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热”下如何投资的“冷”思考:模式依然优于技术

区块链“热”下如何投资的“冷”思考:模式依然优于技术

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但是回溯一下历史,我国央行曾经于2014年印发文件,要求当年4月15日前关闭15家境内比特币平台的交易账户。这5年半以来,监管机构在“打击”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虚拟数字货币上从未懈怠过。

应当说,这5年来区块链技术终于从“小打小闹”,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并且以正面的姿态对外高调宣布,不由得引发许多人的遐想。听说这个新闻公布的交易日,比特币录得3000美元的涨幅。这几天A股里但凡跟区块链沾点关系,哪怕是去年拼命辟谣跟区块链有关系的企业,股票都蹭蹭地往上涨,连我以前的同学都来跟我分享股价上涨的喜悦。

不过,我这个人向来喜欢“危言耸听”,在投资之前要先研究风险。所以区块链再“热”,入场前我们也要“冷”思考一下。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不管是不是涉及区块链技术的企业,依然要重点关注商业模式,而不是技术。下面以我比较熟悉的金融领域谈谈我的看法。

1.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还比较有限(通俗点说就是能用的地方还很少)

但凡一个东西叫做“技术”,那就得承认它有优点的同时也有缺点,所以没有一个技术是万能的,更何况区块链还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因此,在说到区块链应用的时候,最简单的逻辑是,它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它的优点之上,同时要确保它的缺点不至于产生过多的问题。

比如说EXCEL和E-views、STATA这些软件的优缺点就不一样,相比于其他两个软件,EXCEL适合办公和数据统计分析。而E-views和STATA适合大量数据的计量分析,其中E-views操作界面相对简单,适合喜欢鼠标点点点操作,STATA更适合习惯用编程来分析。

再举一个其他技术的例子,比如说人工智能AI技术,它现在广泛用在银行、电商的智能客服功能。它的好处是对于简单的问题反映快、灵敏、成本小,但是它的缺点是复杂问题无法解决,对于咨询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客户操作很长时间转接人工客服,客户体验不好。好在90%以上的大部分需求是能够通过智能客服来解决的,所以它的问题不会影响它的使用。

因此,区块链技术怎么用关键就看它的优点和缺点。那么从优点来看,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解决了信息真伪和信息传输的问题,通俗点来说就是“上了链”的信息没有假的。所以,区块链对于当前存在信息壁垒、信息真伪辨识障碍和信息传输障碍的金融业务是很有帮助的,而对于其他业务难言颠覆性的影响。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稍微熟悉金融的朋友都知道,供应链金融或者贸易金融这几年还算比较火爆,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基于真实交易提供各种各样的融资服务。比如说A供应商出口卖给国外的B企业一些商品,产生了应收账款,正常情况下B企业到期会归还A供应商货款,银行基于这个交易来给A供应商融资,这笔业务理论上是一个优质业务。

在没有区块链技术之前,银行为了判断A供应商和B企业的交易,需要合同、报关单、出运凭证等一系列单证来证明A和B之间的交易是真实有效的。但是实践中,这依然不能避免几个问题,比如A单证造假的问题,比如B企业将货款汇到A企业在其他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的账户导致放贷银行无法监控还款的问题。

如果能运用区块链技术,银行就可以运用该技术从海关获取A供应商报关的数据,从承运人获取产品出运及运达的数据,从外管局或其他银行获得B企业汇款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无法造假,所以银行开展这个业务的成本以及违约风险大大降低了,这类业务也因为区块链得到很明显的提升。

再看一个保险方面的例子。现在健康的观念非常普及,购买医疗保险的人其实非常多。在这类业务里,一方面保险公司担心投保人故意隐瞒过去的就诊记录,导致不健康的投保人逆向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担心投保人选择或者和资质不佳的医疗机构串通,或者伪造医疗单据,导致理赔的效率不及投保人的预期。因此,运用区块链技术之前,体检和报销单据人工选择成为了必选项,也推高了这类业务的成本。

如果能运用区块链技术,把医院的数据和保险公司实时对接起来,上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因为不用担心投保人在就医上造假,所以保险公司也可以大胆地及时赔付,甚至把赔付做到和支付实时对接,就像现在的医保实时结算的功能一样。

上面两个例子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我个人认为应用的最好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地方。不过即使在这两个领域,由于区块链信息公开透明,就涉及到信息保密的问题,数据安全的问题等等。试想一下前面的例子,医院就诊的数据如果不是跟国家社保系统对接,而是跟全国100家商业保险公司对接,担心不担心个人就诊的隐私被泄漏?海关数据能简单地就放给各个银行吗?

而在其他并不是因为信息障碍而停滞的业务,需要区块链吗?区块链技术能解决P2P的问题?区块链技术能解决小微贷款的问题?如果完全推开的话,可能部分能够解决,但是这个链的成本似乎过高了,不值得这么做。在这个上面与其指望区块链,还不如指望社会征信系统和重视诚信的社会氛围。

2.完全不看好没有央行背景的数字虚拟货币

如果没有央行背景,投资数字虚拟货币还是要谨慎。不能说因为学习了一次,比特币暴涨就认为虚拟货币迎来了“第二春”。因为比特币号称去中心化、绝对安全难以追踪的货币,所以交易需要非常复杂、精密的安全认证和验算。但就是这两个优点,导致比特币“不行”。

首先,交易、流通成本奇高无比。据不权威数据分析,比特币的交易成本至少在2%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国家A股交易的印花税和佣金,加起来一共才0.125%。如果只考虑纯佣金,那么股票交易的成本只有比特币交易成本的百分之一。纸币和电子货币交易的成本更低。据统计,比特币交易和发新币所需要的电量每年是25.5GW,相当于捷克整个国家一年的耗电量,奥地利这个国家三年多的耗电量。如果数字虚拟货币都按照这个消耗来做,我们以后恐怕就用不上电了。

其次,交易的速度不支持。根据我国央行研究,比特币物理性能不高,导致能够支持交易的频率很低,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大概也就6笔/秒。而现在成熟的visa和paypal技术,Paypal平均每秒钟能支持193笔交易,Visa平均每秒钟能支持1667笔交易。而且未来大家交易支付频率只会随着电子网络的发达不断提高,号称先进的区块链技术目前却连过去技术的1%都不到,怎么实现普及推广和应用?

最后,没有强制支付力的货币,充其量就是一个商品。进入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时代,货币的基础早就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其背后的法定强制力。没有法定强制力的货币,说好听点是商品、纪念币,说难听点跟“废纸”也没什么区别。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那么没有国家政府来保障的虚拟货币,怎么能指望它确保每个人都能接受呢?

3.“去中心化”看起来很美,但是很多时候“中心化”才是必须的

前面不论是例子还是货币中说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去中心化”的问题。虽然很多技术大牛鼓吹“去中心化”很好,但其实现在社会并不需要“去中心化”,反而采用“中心化”的方式省时省力省心省钱。因为区块链技术解决的是信息真伪的问题,但是解决信息真伪的问题区块链不是唯一解,一个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也是解决途径,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是很好的选择。

就比如说前面说的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问题,这种业务如果由海关、商务部门牵头来搞反而更好。比如说出口贸易融资这个东西,现在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有个“黑科技”叫“单一窗口”,上面打通了海关、物流、质检,也接入了保险和融资功能,大家也不担心数据泄漏和数据安全的问题,毕竟是国家的系统嘛。“单一窗口”解决大量的问题,不得不说咱们国家又走在了前列。

再比如说前面说的医疗保险的问题,现在数据牢牢掌握在社保系统里,如果还是以社保系统为主,有限的放开给商业保险公司,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这可比现在许多保险公司自己搞联盟链有效的多。

最后说货币的问题,如果有央行出面,既能解决了强制支付力的问题,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防伪验算的程度降低成本,那应用前景可就广多了。(不过是不是还有必要用区块链技术那就另说了)

总之,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距离颠覆金融也好,改变世界也好,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投资的时候,我建议还是关注关注模式这些更基础、更决定性的东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