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为什么会爆发著名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为什么能推翻延续四百年之久的汉王朝?

七巷7720


先谈一下黄巾起义得前因后果,前后过程,才可以理解这件导致汉朝垮台的事件。

首先在东汉后期,天灾频繁,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七个郡国发生大水灾,而且长安附近的三辅,弘农又发生大蝗灾,到了熹平六年(177年),七个州又发生大蝗灾,到了光和二年(179年),又发生大疫,到了光和五年(182年)又是一场大瘟疫,光和六年(183年)再次大旱,这些天灾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横行,而且瘟疫的扩散,使得百姓大量死去而得不到有效的医助。在这个时候,张角开始传播太平道。

太平道首先救助那些得病的百姓,具体的办法是喝符咒水,就是把符咒烧成灰放在水里。按照太平道的宣传,只要是心诚,就会远离疫病,如果心不诚那么只会死亡,其实这就是典型的骗术,心诚本来难以表达的东西,没有一个标准。但是百姓受到了糊弄,死去的都是不诚心的,那么活下来的都是太平道的忠实粉丝。张角在瘟疫流行期间,派遣弟子和门徒游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在这些地方传道顺便救人,就这样太平道的信徒越来越多,十几年里太平道发展到数十万人,无数流民前往巨鹿郡投奔张角,当时的郡县长官毫无作为,反而称赞张角。但是朝廷的大臣很快就看出了猫腻,太尉杨赐上书汉灵帝要求抓捕张角,把流民赶回老家。但是杨赐很快就被离职,司徒掾刘陶也上书汉灵帝要求重视张角。

当时张角设置三十六方,一方的首领如同将军。太平道的大方有一万馀人,小方大约有六七千人,各立渠帅。并且向天下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还派信徒用白土在洛阳的官府大门以及各个州郡官府的大门写着"甲子"。同时派一个大方的渠帅马元义等人先去收编荆州、扬州的数万信徒,把信徒集中在邺城准备共同起义。马元义数次经过洛阳,当时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都是太平道的信徒,作为太平道在朝廷的内应,当时约定三月五日一起起义。

在184年,张角弟子唐周告发太平道的起义阴谋,很快朝廷抓捕马元义,在洛阳车裂马元义。司隶校尉调查洛阳和洛阳周围地区的太平道教徒,连杀一千多人。这一年二月,张角得知事发于是仓促之间发动起义,黄巾军宣告起义,汉朝各地的官僚很多都是逃跑,黄巾军焚烧官府,打击豪强,一个月之内天下响应。三月,朝廷做出反应,让大将军何进镇守洛阳,把守洛阳周边的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这八个要塞。同时派卢植北征张角,派皇甫嵩和朱俊攻打颍川郡黄巾军。

黄巾军多是农民,不擅长战斗,在汉朝的正规军的打击下,很快失败,南面得黄巾军颖川,陈国,汝南的黄巾军很快被镇压,卢植打得黄河以北的黄巾军大败,张角等人被围困在广宗,最后东郡黄巾军被镇压,皇甫嵩北上继续围困困于广宗的黄巾军,这一年十月皇甫嵩攻破广宗,张角此前病死,张梁被杀。十一月,皇甫嵩攻破下曲阳,张宝被杀,黄巾起义基本结束。而南阳的黄巾军余部很快在朱俊的打击下灭亡。黄巾军的起义第一批消失。

张角之乱后,黑山黄巾军崛起,纵横太行山。而凉州的叛乱愈演愈烈,叛乱使得汉朝政府根本无法镇压。势力直逼长安所在的三辅地区。而幽州张纯,张举勾结乌桓在幽州叛乱。天下大乱,汉灵帝听信刘焉之言,设立州牧。从此天下大乱。


人者仁义也


东汉末年,全国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腐败的朝廷不顾农民死活,坚决不减赋税,农民为了生存只有铤而走险,在巨鹿人张角的号召下,头系黄巾,手拿锄镐,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的口号,与朝廷展开殊死斗争,史称黄巾起义。

1、黄巾起义其实并不能叫完全意义上的农民起义,起义发起人张角是一位宗教从业者,他创立太平道这一宗教流派,宗教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张角打着拯救黎民的旗号四处传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信教者有几十万人之多,很是得农民的喜爱。在有了群众基础后,张角并没有安分守己一心扑在传教事业上,而是一边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边窥视王权,并暗中积蓄力量,培植势力,拉拢官员,伺机对刘家王朝取而代之。

2、公元184年,机会来了,全国大旱导致民怨沸腾,汉王朝的根基瞬间摇摇欲坠,这时张角想利用宫中安插的眼线里应外合攻击宫城,但内应在关键时刻叛变了,导致计划暴露,不得已只得提前起事。张角利用民怨激起民变,愤怒的农民把累积多年的怨恨化为攻城掠地的动力,一时间拿下许多州县,基本站稳了脚跟。

3、黄巾军的壮大引起朝廷的害怕,派出大军正面剿杀,并号召各地财阀组建军队予以围剿。由于黄巾军严重损害了乡绅地主的根本利益,他们出巨资吸引众多亡命之徒加入围剿的行列,最终,轰轰烈烈的起义被残酷的镇压下去。

4、黄巾起义没有直接推翻汉王朝,反而是隶属不同军阀的官军在剿灭黄巾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割据势力,推动了东汉的灭亡,并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窗外木桥


这是两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表述的不够准确,黄巾起义并没有直接推翻汉王朝,不过它是汉王朝最终灭亡的导火索。接下我们就详细的看一下这两个问题:

黄巾起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当时的汉朝的内忧外患,也使得起义初期迅速壮

黄巾起义,汉朝末年的一次大的农民起义,之所爆发,也是因为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谁有着自己的小日子不过去起义,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让农民起义,并且迅速壮大的。

1.政局不稳,外戚专权,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汉朝末年的时候,政局非常不稳定。汉武帝虽然把匈奴给打跑了,但是又有鲜卑出来了。而且因为对西羌的战争也持续了数十年,老百姓的徭役兵役很重。同时各地的地方豪族大地主强取豪夺,兼并农民的土地,农民种地留给自己的口粮已经养不活自己了。

2.自然灾害和瘟疫的爆发使老百姓的生活愈加悲惨。史书记载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自然灾害严重,同时短短30年爆发了12次全国性的瘟疫,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凄惨,很多都家破人亡。但是当时的朝廷,奸臣当道。对老百姓不闻不问,也导致老百姓对统治阶级心怀憎恨。

3.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正如前面说的,老百姓当时凄惨的生活和朝廷的不作为,让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信任。在这个时候张角趁此机会大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创立了太平道,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拥护。并迅速壮大起来,当时信众有数十万人。

虽然起义发展的轰轰烈烈,但是很快被镇压

如前面所说,因为当时整个汉朝政局都是非常不稳定,内部在争权夺利,外部又有西羌叛乱,鲜卑侵扰边界等原因,造成了黄巾起义初期没人去管,起义规模越来越大,一直到后来各地起义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时候,才引起了朝廷的震动,派兵去镇压。

汉朝末期,士兵的战斗力还是很强,而且统兵的将领也都非常的有指挥能力,毕竟西羌叛乱这么多年,和鲜卑也时有交战,整个军队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另外就是,地方豪强们的实力从汉朝初期就一直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和经济基础。所以虽然黄巾起义的规模很大,但最终等朝廷派兵和地方豪族组织镇压时,起义军根本不是正规军的对手。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历时九个月就被镇压了。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成了汉朝灭亡的导火索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当时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平定起义,中央下放军权给地方。虽然因此镇压了起义,但是却使得地方的势力变得逐渐强大起来。很多有野心的官员和将领凭借着这次事件,开始拥兵自重,出现了各地军阀割据的状况。各地军阀为了自己的扩大势力,开始互相攻击,逐鹿中原,汉朝天子更被视若无物,这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所以虽然黄巾起义失败了,但是他却成了汉朝灭亡的导火索。

正如上面的分析,黄巾起义是因为自然灾害,和汉朝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老百姓无法生存才爆发的。另外,虽然不是黄巾起义推翻了汉朝,但是因为镇压起义,汉朝中央集权开始分散,造成了群雄割据,最终汉朝名存实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月古史话,欢迎大家一起多角度畅谈历史文化,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月古史话


爆发黄巾起义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东汉政权腐败无能,宦官乱政,迷惑朝纲,东汉至恒灵以来,政权腐败程度愈益加深,灵帝还通过施行党锢信任宦官大举实施党锢导致大量忠臣名士下狱朝廷日益昏暗,他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通过卖官鬻爵,来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灵帝昏庸无能、导致宦官当权外、为戚专政,东汉末年,由于灵帝昏庸无能,信任张让、赵忠等宦官,导致十常事乱政他他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残害百姓,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各地官员贪污腐败压榨民脂民膏,导致百姓苦不堪言,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

而且十常侍与外戚大将军何进争权,双方为了争权夺利使尽阴谋诡计,导致朝廷政事渐荒废,东汉朝廷对百姓的统治渐渐出现了松懈,逐渐的失去了民心。

东汉的百姓在灵帝朝廷政权压榨之下,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渐渐地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加之这时张角趁势而起,他依靠自身的医术救助百姓,用太平道宗教的形式笼络民心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百姓在东汉朝廷的压榨之下生活日渐艰难,而这时,张角的出现让他们暗无天日的生活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微弱的希望,所以张角通过前期的努力之下,逐渐的笼络了大批的民心。




终于在公元184年发起大规模的黄巾起义,这次起义之迅速,以及遍布之广,黄巾起义瞬间卷席了神舟大地起义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东汉朝廷的压迫,东汉朝廷为了快速的镇压这场起义,平息动乱,将军权下放地方,允许各州郡自行招募兵勇镇压起义,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打击了黄巾起义呀,这也直接导致了预后群雄并起,天下纷争的局面,由于各地州郡拥有自行招募兵勇的权利,各地豪强纷纷加入到这场乱战之中,一时之间出现了各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相互吞并的现象。

这一举动无疑是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覆灭,东汉政权在外有黄巾动乱内有个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的局面之下,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统治各方,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就这样延续了四百余年的汉王朝,从此落下了帷幕。


中流击楫


东汉后期的几位皇帝多幼年即位不能理政,其母(太后)参政后,依靠和重用外戚,造成了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满大权旁落想要收回权力,能信任和依靠的只能是从小侍奉其起居的宦官。皇帝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后论功行赏,又造成了宦官专权。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是腐朽的利益集团,都不会为国家百姓和江山社稷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东汉末期朝政的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百姓民不聊生。

加之,东汉中后期汉军与匈奴和羌人的战争连年不绝,军费耗资巨大,百姓要承担的徭役和兵役极其繁重,致使国势日趋衰弱。后又因全国大旱,农民的庄稼颗粒不收,而贪官污吏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只能铤而走险。

在这种情况下,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团结帮助贫苦百姓,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达数十万。最终,于公元184年(甲子年)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史称为:“黄巾起义”。

东汉政府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因国力衰弱兵力不足,不得已允许地方官吏和豪强自募兵马。最终,在东汉官兵和地方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黄巾起义失败。

但地方官吏和豪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势力,逐渐不再服从中央政府的号令,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所以,黄巾起义虽然没有直接推翻东汉政府,但沉重的打击和动摇了东汉中央政权,使其名存实亡。


林城布衣10001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有个定律,就是前期都比较政治清明,国家比较安定和谐。到了后期,积弊愈来愈严重,然后各种复杂因素搅在一起导致亡国,然后再如此,循环往复。

东汉王朝也是如此,早期汉光武帝、汉明帝时还好,但之后的皇帝都是小孩,小孩没有执政能力,于是权力被宦官、外戚窃取。

东汉中后期一直是太监、宦官轮番执政。桓灵以后,朝政更是完全被宦官、外戚势力把持。连皇帝的废立都操纵在他们手中。

眼看着政治败坏,人民深受苦难,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联合起来,投入到反对外戚宦官腐朽势力的斗争。后来遭到大规模镇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东汉中期以后,阶级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地主豪强到处兼并土地,大批农民失掉了土地,沦为流民。统治者对百姓任意搜刮,巧立名目,任意苛派。社会生产力严重受到破坏,再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人民更是无法生活。

通常情况下,但凡农民有口饱饭吃,也不会铤而走险,走上起义的绝路。在毫无出路的时候,广大农民只有起来反抗,争取生存。于是,在184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

黄巾起义和道教有着密切关系,它的首领主要有宣扬太平道的张角和五斗米教的张陵。



张角的太平道主张财富平均的言论,还提出“人无贵贱,皆天所生”的主张。这些交易在民间不断流传,对于流离失所,濒于绝境的广大农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煽动性。张陵的五斗米教也主张平均、平等。

经过张角的努力,不久就聚集了徒众数十万人。因为起义军都头裹黄巾,所以称为黄巾军。他们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表明了斗争所指。

黄巾军的主力主要集中在冀州、颖川、南阳地区,进攻矛头直指洛阳,也就是东汉的都城。起义的声势不断扩大,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和军事训练,也先后经历了许多失败。



张角等领导人去世后,其他各地的太平道仍不断坚持起义,一直把战斗坚持到了215年。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维持了20余年后,就于220年灭亡了。

可以说,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早就有了大厦将倾之势,继而黄巾起义给了它致命的沉重一击,使它加速了灭亡的脚步。


林笺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对于东汉末年的乱世都有所了解,而《三国演义》的开篇故事,正是在黄巾起义的大背景下展开的。那么,作为导致东汉灭亡的导火索,黄巾起义为何会爆发呢?东汉王朝又为何会因黄巾起义而灭亡呢?(黄巾起义并没有推翻汉王朝,只是汉王朝灭亡的导火索)

△黄巾起义爆发后局势

民不聊生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说,“中国的老百姓历来是隐忍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困苦灾难,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都会忍受着,不到最后一步,都不会走上造反这条路”。因此,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几乎都是在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情况下爆发的,黄巾起义同样如此。

△外戚、宦官和小皇帝使东汉长期动荡

1、政局长期不稳。纵观整个东汉历史,“外戚”和“宦官”是根本绕不过的两个角色,由于大多皇帝年幼,从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开始,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便使得这个王朝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尤其是士大夫与外戚联合对抗宦官的两次“党锢之祸”,使得这个王朝的统治根基已经严重动摇。汉灵帝继位之后,更加宠信宦官,导致东汉王朝从上至下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统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2、百年汉羌战争。东汉之初,汉光武帝刘秀便陆续将羌族迁徙于陇西、天水、扶风一带。东汉永平元年(58年),在窦固等攻破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又将他们迁徙至关中一带。内迁的西羌,本就与河西走廊、陇西当地的汉朝百姓时常发生冲突,再加上西北地方官的残酷苛暴,导致西羌部落的叛乱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杀汉人,汉朝军队也屠杀西羌人,双方这种恶劣的关系,使得西羌一度成为了自匈奴之后东汉的第一外患。绵延不绝的战乱,不仅花费巨大,而且使得徭役兵役繁重,百姓早已怨声载道。

3、土地兼并严重。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历史上的王朝始终无法摆脱土地兼并这个问题,而每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中,也总能看见土地兼并的影子,东汉同样如此。土地兼并的出现,也使得地方逐渐形成豪强实力,进而形成士族与寒门两大阵营,由于士族则长期掌握着土地和权势,自然引起了贫苦百姓和天下寒士的不满。

4、瘟疫持续肆虐。在东汉末年的短短三十年间,仅是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便爆发了十二次之多,曹植的《说疫气》中说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可想而知当时的凄惨景象。即使有“医圣”之称的张仲景,他也曾悲痛的回忆道,其家族两百余口,竟然也因为瘟疫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东汉的都城洛阳,瘟疫更是直接夺去了一大半人的性命。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东汉末年已是民不聊生,因而在黄巢“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言论影响之下,大量百姓揭竿而起,一场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就此爆发。

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为何迅速分崩离析

虽然黄巾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没能彻底推翻东汉王朝,但却无疑成为了东汉灭亡的导火索。黄巾起义被平定后,各地群雄并起,东汉王朝已是名存实亡,最终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被曹魏所取代。那么,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为何会迅速分崩离析呢?

△13刺史部(13州)

1、三级行政制的弊端。从秦朝到西汉,朝廷普遍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时期,为了消除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朝廷开始推行“推恩令”,这导致一级行政区大量增加,西汉末郡已经达到了103个,而县更是多大1587个。由于一级行政区大量增加,使得朝廷管理难度加大,因此汉武帝便在郡之上又设立了13个监察区,被称为13刺史部(13州),由监察刺史管理,从而初步形成三级行政制度(监察刺史只有监察权,没有兵权、财权和政权),东汉基本延续这一制度。到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爆发,监察刺史权力开始扩大,成为拥有兵权、财权和政权的州牧,而原本作为监察区的州则开始变成真正的行政层级,从而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度。州牧由于大权在握,黄巾起义后逐渐脱离朝廷控制,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门阀士族趁黄巾之乱迅速崛起

2、门阀士族的崛起。前文说过,由于民间土地兼并的严重,掌握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开始崛起,而随着这些豪强家族成员逐渐进入朝廷,进而形成了门阀士族,这些门阀士族不仅掌握有一定全力,拥有大量土地的他们更是掌握了一定私有财权。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很多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财富,便开始私自招募兵马,逐渐形成一股独立的地方势力,并在黄巾起义之后成为割据一方的独立势力,从而脱离朝廷控制。

3、朝廷统治力丧失。黄巾起义爆发之后,由于朝廷无力平乱,为了尽快平定战事,只能将军权下放至地方,此举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巾起义的蔓延,减缓了东汉王朝覆灭的危机。但同时也让地方官员势力大涨,尤其是本就拥有政权、军权和财权的一方州牧,更是趁机大量招募士兵,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正是由于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黄巾起义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地方势力却已经趁势崛起,中央政权再也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势力,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央朝廷软弱无力的乱世局面。可以说,黄巾起义平定之后,东汉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香茗史馆


一、黄巾起义的爆发体现了东汉末期农民对朝廷的严重不满!

皇帝汉灵帝亲小人,远贤臣,重用阿谀奉承的宦官,打击敢于诤言的贤臣。实施党锢政策,就是无端的禁止一些士大夫阶级的官员参政议政,造成十常侍等宦官把持朝政的现象。

而宦官们广泛的培养自己的亲信,这就导致了从朝廷到地方都有宦官的势力,社会极其黑暗,王法荡然无存,民众苦不堪言。

连堂堂的皇帝的老妈董太后都和宦官们一起蛊惑灵帝去腐败,还专门设置了西园这个部门去收刮老百姓的钱财供自己享乐。尤其是这个时期东汉政权还在与西羌进行着持续十来年的战事,花费巨大。

倒霉的底层老百姓又要被朝廷抓壮丁,徭役兵役繁重,又要向朝廷缴纳税款,经济压力实在太大,个个积压着一股对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怒火。

于是这个时候教主张角出来宣传一下,事半功倍,加上他又给人治病又给人宣传一些宗教信仰,于是就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跟着他去造反,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烧毁当地的官府,杀死贪官污吏,还去打劫那些有钱的地主,将他们的钱财分给贫穷的老百姓,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起义的队伍中,于是黄巾起义愈演愈烈!

二、黄巾起义并没有成功推翻汉王朝,而是失败了。

虽然在这场起义中张角赢得了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拥护,但是还是失败了。

因为在汉灵帝在目睹这场黄巾动乱时对自己的政权能否继续统治下去产生了忧虑,在官员的建议之下他废除了党锢的政策,这就促使了当时的各方群雄得以与朝廷军队联合起来打击这次起义活动,因为群雄们与朝廷都是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黄巾军是威胁他们利益的。

而且黄巾军的首领们没有谋略智慧,不能及时的招纳贤才,对自己的起事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没有稳固好自己的根据地,打仗胡来,军队纪律也不严明。而面对的群雄带领的朝廷部队没有能力打败人家,黄巾军相对于朝廷的正规军队来说就是一伙乌合之众。

再加上黄巾军内部混乱,时常会出现诸如内奸向朝廷高密的现象,导致自身总是暴露于朝廷的监视之中;内部指挥又不够统一,老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至于被朝廷各个击破。还有就是不懂战术,只知道正面刚,而不知道采取以弱胜强的战术,例如游击战、运动战等。

这些缺点加在一起,黄巾军焉能不败!


史历晓有话说


第一、西汉时期,汉武帝六次北伐匈奴最终把匈奴赶跑了,但是赶跑老虎来了狼,匈奴之后鲜卑又逐渐崛起,到东汉时期又成了汉朝的心腹大患。鲜卑屡屡犯边,战事频起。

第二、东汉时期对少数民族没有成熟稳定的政策,暴虐地对待羌人,导致东汉末年不断的西羌叛乱,也让朝廷很是头疼,为此也花费了巨额的军费,加重了朝廷和老百姓的负担。

第三、从朝堂到地方更是一片混乱,汉灵帝作为最高主宰却一心追求享乐,卖官鬻爵,崇信宦官。宦官和外戚之间又相互争权夺利,党锢之祸仍在继续,有识之士不能发声,朝政黑暗腐朽。

而地方豪族地主大家族更是强取豪夺,掳掠鱼肉百姓,甚至一个小小的县官都能贪墨数千万,可以想象老百姓是怎样的水深火热。

第四、天灾瘟疫大爆发。据史书记载,在东汉末年又逢天灾,短短30年间爆发了12次全国性的大瘟疫,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家破人亡的数不胜数,简直凄惨至极。

正如曹操《蒿里行》所描述的场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老百姓百里存一,哀鸿遍野。朝廷却奸佞当道,不闻不问,对老百姓不进行救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角的太平道利用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用符水给老百姓治病,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很多地方老百姓变卖家产,长途跋涉而来聚拢在张角麾下。

当张角的势力迅猛发展的时候,朝廷依旧歌舞升平,达官贵人只顾忙着争权夺利,很少有人关注,即使有也不被朝廷重视。直到后来各地起义爆发得轰轰烈烈的时候,才引起朝廷的震动,派兵镇压。

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病死的病死,战死的战死,黄巾军群龙无首,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是,黄巾起义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地还不断有义军揭竿而起。

为了进一步镇压黄巾残余的需要,汉灵帝下放权力,增强地方军事、政权的实力,正是这项举措,为后来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形成各地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后来大汉天子被视若无物也就在所难免了。

东汉末年的这次天下大乱,让很多有野心的人也看到了机会,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明里暗里为争雄天下做着准备。

因此,可以说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堪称东汉朝廷倾覆的导火索。


维C牛奶咖啡糖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爆发著名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为什么能推翻延续四百年的汉朝?首先,不管什么朝代到了末期,国力倾颓,朝政腐败,苛捐重税之下,必有农民起义呼应,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有就有反抗,这也是黄巾起义之由来,而黄巾起义跟清末的太平天国一样重创了当朝,但没能彻底推翻,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却也加速了汉朝的灭亡。



黄巾军起义的由来

东汉灵帝时,朝政已经相当腐败,皇帝整日玩乐,而外戚与宦官争权,加之天下大旱,土地兼并,边疆战乱等一系列因素终于使民怨沸腾,黄巾军横空出世。

黄巾领袖张角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种极具煽动性的广告词,加上这家伙懂医术,外加天书《太平要术》的加持,创立太平道,一时间从者如云,一呼百应。一场带有宗教信仰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此拉开序幕。



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黄巾起义声势浩大,惊得汉朝统治阶级提心吊胆,夜不能寐,但也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加上将领军事素养不高,叛徒告密等一系列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汉朝的代价也是极其惨痛的,汉灵帝为了彻底消灭黄巾军,下放了军权,让宗亲和大臣担任地方长官,从而导致了东汉末年据州称雄的比比皆是,因此也开启了东汉末年的动荡乱世。



总结:相比秦末,西汉末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有其创新的地方,首次融入了宗教信仰,且有规划有目标,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也影响了后世的农民起义运动,而他扯下了汉朝统治阶级最后一块遮羞布,加速了他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