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熱氣騰騰的餈粑,小朋友的最愛。感受新年的氣息,在餈粑飄香的日子裡“年味”更濃了。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飯甑蒸糯米飯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將糯米飯倒置在麻石臼窩內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六名青壯漢子打餈粑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六名青壯漢子打餈粑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7組組長代金保親自上陣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餈粑翻邊需要力氣,也要團結合作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餈粑翻邊需要力氣,也要團結合作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漢子們齊力將糯米糰子架到案板上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做餈粑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做餈粑

舌尖上美味“馬回嶺餈粑”


切餈粑

每年的臘八節過後,九江縣馬回嶺鎮的村民們便開始忙碌著年味,幾百年來該鎮的秀峰村一直留有打糯米餈粑喜迎春節的傳統風俗,農曆臘月十四,天剛矇矇亮,馬回嶺鎮秀峰村7組組長代金保,就挨家挨戶地敲門,吆喝著“起床咯,早點開始了”!原來,村民們約好了當日上午集體——打餈粑。

筆者也被村莊上熱鬧的氣氛所感染,村莊裡的主婦們早早地淘好了米,洗好了鍋灶和飯甑。主婦們將灶中的薪柴添滿,點火,讓薪柴燃燒至最旺。舀兩瓢清水放入大鍋內,再將飯甑放置於鍋內,往飯甑內加添已淘淨的糯米,蓋上甑蓋,開始蒸米,蒸米也很有技巧,既不能過熟,也不能夾生。過熟了,打出來的餈粑沒有勁頭;夾生了,餈粑難打好。飯甑上下的縫隙都用乾淨的抹布捂緊,其目的是讓蒸汽在甑中形成一定的高壓,讓糯米更快、更好地蒸熟。甑蓋要用溼毛巾將捂實,嚴防漏氣。並在甑上擱上菜刀,用以避邪。

據村莊裡的熊奶奶介紹,要將飯甑內的20餘斤的糯米蒸熟,要花上1.5個小時。飯甑多為杉木製成,蒸出來的飯有股木材的幽香,加之糯米的香味,廚房內瀰漫著一股香噴噴的飯香,讓人垂涎欲滴。蒸到九分熟的時候,濃濃的米香就不斷溢出,這時就可以起鍋了。熊奶奶先添2碗“頭飯”放在灶頭,再放3碗擱在堂屋的神案上,以孝敬灶王爺和各路神仙、祖宗。

兩位村民端持著飯甑的兩耳,抬放到院子內。將蒸熟的糯米飯倒置在麻石臼窩內,將下來就是筆者期待已久的打餈粑場景了。手工打餈粑是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打餈粑需要人多,不僅需要技術,更是要力氣活,就見六名青壯漢子,每人手上拿著一根杵棍,點入臼窩,轉著圈兒從底部搗拾著。“喔嗬喲,喔嗬喲”地喊著號子,這聲音伴著杵棍有節奏地熱鬧開來。打上10分鐘後,臼窩裡的糯米變成了軟乎乎的糰子,中間部分的糯米糰子並沒有打好,該翻面了!“1、2 、3”出口,糯米糰子便隨杵棍一躍騰起,漢子們位置一換,“叭”的一聲,一個響炮後,糯米糰兒覆個面,又規矩地重落於臼裡了。再搗,直到臼裡的糯米全都雪白細膩起來。其實翻面時盼“炮兒”也有講究的,炮愈響,打餈粑和看打餈粑的人愈是高興,這高興的原由:一則這“炮”愈響,便兆示來年的收成愈好,二則是給打餈粑的人鼓了份勁。

打餈粑是快樂的活兒,只聽見“1、2、3”出口,6個漢子們齊力將糯米糰子架到案板上,案板上面撒滿了米粉,防止糯米糰子粘案板。接下來就是做餈粑了,餈粑得由細心的師傅們來做。先將手將糯米糰子抻開來,再用擀麵杖將糯米糰子輾壓至2-3釐米厚度,便於糯米糰子冷卻。

據代組長介紹,糯米糰子的冷卻火候全靠有經驗的打餈粑師傅拿捏,過了則太硬不好用刀切,輕了則太軟粘刀。早晨8點打製的餈粑,直到下午15:00時,代組長和村民們才開始用刀,切成菱形。村民們看著白花花的菱形餈粑,一個個地笑著合不攏嘴巴。

餈粑的吃法很多,大多是烤、煮、煎。臘月、正月裡圍著火爐,架火鉗於爐上,將餈粑放在火鉗上烤著,精心翻面,不多久,餈粑就熟得鼓起了“大肚兒”,將糖塞入餈粑的“大肚”中,趁熱搓揉一陣,糖便均勻地化開。這是筆者對兒時餈粑最美好的記憶了,每每吃到餈粑時,總能感受新年的氣息,在餈粑飄香的日子裡“年味”更濃了。 文:桂孝樹、蔡國華 圖:楊風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