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大陳島上的“初心”故事,既然選擇了大陳島,就要風雨兼程,不辱使命


「椒江」大陳島上的“初心”故事,既然選擇了大陳島,就要風雨兼程,不辱使命

颱風來臨前,黃道將背起阿婆 轉移到安全地帶。 (資料圖片)

颱風來臨前,黃道將背起阿婆 轉移到安全地帶。 (資料圖片)

“要不要去大陳島當鄉鎮幹部?”在很多大陳島鄉鎮幹部的回憶中,都有那麼一個高光時刻:一個點頭,一聲“我去”,無端生出一股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豪邁感。

他們都說,是大陳島的艱苦條件,催生了這支“鐵軍”。但他們更相信,是大陳島墾荒精神成就了這支“鐵軍”,是守初心、擔使命的精神塑造了這支“鐵軍”。他們是普普通通的大陳島鄉鎮幹部,他們是新時代的墾荒人。

上大陳的4人“小政府”

2017年,黃道將從軍隊轉業。十幾個轉業到椒江的幹部,就他在大家詫異的眼光中首選了大陳島。幾個月後,他又主動申請去了上大陳。“我嘴笨,不喜歡人多複雜的單位氛圍,哪裡人少,我就喜歡哪裡,我是軍人嘛,吃苦我不怕。”黃道將說。

如果說,下大陳人少活多,每個人都身兼數職,那麼上大陳就屬於“包乾區”,就別數你身兼幾職了,不好數。總之,連司機一共4個人常駐。

上大陳地廣人稀,且老年人居多。據他介紹,島上的老人們,孩子常年不在身邊,早已養成有事情找政府的習慣。大到辦事、申請,小到手機充不進電、燈不亮、煤氣沒了甚至沒錢花了……

小黃,小黃……只要他在島上,這聲聲呼喚總是不絕於耳。具體為百姓做了什麼事,他說不上來,太多太雜,總之政府要做的事,他做了,兒女要做的事,他也代替做了。

颱風“利奇馬”期間,他和同事把上大陳每戶人家都走遍,轉移了100多位居民到避災中心。避災中心滿了,他們幾個反而沒地方著落,算了算風向,覺得只有廁所安全。大家在廁所貓了一夜,有“味道”的一夜讓他們終身難忘。

每天在瑣碎而忙碌中度過,這就是4個人的上大陳“小政府”。

“我們大陳島幹部就是要帶頭乾的”

2016年8月,島上開啟了力度空前的清網行動。此時正是島上最熱的時節。猛烈陽光下,負責此事的崔偉軍和工人們一起清理網具和三無船隻。在烈日下炙烤了整整5天后,崔偉軍的身體終於達到極限,倒下了。

“給我半小時,我去掛個點滴。”崔偉軍不讓他人陪同,自己一個人匆匆去掛了針,又直奔碼頭繼續加入清網大戰中。短短一週,他們共回收張網3156頂、拖網163張,共26萬斤,從源頭上有效治理了網具亂堆現象,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掃清障礙,助力海島旅遊發展。

旁人不解:這些事交給工人做就好了,自己幹嘛一定要參與?崔偉軍搖頭:“那怎麼可以!我們大陳島的幹部是要帶頭做的,否則,哪有幹勁!”

“軟妹子”早已修煉成“女漢子”

椒江90後年輕幹部曹婭萍看了大陳島的照片,覺得風光旖旎,會不會像大學時去的鼓浪嶼一樣唯美、浪漫?

就這樣,“軟妹子”曹婭萍被大陳島的顏值“騙”上了島。跟島上所有的女幹部一樣,她脫下高跟鞋,穿上運動鞋,成了做事風風火火的“小曹”,很快,“軟妹子”修煉成“女漢子”。

從計生專幹、成教專員到電腦達人、攝像師傅,什麼身份崗位她都能應付自如。從小城鎮綜合整治到一線抗臺,什麼急事難事,她都從不落下。

大家都說“小曹”是個機關槍,做事爽爽利利,沒什麼難得住她。一晃6年,她依舊風風火火,依舊身兼數職。吃苦對於大陳島的幹部來說,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因為工作過程中,他們甚至經歷過性命攸關的驚險時刻。

“有一次坐小漁船前往上大陳抗臺,一個大浪打來,船體傾斜了六七十度,差點翻了。前一刻還在記錄工作場景,下一刻就屏住了呼吸,腦海裡閃現父母的模樣,現在想想也很後怕,但是颱風來的時候,我們依然還是會衝在一線,誰讓我們是大陳島的幹部。”

一年裡和家人團聚的86天

年輕媽媽婧軒也有說不出來的酸甜苦辣。孩子太小,很依賴媽媽,婧軒每次離開家,孩子都會哭鬧得厲害。婧軒常說,她是“一人上班三人上島”,只要有空,婆婆就帶著孩子上島來看她,海上風浪大,坐船顛簸,老人孩子常常一路吐得厲害,對於家人的支持,婧軒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恩。

像這樣“一人上班三人上島”的還有鎮幹部王燕、衛生院的徐旖旎、大陳實驗學校的阮海椏、蘇林飛、餘珍等等,她們白天上班、晚上帶娃,雖然忙碌但也樂在其中,她們打趣地說這是“甜蜜的負擔”。

但島上還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因為奮鬥在29海里以外的大陳島,他們的孩子成了同一個城市裡的“留守兒童”。下班後,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一句“爸爸(媽媽),我想你了”,都足以讓平日嬉笑怒罵堅強的小夥子、女漢子溼潤了眼眶。一年365天,滿打滿算,他們能見到孩子的時間只有86天。

“後悔嗎?”“不後悔。既然選擇了大陳島,就要風雨兼程,不辱使命。”

大家都說大陳島是個神奇的地方,不管以前在哪裡、做什麼,只要踏上大陳島,就會不由自主融入到這支“鐵軍”中。大陳鎮黨委書記倪國正說:“因為這裡流淌著紅色基因,‘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十六字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已經深深紮根在每一名大陳基層工作者的心裡。”

源自;台州日報 本報通訊員屈揚帆 本報記者王健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