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相声比较好,但如果仔细回想姜昆对其评价,你觉得“郭式相声”是否应该被批评?为什么?

华三说剑


《德云赞》·七律

相声风雨起苍黄,

百万平民进剧场,

平地抠饼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对面拿贼真功夫,

市井文化大发扬,

天若有情天亦老,

德云正道是沧桑。





朱家珠


最近研究了一下传统段子《大上寿》,比较了几个比较知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这个段子时候的不同,应该能以点带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上寿》不是《大长寿》,对不听相声的人来说,名字是什么大概不重要。

《大上寿》这个节目格调不高,跟郭德纲平时调侃于谦媳妇都是一个路数的段子。

郭德纲于谦说过这个段子,岳云鹏孙越、苗阜王声、张云雷杨九郎都说过,甚至卢鑫也说过。

他们中对这个段子的演绎来看,是以《传统相声集锦》中于宝林冯宝华表演的版本为母版的,但是表演的时候,在对节目的理解上,都是参考的郭德纲版本。

也就是,都把逗哏要沾捧哏家女性便宜当做重点来表演。

这点应该是大家对郭德纲的批评中占分量最大的一部分,爱占于谦媳妇便宜。

但其实,在传统相声行业,逗哏占捧哏家女性便宜的包袱是比比皆是普遍存在的。

姜昆如果说批评的话,是批评的传统段子里的内容,郭德纲只是因为知名度大,被网友或者黑粉推出来的出头鸟。

姜昆几乎没有点名批评过郭德纲,说的时候也只说“小剧场”相声里面存在这个那个的问题。

问题在于,全国两百多家小剧场呢!

郭德纲已经多少年没有正经说过相声了,还在这说郭德纲应不应该被批评呢。

就好像我没有随地大小便,你跟我说如果我要随地大小便你就要批评我。

你也是闲的。

你看电视听名家相声,你听的都是正活。你听郭德纲的时候听得都是垫话。

小剧场为了节目效果,一般都是垫话比较长,因为垫话说的都是自己擅长的包袱,在垫话上让观众过足瘾了,再入正活,一场相声五十分钟,正活其实也就十几分钟完事。

还拿《大上寿》来说,老先生于宝林冯宝华在《传统相声集锦》里说的《大上寿》,这个是留资料用的,所以直接入活,12分钟就说完了。

郭德纲那版也才24分钟。因为这个段子跟他平时垫话的风格蛮像的,所以垫话就说的短了。

你在看看苗阜那段《大上寿》,说了五十多分钟,前面三十分钟都是垫话。

如果你把小剧场里的相声录下来,把其中的垫话删掉,直接拿正活跟老先生的比较,你会发现,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剧本。

根本不存在题主说的“如果听听那些老前辈的相声,不光有黄,更多的是对语言的巧妙总结,而且能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的知识”这个问题。

因为你能从老先生那里听到的,从这些小先生嘴里也都能听到。因为老先生是现在学说传统相声的模板啊,包袱身法都是跟着那个词儿走的。偶尔会有些地方翻新的包袱,但是相声梁子是不会变的。

所以,奉劝想听相声的朋友,听相声的时候别老盯着垫话听,想感受相声对语言里面巧妙总结的,多听正活啊朋友。

在网上搜别人剪辑的几分钟小段子,那不叫听相声啊。

最后,言归正传。

我说这么多题外话的意思,主要就是想表达,姜昆对郭德纲的批评什么的是一种网友的跟风表述,不是真相。

真相是,姜昆作为新相声的代表人物,对传统相声有固有的偏见。这话可能站队了。但这确实是相声内部关于艺术方向上的争辩,跟外行观众关系真不大。

姜昆批评的是传统相声,不是郭德纲。当然了,要是揪罪魁祸首,也应该是郭德纲出来背锅。

毕竟是郭德纲当初打着“传统相声”的旗号,把已经被人忘记的好多段子给复活的。

站在这个角度,替你喊一句口号,“打倒郭德纲!”,满意不?


闲白社


姜昆对于郭德纲来说,可借用一句话,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姜昆没有真正学过相声艺术,或不理解相声艺术。他不会说相声,却被电视媒体推上了相声艺术家的宝座,给大家的印象是相声没落了。最起码北京人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再关注相声。天津是相声窝子,一些老相声艺术家仍活跃在舞台上。他们尊循相声艺术规律,对观众负责,以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心,不说低俗的段子,特别是尊循解放后净化相声艺术的要求,说一些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相声。为什么在这么丰厚的艺术土壤中,郭德纲无法扎根呢?原因是不言自明的,並非是由某些人所说的是嫉妒他,容不下他。以他的艺术水平,资历排位,人们是不屑拿他当回事的。相声艺术在天津仍是很火爆的。

为什么郭德纲到了北京竟然火了呢?原因不外是:姜昆让北京人对相声死了心。郭德纲虽没正式学过相声,但他带去了天津人说话幽默,善耍贫嘴的特性,引起了北京人极大的兴趣,以为他说的才是相声。是姜昆衬托了郭德纲。再加之郭德纲没什么学识水平,又是一个个体户,沒有顾及,逮什么说什么,这就是姜昆说他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说郭德纲发展了相声是不确的,他不仅沒发展了相声,反而使之倒退,他师爷侯宝林毕生净化相声艺术的努力,让他糟蹋了。说他接地气,他只是迎合了一些人的低级情趣爱好。任何艺术不能没有灵魂,不能仅仅为了乐。


玉树临风39585


姜昆提出反三俗这是正确的,不必质疑,艺术就应该弘扬高雅,倡导正能量。但是,乱扣帽子我就不服了,郭德纲的相声我一直听,说实在的确实里面少了不少主旋律的东西,至于俗不俗我只能认为是接地气,应该是最接近传统相声,姜昆理论上说的也是相声,但实际上和传统相声根本不是一回事,严格的说根本不算相声,叫双人脱口秀比较贴切一些,这种表演形式没有了传统相声的舞台布置和道具,比如捧哏的没有桌子和扇子,也不穿大褂,也不分逗与捧。作品也往往都是以比较幽默的风格去歌颂主旋律,很少体现说学逗唱,这真的不算是相声了。另外,姜昆那一派人对于相声界来说可以说是败家子,就是因为相声干不过小品了,就不再出新作品了,只躺着功劳簿上吃老本、耍大牌。而郭德纲在搞相声刚有点起色他又出来评头论足,你是前辈不假,但是你的修为早被你坐吃山空了,你还有什么资格?

如今,相声被郭德纲彻底盘活了。德云社的气场告诉世界:相声还活着,而且还活的好好的!


大爱安丘


我实事求是,实话实说,郭德纲相声在网上最早流传刚开始听过,基本能听见去,有笑料和包袱,过了不长时间,那就不是听相声了,某种程度上就是闲的没事儿找乐,但有的段子真的乐不起来,尤其是遭改于谦及家人,不清楚于谦的父亲是否在世,更不知道于谦的媳妇是否听这些相声,纯属低级下流了!后来这个人开始走邪道,不干正事儿,这些已经是无法狡辩成正理儿的事实,由此对这个人的印象急转直下。再好的艺术形式如果添加了不该有的东西,再好的作品如果出自一个无品无德的人之口,真的索然无味了!有时都感觉可笑、可悲、可鄙,甚至恶心!


传奇隐士


公众人物,又是靠表演赚钱的,哪有只听得见赞美,没有拍砖的道理。别说郭德纲这种级别的艺人,梅兰芳马连良又如何,还不是一半鲜花一半批评。

姜昆对郭德纲的批评,其实有一定道理,郭德纲相声当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大量不雅段子充斥其中,这种东西作为休闲娱乐无伤大雅,但如果放到高阶讨论空间,那就只能当靶子打了。

姜昆就是处在上位的人,你不可能要求他像郭德纲粉丝一样吹彩虹屁,把郭德纲当偶像供起来吧。姜昆卖弄曲协领到范儿再正常不过,而且姜昆对郭德纲也是有褒有贬。而且早年支持大力小剧场相声的人里面,姜昆也是其中之一。

相声能有今天的火爆,郭德纲功不可没,你觉得自己能做到他那样,你不服可以去试试。

姜昆所代表的,其实就是另一种声音,夸你的人够多了,我说说反对意见吧。郭氏相声现在是市场主流,影响着很多人,如果都是鲜花和掌声,对于郭德纲和德云社来说,也不是好事,那等于失去了进步的空间。

但姜昆为什么批评招来那么多反感呢,原因就在于他所处的位置,加上姜昆打管腔的毛病,让大众觉得他不是提意见,而是用权利压人。加上姜昆及背后的北京传媒跟郭德纲对立局面形成已久,在立场鲜明的情况下,自然也就难以保持理性了。



另外姜昆对于郭德纲敌人的无条件扶持,也是强化这种印象的关键所在。苗阜也好,李宏烨也罢,有些人明明就不是对行业有利的存在,或者就是搅屎棍一个,但只要跟郭德纲有矛盾,姜昆也照用不误。打着让行业百花齐放的旗号,实际结果却是弄成群魔乱舞。



或许姜昆在像马季那样退居二线以后,才能说出对郭德纲的真实评价。而现在的他,只能端着架子装大辈,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以高雅之名对抗三俗的郭德纲。但看到相声市场的繁荣,他作为从业者,内心还是会有一丝欣慰,除非他根本不爱相声。


咸鱼茶馆


没有郭德纲,相声在曲艺里边很鸡肋!

客观的讲,姜昆反俗不是错,错在绝对二字。当然是否有私心不讨论。

我们还是客观的来看一下对相声的印象:

首先,大众听相声不会奔着受教育去的!而是欢乐!以前年年春晚相声小品老百姓期待最高!(别扯上阳春白雪类,我说的是大众)

其次,大众听相声开心的笑大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特殊的段子,而是会心!就像朋友喝酒说笑一样会心很重要!——人有七情六欲,越藏着掖着越惹人烦。同样,适度就是会心的乐,过火了才是低俗。

再次,大众听相声有非常自由的选择,不要扣帽子,你喜欢谁的相声是你的事,我喜欢谁的相声是我的事。众口难调,不要非得论是非。冯巩一露头,不说话我就想笑,于谦一抬头没说话我心里就有舒服的感觉!这个是我的感觉,你不要去论是非对错!

最后,我们看看身边的人,网上看些段子,都不错。不过,有些心里笑一笑的,有些根本没在意… 有些记住了跟朋友聊,有些直接被忽略…

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记住一样的段子。

那么,今天郭德纲的相声,传统才带来了新鲜和厚重的文化气息!因为接地气才有了大众的喜爱!因为功底,才让大家开始真正敬佩相声!

原来的没注意是不是很俗,但是我听到的一是接地气的会心一笑(你高雅可能会自己想,不允许别人说,哈哈😄),二是传统艺术功底(包括他的弟子)。

所以,我的观点是:真相声市场,是郭德纲开启的!反三俗我认同,但不认同绝对化!


曾经的一批


作为曲协主席,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着行业态度,而不是个人态度,所以还是要谨慎小心为好。你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没饭吃,德云社就差点被毁了。

作为国家干部,应该怎么判断是与非,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国家的法律和规定为依据,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与非。德云社的演出显然没有违反各种法规,否则早被那些虎视眈眈的人告上法庭了。作为个人,你可以不喜欢德云社的相声,你可以发表个人的观点,但是,姜昆你不可以这么做,因为你是曲协主席,有官帽在身,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官方。

当年,你一句反三俗,把刚刚兴起的德云社推倒了风口浪尖上,德云社面临“四面楚歌”,差一点就倒闭。若不是郭德纲的坚韧,若不是观众的支持,德云社当时也就烟消云散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德云社散了。我们今天听什么相声? 还听相声吗? 相声还有吗?这些靠相声吃饭的演员们还活着吗?你姜昆还能到处抛头露面被人捧为“相声大师”吗?恐怕连你自己都不好意说你是说相声的。

总之,当了官就不要乱说话,要考虑后果,要爱护行业,要依法规行事。动不动用“道德”去谴责别人,街头老太太可以,你不行,因为你是官,代表着官方,别让老百姓因为有了你,对官方表示不满。


A逍遥磬苑


郭德纲的相声最初是打着回复传统的旗号,初听时确实感觉让人耳目一新,毕竟建国以来要求一切符合新时代要求,都是新创作的,其中良莠不齐,尤其一些歌颂型相声让人不禁反感。但郭德纲相声听多了,就腻了,发现也没啥东西了,无非是拿各色人等的家人亲戚取乐,从网上随便下载几个段子直接改编故事。和之前的相声没法比,之前的相声都是专门创作的,现在的相声简单,就是俩人把段子的人物代入直接念一下。

要说相声经典段子,还真就是姜昆冯巩当年的那些相声是经典!


雨过天晴209223853


笔者听过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不少相声片断,实事求是的说郭式相声从其形式上说确实继承了传统相声的精华,说演逗唱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很符合市井文化的特点,并在文化市场上立有一席之地,确有其独到之处。但为什么郭式相声受到人们的褒贬不一,究其根源郭式相声在其表现的内容上格调确实不高,以致它的笑点较低,稍有一些低俗泛黄的内容就会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津津有味。因此郭式相声很难上得了大舞台,只能在小剧场里施展拳脚。记得郭德纲于谦仅有的一次春晚上的相声表演就没有引起应有的轰动,其原因就是内容平淡乏味缺乏高级的创新艺术,因为他们很清楚低俗的内容是通不过审核上不了春晚舞台的,这就是郭式相声为什么人们褒贬不一,被称为非主流相声的真正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