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也是热点话题。

我们先不谈理论,而是先谈谈生活。不如先说说我家身边的几个故事。都是把钱借出去的。几乎都发生在农村。

一个是我姑姑。姑姑一辈子节约。姑父癌症去世后,手中还有十几万吧。2013年我从北京回到浙江金华时,她对我说,借给了义乌一个老板一些钱,每个月能领到几千元钱。当时,我已经开始研究中国制度经济了,不假思索地说,把钱要回来吧,否则很危险。

两年后过年时,姑姑告诉我妈妈:“阿侬个介一无所有了。”哎,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第二个是我叔叔。他把20万借给了一个侄子。细节不说。后来没还。关系不好了。

第三个是我岳父。他把三万元钱借给了一个教师。当时觉得是熟人,而且对方有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谁能想到呢,后来这家伙倒卖中考试卷被开除。有一年除夕,可能内疚给了5000利息后,又消失了好多年,直到如今。

第四个是一个远房伯父。老先生比我姑姑还节约。农村的节约就是节衣缩食,不给自己吃好的。瞒着老婆,他借了高利息出去。有一年,老先生车祸遇难。家人不知道对外借了多少。偶尔有欠条的,因为农民不识字,也是字据不完整。

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我们一起分析这些借贷案例

我姑姑和远方伯父,严格说是投资。只是这些投资很不靠谱。P2P暴雷算是投资,今天我们不谈这个。远方伯父那个,也很不靠谱。怎么说呢?农村里的老农民最好不要放高利息给他人,尤其不能瞒着家人给外人借债。

比较值得探讨的是我叔叔和我岳父的故事。说来,我岳父那个最无厘头。谁能想到人家会被学校开除呢?一个卫校老师,工资大体是稳定的。怎么会出现经济困难呢?一定是有一些靠工资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我总觉得,我岳父缺乏对朋友圈的必要了解。

叔叔那个最冤。亲人有需求?真是一个关系到面子的大问题。

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谈到面子,我挺佩服我二舅的。

他是我几个舅舅中最有钱的。到现在,他只在我考上大学那一年借过钱给我。当然,我现在也不会找他借钱了,以后也没有这个计划。但他至少做到了一点:我大学四年,总共送了我一万元钱,还有,直接把我大一上学前借的四千元钱免掉了。

那是19年前的故事。2000年8月一个炎热的下午,我记得特别清晰。因为生意上很忙,三舅和小姨受二舅之拖,给我家送了4000元钱。不知为什么,三舅要我写借条,还保证认真学习。我不知道怎么合他心意地写借条,三舅指导。我年少气盛,写着写着就生气了,撕毁了借条。小姨对我生气了。很快,二舅妈来了,对我妈说,考上大学当然要读,并答应每年给我家一千元钱。后来实际上总共给了我家一万元钱,也就是超过了当初的承诺。

二舅没欠我。换上现在,我不会这样撕纸条,而是毕恭毕敬地写借条。

少年维特不懂事,他的烦恼必须过去。

如果现在我有个亲友什么的,缴不起学费,我不会给他借钱。若有钱,也会如二舅当年所做的,直接给钱。假设要象征性借,表示鞭策,以后也会免除这笔债务。我缺钱,但不缺这几万。

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Joanna如今三周岁多了,最近我算了她去美国波士顿高等大学上学,得准备两百万。而我到现在,因为长期以来忙着做一些没有多少收入的事情,只预备了相当于国内学校的学费。即便如此,我仍然不缺这几万元钱。

况且,在钱和情感之间,说真心话,我们中国人,越是传统的中国人,越重视情感。

无赖价值观导致礼崩乐坏。

在这个状况下,做中国人真难。

不考虑买车买房,两百万不是普通人靠工资能解决的。这也是2016年6月股灾3%中产阶级为了财富自由而壮烈牺牲的根本原因,也是这几年中国各地P2P暴雷事件层出不穷的社会结构原因。

但,结构性话题,说多了,有什么用?我们不还是要生活?

假如亲友突然生了大病,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

好在现在农村有大病医疗保险,虽然会让一户人家破产,但不至于有病马上就死。这种借款,基本是还不起的。可是,对亲友中的穷人总不能见死不救?

不谈极端事件,谈极端事件容易伤感情。

我再谈谈我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

去年,我四舅的唯一儿子撞死了一个人。撞死人要赔很多很多的钱。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给四舅女儿转了2000元钱。表妹退了1500。第二天或是第三天,我和岳父去了他家,送了1500。四舅说了一两句客气话,最终还是收下。收下是应该的,收下就收下吧,我送这些钱就不准备被拒绝的,不必客气。

后来事情起了变化。人类社会的事情总是复杂多变,有时会超出我们想象。

可能是觉得我比较慷慨,或者觉得我可能会有一些存钱。前几天,四舅和我电话中说,能否借他十万。原因是,苗木补偿款暂时没有拿到,而他欠给一个朋友十万元钱被要回去了。

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我一向认为,撒谎是很严重的犯罪。所以我不会对四舅说我没有钱。明确说,因为拖家带口,如果没有存款,我不会也不敢从国有企业辞职,也不至于此后好多年敢不去上班。那里的工资至少能养家糊口。同样明确说,因为拖家带口,即便有了存款,除非迫不得已,我不会产生大额支出。

我是这样回答我四舅的:

  • 我现在的钱全部都是美元,全部都存在了美国花旗银行和英国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在金华没有网点,所以我是取不出来的。如果到北京或上海或杭州取出来,加上手续费,有汇率损失。手中是有一些钱,但只够日常开支。所有的钱都是留下来给女儿使用的,从出生到她将来念大学。

四舅也不是一个胡搅蛮缠的人。自然也就不谈借钱之事。我不情愿发生的,总算没有发生。

这样说吧:我不会轻易对外借钱,轻易对外借钱会引发亲友间矛盾。

这次,在上海金融中心陆家嘴,庄哥教了我一个办法:私人借贷,必须如国有商业大行一样,考虑其信用额度。

在此之前,庄哥和我谈到了几个数字:

  • 第一,中国私人借贷90%是收不回来的。
  • 第二,私人借贷之间,必须有信用额度,我们必须对其信用额度进行评估。

此间,我们还分析了几个案例。庄哥说,数额太大了,很容易让一个家庭的财务体系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坚决不能借。

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这样谈,总是有些难受。

有一年的11月21日,我妈妈要缴社保。我的存款照例在渣打银行。我不想取出来,又找他借钱,开口就是6万。庄哥对我说,如果是其他人,他最多给一万,而且不指望还。接者说,你的信用额度是比较高的。很快,这些钱都到位了。我们约好是在9个月内还的。实际上,2月16日我就还请了这笔钱。记得承诺的利率是一年期定存利率1.5%,当然,这是朋友间的利率啦。我还了利率252元多一点。

我困难时也会想到借钱。他人受苦,我们尚且有恻隐之心。

何况是在亲友之间,没有几个人会拒绝伸出援助之手。是于心不忍。是真心不忍。可平衡来、平衡去,我们大多也不过小康之家,也真无能为力。

中国有些老话,“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很有道理。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不要指望他人还。当初出于爱心而借,今日为何还指望人家还?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一件糗事。大一刚刚进入学校,我同宿舍一个姓何的同学借了我几百元钱。每每到了学期末,买火车票啦,就缺他这点钱。因为我就是这样规划的。而实际上他本人,平时买书买巧克力,买很多东西,就是不打算还给我。直到大四才打折还了。

这个同学,毕业之后,再无联系。

人生常常如此:借贷不能加深感情,反而容易毁了友谊和亲情。为了亲情和友谊,借贷最好不要有。

经验也是教训:宁可送钱救急,绝不借钱惹祸

这与人性相关。人性啊,能在制度文化里有些小的改变,却很难很难被根本性翻转。

如果有人看了中国私人债务乱象就想“依法治国”,我只能“恭喜”他是“地命海心一大派”,是书呆子,是用政治家思维来规划普通人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

至于商业上的三角债,是否要让我们这些不从事商业的人深受其害?正如2011年温州借贷危机,我就不谈了。越谈越多,越谈越处境化,听的人则越听越乱。还是点到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