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曲算是中國古文化的一種傳承嗎?

我想張選票


好歌需要好詞,粵語歌曲也不例外,中華文化曲詞,歷來講究押韻,無論讀唱都朗朗上口,一氣呵成。所以一首好的歌曲,作詞最為重要。宋朝時期,歌詞為我國曆史上最鼎盛時期,湧現出一人批詞人。與唐詩並稱唐詩宋詞,凡市井處,必有吟唱柳詠詞曲。

那麼現在粵語歌曲,每一首經典背後正是因為他們——香港歌壇的九大詞人,才有瞭如此輝煌的今天。

70年代

在1974年之前,香港人聽的是臺灣的國語歌曲,粵語歌在當時還沒流行。

直至電視劇歌曲《啼笑因緣》和電影歌曲《鬼馬雙星》的出現,才正式開啟了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時代。

隨著粵語歌的興起,粵語詞壇也出現了很多才子,最出名的莫過於當時被譽為詞壇三劍客的黃霑、盧國沾、鄭國江。
黃霑

黃霑在香港詞壇上一直被譽為“詞壇鬼才”,為什麼要用鬼才來形容黃霑?據說霑叔的《上海灘》創作靈感來源於上廁所的經歷。 當時霑叔因為肚子痛,於是去廁所蹲了很久,拉完肚子後,便按下衝水鍵沖洗馬桶,看著水在馬桶裡沖刷,靈感突來,於是有了“浪奔,浪流,萬滔滔江水永不休”這一句詞。 除了《上海灘》,還有那首他本人作詞作曲的《滄海一聲笑》。 這也是一首電影主題曲,黃霑在一本書中看到了“大樂必易”這句話,於是只用了五個音階“宮、商、角、徵、羽”,並把它們倒過來,便譜出了這首曲。 70年代的電視劇發展蓬勃,而黃霑的大多數作品也是電視劇的主題曲,當中有《獅子山下》、《射鵰英雄傳》、《萬水千山總是情》、《家變》等作品。 在2004年,黃霑因肺癌病逝,享年64歲,而他與粵語歌最後的交集,則是為同是廣州出生的歌手張敬軒,寫下了《blessing》這份詞。



盧國沾一開始其實是一名記者,後來進入電視臺做推廣宣傳工作。1975年,無線電視劇《巫山盟》準備播出。

機緣巧合之下,公司讓盧國沾為電視劇的主題曲填一份詞,於是寫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歌詞。

歌詞出來後,盧國沾填詞的功力得到很多人的賞識,之後便開始了其作詞生涯。

由於長期被要求寫情歌,盧國沾對當時樂壇的“無情不為詞”現象十分不滿,於是便發起了“反情歌運動”。

當時盧國沾寫了很多武俠電視劇的主題曲,當中有《天蠶變》《天龍訣》《陸小鳳》等作品。

他認為粵語詞有很多方面可寫,可以寫人生哲理、勵志、親情、社會現象等題材。於是後來也有《大地恩情》、《萬里長城永不倒》等作品。

可惜的是,受限於當時的市場口味,該運動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但不可否認,他的作品確實是影響了香港一代又一代的人,其樂壇地位是與黃霑比肩。




相比與鬼才黃沾、詞俠盧國沾,鄭國江的詞則顯得平凡一點。

可能是因為他本身是一位小學老師,所以他的詞大多簡單易懂。

適聽年齡小至兒童的《IQ博士》、《小太陽》、《叮噹》,大至《風繼續吹》、《漣漪》,老至鄧麗君的《漫步人生路》。

是香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老少咸宜的作詞人。

80年代是香港樂壇百花齊放、全盛繁榮的黃金十年。

有情歌天王天后的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等,有殿堂級的搖滾樂隊Beyond。

有大玩電子音樂、英式搖滾的樂隊達明一派、還有經典跳唱組合草蜢。

而在詞壇上,也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時代。

另外,周禮茂,林夕,林振強,潘源良,黃偉文,日耀輝,合稱九大詞人,他們作的詞是中華文化的繼承。

可惜,隨著這些人的老去或離去,粵語歌曲也一落千丈,不復當年風光。


對詩三句半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祖宗語(古漢語),語言學家已經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國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南宋同金的對抗,金幾乎等於滿,所以普通話亦差不多有近千年的歷史,亦值得研究。)。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只不過當時叫雅語。而宋朝唐朝隋朝又和秦漢、戰國、春秋、周朝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代,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了,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通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食和飯,飲和水。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打開,為開口音,講合字即刻閉上嘴為閉口音。同理食和飲是閉口音,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是開口音,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的開口有點嘟。而快和慢這對相反詞,都是設計成開口音,當你講快字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時,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而官話區全部是開口音,亳無意義(以下例子相同)。古人精心設計的漢字容不得別人百般抵賴,即口腔每一個動作就是一個音,並沒有因時間而改變,就好似我們知道了正方形是這樣,那畫出的正方形都不會差得那裡去,因此白話就是古漢語,就是漢族盤古開天的語言。精心設計的漢語迫使胡語要把幾千年來極其穩定至簡的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改一遍、變複雜和大量棄用的原因。如果漢語字表意是血、音表義是肉,則閉合音和入聲字則是漢語的靈魂,比如:陰和森(閉合音),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出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又比如(入聲字):歇,肉,血等,當我們用悲傷感情讀《滿江紅》前面部分時,胸口就似比東西頂住,內心十分難受;當讀到後面一段憤慨處,你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無比激動,而用北方話讀起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如果你學會了粵語,就會知道唐詩之美,才知道漢語之偉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多找些字來研究,比如: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走正確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發出,急促音),黑和白,光和暗,呼和吸,遠和近(讀遠時嘴嘟一嘟,示意遠處),裡和外,耳和鼻(聲流振耳振鼻),出和入,爆和炸(爆利用嘴唇上下擴張表示,炸利用聲流噴出,即水平擴張來表示),長和短(在上顎舌頭緊挨著發出不同的音,O.1亳都是距離),等等。請大家轉發吧(至好傳到香港中文大學作更詳細的研究,可以寫博士論文),只因白話是漢族盤古開天的語言,是黃帝、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的語言,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因各種原因,現在你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不會歧義。比如:屙(拉),食(吃),飲(喝),喝(吼),行(走),走(跑),望(看),姣(騷),幾多(多少),文(快),幾時(什麼時候),未(沒有),箸(筷子),舊時(以前),後生(年輕),率之(終於),樽(瓶),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是本人推薦我的“土白話”,記不起中學那課古文有句:返歸取之。),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以上的用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這是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最簡單的方法。

因此,唐詩宋詞粵語歌的說法有一定的理由。


用戶62655797834


當然是的。粵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的一個語種,中國古代講粵語的地方是南越國,其發源地是現在的廣西梧州,悟洲有著2200年的建城歷史,粵方言中既有先秦嶺南南越語,古代廣東話的底蘊,又有中原雅語,古代河南話的留存。

粵語自秦朝起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粵語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悟州是粵語文化的核心中心地帶,粵語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枝繁茂葉。

雖然有傳統的文化劇目“粵劇”,傳承古粵文化,但是就粵語本身而言,就是中國古文化的精髓,所以粵語歌曲不容置疑的是傳播中國古代文化。



2011迪拜


粵語歌曲現階段應該不屬中華文化傳承,不知什麼原因了廣東省或廣州市對粵語歌曲實際是沒有什麼控制權參與創作方向的,粵語歌的文化核心走向完全由香港的文化人音樂人掌控,但是粵語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整個歌曲內核都是由廣東小調音樂戲曲貫穿而成的,歌曲歌詞的精氣神完全就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了,如早期的香港歌手許貫傑徐小風羅文等粵語歌手,廣東味是非常豐富多彩,個人認為歌曲是否有民族風格傳承,關鍵不是曲,而是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香港的粵語歌詞風格突變了,歌詞中沒有了中國文化對詩或詞特有的格式音韻味道了,以所謂勵志格式為名,拋棄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曲味風格了,實際就是英文歌粵語詞混合歌曲而已。


喜喜羊羊喜喜人


粵語屬於中國古百越文化的傳承,秦徵百越將百越之地納入疆域後,由於五嶺阻隔,百越受華夏文化影響較少,所以保留嶺南百越文化很完整!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皆盤互掘穴于山谷中,多居樹巢洞穴,各洞均有長帥,賊酋曰洞主,賊峙在山險,不用王法.自先秦至今,彌歷年紀,在番禺屬賊百五十四洞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土民稀白首,洞主盡黃巾。

《魏書》形容越佬族(廣府人)“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代周去非“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從秦徵百越之後的漢朝一直到明朝都聽不懂它們的嶺南百越音,所以屬於古百越文化的傳承!


鳥言夷面


古歌曲傳承見,少數民族的山歌,道士,仙巫,其類所吟唱即今歌曲舞類的祖宗,歌曲舞類都出於原始巫教!如古代的詩歌,詩經,都是吟唱出來的,詩經,經文就是古代的歌詞,配上八音,取樂,心靈治療,抗抑鬱症,亦謂充喜,喜hi喜hi>嘻嘻>哈ka哈ka,哈哈haha,所以配上文言的歌詞創的歌是很好聽的,因為古代的詩經,經文,都是,嘆,吟,唱,出來的,今人唱的情情愛愛的口水歌無什麼內涵的,古人吟唱,吟著十分順口,即嘽也,口頭嘽,口頭順,順=嘽=蟬,吟=噏=就今的說唱,去兩廣一帶聽喃無佬吟,問米婆吟,其類所曰即雅言也=渠類所言則雅言呀=他們所說就雅言呀,而今梧州話及廣州話其異不大皆屬之類也,即亦謂白話,梧州肇慶山鄉各落所言及其異大矣,吾乃似文言,及白話毋盡同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