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蠶娘”王德菊:不等不靠甩窮帽


樂至“蠶娘”王德菊:不等不靠甩窮帽

王德菊悉心照料兒子。


劉孝軍

她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卻遭遇了生活的不幸:兒子患重症肌無力,高額的治療費用讓家庭陷入貧困。但她不願被命運左右,自力更生,栽桑養蠶。她還熱心幫助鄰里,得到村民好評。她就是2019年樂至縣“脫貧正能量 奔康好榜樣”榮譽稱號獲得者——孔雀鄉八角廟村7組村民王德菊。

兒患重病 幸福家庭陷困境

生於1975年的王德菊,家庭雖不富裕,但靠著她和丈夫的踏實勞動,日子也算過得比較幸福。隨著兒子的降生,王德菊的小家庭多了更多歡樂。但好景不長,王德菊漸漸發現,兒子腿腳不便且體弱多病,後被確診為“重症肌無力”。

“這些年,為了給兒子治病,我們掏空了家底。”王德菊說。命運雖然殘酷,王德菊卻沒有放棄,一家人仍勤勤懇懇地努力工作。

隨著脫貧攻堅戰略的深入實施,八角廟村也加快了發展步伐。2014年,經過村民評議,王德菊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各級黨政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我一直不覺得成為貧困戶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要強的王德菊不願意坐在家裡“等、靠、要”,決心在大家的幫扶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不等不靠 貧困農婦當“蠶娘”

“我們村有很多家庭栽桑養蠶,這也是我們一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王德菊說,由於自家栽種的桑樹不多,養蠶規模很小,收入並不高。2015年,在政府發展蠶桑產業政策的支持下,王德菊擴種了近5畝桑樹,一年後就投產,增收達5000多元。駐村工作隊積極幫助她辦理了貧困戶小額免息貸款,王德菊用貸來的3萬元修建了60多平方米的新蠶房,使養蠶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王德菊靠養蠶,年增收超過1萬元。

王德菊還爭取到了村裡的集中小蠶共育工作。為了提高共育質量,她把“家”搬到了共育房,日夜精心呵護蠶寶寶。王德菊培育出來的小蠶好養活,出的蠶繭質量也高,得到了村民和繭站的認可。同時,她在家種地、養雞一樣沒落下。“雖然辛苦點,但靠自己的雙手改善生活,心裡很踏實很滿足。”王德菊說。

熱心助人 “閒大姐”情暖鄰里

如今,憑著夫妻倆勤勞的雙手,王德菊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修起了漂亮的磚瓦房,孩子的病情也得到了進一步治療。可王德菊一刻也閒不下來,她喜歡“管閒事”,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閒大姐”。平時鄰居有啥事,王德菊都會主動幫忙。隔壁袁大爺和老伴經常爭吵,她總怕老年人生氣傷身,每次都要“討人嫌”地去勸勸;村裡公路髒了,她得空就去打掃打掃……“王德菊是個熱心腸,我常年患病,腿腳不便,她就常常幫我到衛生院買藥。”說起王德菊,該村一位90歲的王姓老人感激地說。

“我們真正應該感謝的是黨和政府。”王德菊說,“如果不是黨的政策好,我家現在還不曉得是啥樣子。”

如今,在村黨支部和大家的鼓勵下,王德菊已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正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只要跟著黨走,今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王德菊對未來充滿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