人认可,性格也因为“行动爱恼人”被大观园里的众仆役嫌弃,这可真正成为我们身边的“普通”女神了,这样的人才是可以一起打打闹闹,吵吵笑笑,过日子的!就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处模式,简单、真实、有情调!


再说这薛蟠虽然是混账纨绔,但也颇有几分真性情,喜爱柳湘莲“断袖”不成还挨了顿狠揍,被他救了之后又奔前走后帮忙置办房子安家立业,一群人聚会的时候生怕自己的妈妈被人挤了,怕妹妹妾室被人揩油,出去办事总记得给家人带礼物,这些都是他的可爱之处,当然最妙的还是见到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一句话,将两个人可爱真实的一面又增添了几分,只不过一个人是外在方面,另一个是性情方面。此后两个人唯一一次描写出的照面是67回,薛蟠带苏州土特产回来送给薛姨妈母女两箱,宝钗送了比别人稀罕且多一倍的量给黛玉,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起到薛姨妈处道谢。薛蟠带出门做生意带礼物回来常事,但这次比以往的量大的多,只见“两个夹板夹的大棕箱”薛家母女问“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样捆着绑着的?”可见阵仗!

为什么独独去林黛玉老家苏州的时候带回的礼物最多?因为本来不值钱的土特产就是大家一起热闹顽笑用的,知道宝钗会做人又和黛玉关系好,薛姨妈还认了林黛玉做干女儿,这些礼物肯定是要送大观园里一大部分,林黛玉那里更是不能少,也许这就是薛蟠能为林黛玉所做的一点事了!以薛蟠的“色”心,得不到林黛玉,心里便将其作为“女神”一样来仰视,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干净风雅一些了呢!不然也不会自恋的认为自己和宝玉是一样的人物,还在这些礼物里面特别做了自己的“肖像”,还对会读书识字的“大家闺秀”夏金桂天然多几分珍视。

越是没有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痴迷崇拜,这不就是人的天性吗。


而且从57回来看,薛蟠是极有可能向薛家母女表露过自己对林黛玉青睐有佳的态度的,但不会是明说,一来大家都知道贾母的意思是林妹妹和宝玉,二来粗鄙的人见到风流如仙的人物心理多少有些自卑,尤其是看起来高冷端着、又诗文琴棋样样优秀精通的人。薛家母女当然知道薛蟠和林黛玉不可能,但心里多少有这回事儿,顺着开宝玉和黛玉玩笑的时候就带出来这个将黛玉许配给薛蟠的想法了,否则的话不会这么冷不丁出来这一句,特别是对于薛宝钗这样稳重的人。

后来,林黛玉病逝,薛宝钗贾宝玉成亲,薛蟠在34回中说宝钗“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如今大厦已倾,金玉良缘成了真,薛蟠也在感叹中将林黛玉作为一生中“可望不可即”的白月光。


大宋官窑钧瓷艺术


书中是没有,薜蟠有色心却无色胆,书中提及此事反映了富家子弟沉迷酒的一个共同特点,从而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作者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想象推理,这样更引人入胜。


夕阳233734493


  从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可以联想到薛蟠应该是有求过薛姨妈,让妈妈说亲娶林黛玉的。只是薛姨妈知道必不能成,也就没有尝试。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薛蟠是好色之徒,不配黛玉,而且薛家是商贾之家,门第也不相匹配。贾母对黛玉如此溺爱,必然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更可况贾母有自己的私心,想把黛玉许给宝玉的,只是碍于王夫人和贾元春,不能够做主罢了。



雅鱼书


这个问题要从红楼梦背后折射出来的东西来简单分析,首先薛蟠这个人本质不坏,有龙阳癖好,但在封建社会倒也是普遍,被打死的冯渊亦是。薛蟠讲义气南安郡王吃败仗就可以看得出,古本红楼梦里提到薛蟠做了强盗,救了宝玉,当然红楼梦版本多,也不足为奇。至于薛蟠为何不染指黛玉,我认为有几点,第一从小说表面看黛玉是贾母的心头肉,薛蟠有自知之明,可能有流露出来想娶的意思。第二贾府里其实都知道贾母一直就中意黛玉嫁给宝玉。第三就是影射之谜,有非红学会的红楼专家研究红楼梦,从判词判出黛玉影射的是崇祯帝,宝玉映射的是传国玉玺,这二人才配。贾琏如此好色放荡,在林如海去世后,陪同黛玉回家治丧,也没敢动黛玉,这是为何?不管是红学会的红学家还是非红学会的红学家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小说。


雪域笔谈


不能有下文,如果有下文就是亵渎了黛玉




东篱居士111


有哒。

林黛玉抽中的花正是"莲花",而《红楼梦》名中有"莲"字的并不多,其中有二个都与薛蟠有很大联系:甄英莲和柳湘莲。

甄英莲被薛蟠一眼相中,生生打死了冯渊,强抢了英莲。最后英莲也死于薛蟠夫妻二人之手。而柳湘莲亦是被薛蟠一眼看中了,纠缠不己,要不是柳湘莲出身极好,又会拳脚,将薛蟠打了个屁滚尿流,解气极了


用户2154123623258


商人低贱等级,呆霸王根本没有办法和交通部长家族通婚的,何况打死酒保被刑部罚款,说白了后台是四大家族最低的,必须被主动请求才有可能,选美皇帝都不能让上的


乌陵与土明


用薛蟠惊艳林黛玉,作者只是侧面衬托她的美不可方物,连这样纨绔龙阳之辈,也自觉庸俗。是衬托林的美得震慑力的。不会有故事,所有人都知道,王夫人清楚,薛姨妈清楚,宝钗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