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旧事」武训先生与临清

我家乡在临清,从小听老人讲武训乞讨兴学的故事长大。老人教育我说:“武训先生靠乞讨生活,还要办义学,后世学生要珍惜上学机会,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可能这样的话,很多家长都会说。

临清有武训实验小学,因教学质量优异而著名,听七八十岁的老人说,他们当年在武训高小(“高小”即高级小学,“完小”即完全小学)读书,一早到校,都要对武训先生塑像脱帽行礼。但武训先生何许人也?工作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冠县柳林镇武庄人。


「聊城旧事」武训先生与临清


冠县柳林镇与临清市搭界,柳林镇中心到临清武训小学距离也就20余公里,两地居民交往很密。我在临清老家的邻居就有柳林武庄的,所以对冠县柳林有一种未见面先熟悉的感觉。当得知武训先生是冠县柳林镇人,我感到更加亲切和敬仰。这样一位平民教育家就距离我们这么近,说实话,我一直以为武训是临清人。因为,武训兴义学,冠县有一处,临清有两处,且武训先生在临清武训小学驻地去世。

后因工作便利,多次去柳林镇武训祠,看到武训先生塑像,令人肃然起敬。祠堂院里有许多石碑,全部是赞许名人赞美武训先生功绩的文字。翻阅资料,我才知道武训先生原名武七,讨饭出身,却置办学田,兴办义学,穿上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去世后,受万人敬仰。如今,冠县有武训大道,临清和冠县以武训为校名的中小学二十余处。武训精神成为后世兴学、重学的宝贵财富。


「聊城旧事」武训先生与临清


武训乞讨的30多年有太多的痛苦,但他却用理想治愈了现实的磨难。这对应古人,可以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对应今天的奋斗者,可以说:“他也是个追梦人”。

1838年,武训出生于今山东冠县柳林镇。家境贫苦,排行第七,所以就叫武七。7岁,父亲去世。16岁,母亲送他到馆陶县的远房姨夫家,做长工。两年后,姨夫欺负他没读过书,不会算数,克扣工钱,并将他赶出门去。从此,武训只好以乞讨为生,被亲戚朋友所唾弃。

在之后30多年的乞讨生涯里,武训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为了讨到更多的钱,他设计了一些奇特的造型来吸引目光:他卖掉辫子,剃光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左边,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他表演“拿大顶”、“蝎子爬”,给人当马骑……

乞丐建立了一所不要学费的学校,跪求先生教书,跪求学生读书,这样的故事,世界罕有。


「聊城旧事」武训先生与临清


1888年,50岁的武训积蓄了3800余吊钱,他回到家乡柳林镇,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创办了一所不要钱的学校——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的进士、举人家里,跪请他们任教;又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孩子免费上学。

当年,崇贤义塾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生学费全免,办学经费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以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武训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持续了许多年。

皇帝赐穿黄马褂的平民教育家,武训先生也曾荣耀加身。

1890年(52岁),武训在馆陶县(今临清市)创办了第二所义学——杨二庄义塾。1896年(58岁),武训在馆陶县创建了第三所义学——御史巷义塾(今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聊城旧事」武训先生与临清


山东巡抚张曜,知道他的义举后,下令免征学田的钱粮和徭役,并捐银200两。取“垂训于世”之意,他替武七改名为武训。他同时奏请光绪帝,颁给他“乐善好施”的匾额,授予“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这种精神是否可以说“大公无私”!

武训一生劳苦,又十分节俭,终于积劳成疾。1896年4月23日,在他建立的御史巷义塾中,他听着孩子朗朗的读书声,睁着眼含笑去世。武训被葬于崇贤义塾东侧,上万名群众送葬,沿途人山人海,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聊城旧事」武训先生与临清


受武训的影响,民国时期一大批教育家致力于普及教育。陶行知在《武训颂》中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陶行知先生的话被刻在石碑上,立于武训词,以供后人仰观。

本文作者为洪祥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