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集采时代”:仿制药企业的“魔幻现实主义”退场


医药行业“集采时代”:仿制药企业的“魔幻现实主义”退场



要说2019年医药行业什么词最火?我看非“集中采购”莫属!集采的连环效应,将对中国医药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和每一位消费者紧密攸关。

第二轮集采的结果令舆论哗然,市场对竞争的惨烈程度虽有预期,任谁也想不到能在“4+7”的基础上再降价25%。以致于这么严肃的一个事儿也成了“段子”,诸如“吃药的成本主要是买水的钱”、“吃面送药”等等。

今天,我们来一探集采的真面目,看看它对消费者、投资人、医药行业,到底将带来哪些影响?

一、仿制药企业上演“魔幻现实主义”

人口红利叠加医保红利让中国的仿制药市场有过长达二十年的滋润日子,那是一个让人回味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最值钱的两个字是“独家”,品种、规格、剂型、质量,能够被区分为独家就意味着竞争力和利润,中国的招标制度和支付体系助长了仿制药市场的百花齐放。

中国制药领域最优秀的销售精英们在各个领域展现着自己的销售能力和公关能力,通过人为创造种种独家和差异化,一个个“优秀”的制药公司崛地而起。一个仿制药品种足以支撑公司获得上十亿利润、百亿估值,这是不是有点魔幻?

看看信立泰、德展健康、天士力,这应该是“魔幻现实主义”。很长一段时间,业内不少人士认为制药公司的销售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在制药公司谈研发投入被认为思维方式有问题,有研发、无销售更是为人所诟病,强销售就应该是中国仿制药市场的特点。用一个金融圈的术语形容仿制药公司的盈利模式特别恰当——“套利”,套制度的利,本质就是“薅社会主义羊毛”,羊毛薅多了连羊都不愿意了。

二、大量中小药厂未来将“洗洗睡吧”

从集采报价和中标结果看,制药公司为了入围不惜血本,国内制药公司可能尚有微利,外资公司在入围产品上亏损会是大概率事件,毕竟成本太高了。据著名制药公司内部测算,其中标的某品种盈利预计仅为2000万元,这可曾经是十亿元利润的品种,鲍鱼没了,只能吃花甲,反应再慢点连花甲都没了。

本轮集采吹响了仿制药市场持续、大幅降价的号角,之所以会如此惨烈,我想大家都想明白了,医保局作为中国医疗市场的终极买方,关系到中国14亿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在医保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消除资源的严重浪费。显然,大型制药公司在调整中占据绝对优势,在成本、原料、管理、资金等方面都可以支持参与这个游戏,进而赢得一席之地。按照现在的集采办法,几年以后每个大品种可能只有2-3家供应商,饿不死,也撑不着。大型制药公司在各自的优势领域控制几个品种的供应权,薄利多销,生存还是没问题的。至于中小小药厂,除非能占据一些利基市场,否则洗洗睡吧,能卖的卖,能关的关,别想着在江湖上扬名立万了,凭什么?如果不是仿制药市场的红利,这些药厂就没有存在的逻辑。

仿制药企业的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于医保政策变化和集采的强力推进,医保控费、仿制药降价的相关政策几年前就开始出台,政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不能说没有给仿制药企业应对的时间。跳出舒适区是对人性的挑战,前期医保控费降价政策推行严重低于预期让很多人幻想好日子还是可以继续。我接触到的一些仿制药公司企业家熟稔国内的医药政策,总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应对策略和腾挪空间,听起来好像真是那么回事,等形势真的落到自己身上才发现那不过是“奇技淫巧”。

很多企业家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殊不知“时代才是你最大的背景”这句话简直是金玉良言,回头看,很多人不过是站在潮头潇洒了一把而已。很多在仿制药时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将随着时代过去而沉寂,极少数优秀的企业家会凭借才能和努力实现华丽转身,他们都值得尊敬。

三、找到那些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

集采基本确定会持续、大范围地推进,仿制药市场规模面临数量级下降的窘境,对于制药企业而言,苦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销售的事儿政府已经解决了,药厂就安安心心搞生产吧,既然是生产企业,当然可以按照化工行业估值,未来如果没有进入集采名单,连化工行业都不如。仿制药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进入下降周期,戴维斯双击已经不可避免。

但是,作为投资人士,我们也不用过分悲观。中国医保市场的蛋糕还在逐年增加,医疗支出强劲,仿制药市场省出的资金还是要花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应该积极去捕捉结构性的增长机会。如何捕捉?

常言天道酬勤,我认为是天道酬正,何为正?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做创造价值的事,做对终端消费者有利的事。华海药业可以说是本两轮集采的最大赢家,源于其这么多年没有受到国内招标市场的诱惑,坚持做高品质仿制药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通过研发、成本、品质构筑核心竞争力,终于成就普利、沙坦类的王者地位,在集采中胜出也得益于此,所以上天是公平的,奖赏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医疗领域投资的赛道还非常宽阔,创新药、特殊制剂、服务、器械还有很多机会,关键是要找到那些在做正确事情的企业,找到那些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我也建议那些投资经理,别老忽悠被投企业怎么去资本市场圈钱,本来踏踏实实的做事儿的,都被带歪了,和企业多聊点正能量的事儿,用十年的时间陪伴一个企业成长,足以功成名就。中国过去几年最坏的风气就是套利,套来套去发现是互相下套,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四、集采真正惠及普通消费者还需要时间

我自始至终支持通过集采实现仿制药降价惠及普通消费者,想想看,一盒30元的普通仿制药品,生产成本可能不到10%,其余全部是各方的利益和利润,这种药品和电视上的神药有什么区别?恐怕连神药都不如!对于神药消费者还有权拒绝,而患者对于处方药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这对患者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拜托某些人不要以质量、安全的名义反对仿制药降价,在中国的医保体系中,除了城镇职工医保,还有大量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于他们而言,高性价比的低价药才是重点,高品质药与他们无关。

很多人因为支付能力欠缺无法触及有效药品引致疾病恶化,或者仅仅因为一场疾病就让整个家庭陷入困顿。我认为社会有义务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让最底层的消费者分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成果。现在集采的价格是合适的,每天花几毛钱或几块钱解决慢性病用药的需求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承受,问题在于集采政策执行时间并不长,药品价格渠道并未完全疏通清理,同样的药品在不同地区还有显著的价格差异,因此集采真正惠及普通消费者还需要时间,anyway,这只是时间问题。

五、集采时代面临的四大挑战

国家医保局已经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绝对的话事人,通过改变医保和招标政策、推行集中采购等措施将药品定价权牢牢掌控。通过在各省、市、医院深运作切割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趋势已成,我想短期内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集采的持续推进,但是随着集采的持续推进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比如:

(1)众所周知,公立医院医生的劳动强度惊人,但是体制内的薪酬定价无法完全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故医生通过药品回购补偿劳动价值有其内在原因。

集采的效应之一就是把代理商、医生的利益消除,势必出现医生的劳动付出和收入不对等的局面。医生是医疗服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医生群体的权益普遍不能得到合理体现,医疗体系出现问题是必然的。随着集采的持续推进这个问题会日益明显,决策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对医疗体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2)按照我的预测,在现有集采政策下,中标的仿制药公司终将出现大范围亏损的局面,为什么?因为缺少药品价格的反向调节机制。集采政策要求新一轮中标价格只能降、不能升,但是在通胀的压力下,人工成本、原料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企业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时间拉长,亏损是必然的。

我想决策部门最终也要面对并考虑这个问题,正所谓否极泰来,我想仿制药行业在经历几年的苦日子后,也会迎来春风送暖,具体时间只有天知道,先熬着吧。

(3)集采药品的质量保证也是考验决策部门的管理能力,在现在的价格水平上,制药公司是否还有动力去提升仿制药的质量水平要打个问号,不能排除企业因为成本原因降低原料、工艺和监管要求,不过这种问题的出现恐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我们拭目以待吧。

(4)决策部门还面对一个挑战——怎么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价格差异。可以确定,决策部门不可能把所有药品纳入集采,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药品市场将维持双轨?非集采药品会不会继续维持现有的销售体系并获得超额利润?这对集采药品是不是意味着有失公允?或许其中也蕴含着一些独特的投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