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在這場酒席之前,他做了這些準備工作

杯酒釋兵權的真相

根據司馬光的《涑水記聞》,這個家喻戶曉、眾人皆知的故事,它是這樣演繹的:話說有一天(據說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趙匡胤召集大將們喝酒。喝到高興時,趙匡胤突然說道:“別看我現在這麼高興,實際上我天天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

一聽這話,這些大將們就很奇怪,他們問道:“陛下富有四海,何出 此言?”

趙匡胤回答道:“當初你們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我身上,讓我當了皇帝, 你們好做開國元勳。萬一有朝一日,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了,也逼著你們當皇上,你們怎麼辦呢?”

真是一語中的: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大將們一聽這話,立刻嚇得全體跪倒,皇上這不挑明瞭對自己不放心嗎? 於是,他們集體玩兒命磕頭道:“那您說咋辦?”

趙匡胤說道:“乾脆這樣吧,咱們打仗不就是為了享福嗎?你們現在回家,你要房子我給你房子,你要地我給你地,你要錢我給你錢。你再多娶幾個小妾,晚上活動充實點兒。咱們君臣之間再結成兒女親家,我的公主嫁給你兒子, 我的兒子娶你閨女,這樣一來的話,君臣結成秦晉之好,互不猜疑,你們看 行嗎?”

這有什麼不行的?這幫大將回家後,第二天就紛紛上辭職信了:“我崴腳了,骨折了,不能再騎馬了。”“我感冒了,不能再上班了。”沒過幾天,這些大臣們都知趣地回家了。

最後,趙匡胤很是高興,他和平地解決了問題,順利地收回了權力,君臣之間還相安無事,也留下了這段千古美談的歷史——杯酒釋兵權。

然而,這麼一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故事,如果我跟您說,就是一個後人杜撰的傳說,它甚至跟“喝酒、趙匡胤”一點兒關係都沒有,您會相信嗎?

事實正是如此。

不要以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在這場酒席之前,他做了這些準備工作


作為宋朝初年政治、軍事上的一件大事——杯酒釋兵權,幾乎所有的文獻、史書都會重複地講述這件事情,彷彿這就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懷疑這件事情,並質疑此事的真偽了。

因為,這個原因非常簡單,現在所有“杯酒釋兵權”故事的來源,都是宋人的筆記,而非官方的權威文獻。

要知道,如果“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真的發生過,那這絕對是趙匡胤的一項偉大的壯舉,理應被永載史冊,大書特書才是。然而,不管是當時的官方文獻《國史》《實錄》,還是元朝人編寫的前朝《太祖實錄》《三朝國史》《宋史•太祖本紀》等,都對此無隻言片語。

對於宋初而言,如此重要的一件軍國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上惜墨如金,甚至一字不提,這豈不是咄咄怪事?還是說,這裡面另有隱情,或者是壓根兒就沒有發生過!

而記錄了這件事情的各種民間文獻,則將此事人為渲染、大書特書,最後將此事演繹成為一個“聲情並茂”的電影!

這個“杯酒釋兵權”電影的原型,最早見於丁謂的《丁晉公談錄》。

這個丁謂可是一個猛人。此人不僅是宋真宗的宰相,而且還坑死了一代名臣寇準。

當然了,後來的事實證明,丁謂坑死了寇準,可謂損人不利己,他未來的下場,比寇準要慘烈得多。

雖然在中國的歷史上,丁謂最終上了《佞臣傳》。但是,丁謂畢竟是一朝宰相,他不僅有自己獨特的發言權,更是那段歷史的見證人。

那麼,這位丁謂同志,他到底見證了什麼呢?

在這本《丁晉公談錄》中,丁謂記錄了這麼一件事情:

有一天,趙普急匆匆地告訴趙匡胤:“不要再讓石守信、王審琦掌握皇家禁軍了!”

一聽這話,趙匡胤當時就蒙了,說這哥兒倆是我義社十兄弟呀,他們難道要造反嗎?

趙普繼續說道:“這兩個人不會造反,但是他們管不住自己的下屬,臣擔心他們手下要造反的話,他們也就身不由己了。”

聽完這番解釋後,趙匡胤哈哈大笑地說道:“宰相多慮了,區區下屬,這兩個人還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如此器重他們,他們怎能有負於我?”

趙匡胤話音未落,但見趙普冷冷地回答道:“陛下不知周世宗嗎?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嗎?周世宗也器重自己的手下呢,結果怎麼樣的呢?”

一聽這話,趙匡胤渾身冷汗直流。這個周世宗的手下,你我心知肚明,何必再言。於是,趙匡胤立刻聽從了趙普的建議,收回了這二人的兵權,並把他們轟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職了。

綜上所述,《丁晉公談錄》裡記載的這個故事,雖然有收繳兵權在裡面, 但是這裡面沒有“杯酒”,也沒有“釋兵權”, 更沒有趙匡胤什麼事,這完全是趙普一個人自導自演的結果。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和“杯酒釋兵權”八竿子打不著的故事,是如何與這個經典故事扯上關係的呢?

幾十年後,宋真宗趙恆駕崩西去,趙禎登基稱帝,史稱宋仁宗。

仁宗一朝時,當時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筆記的時候,就把這段故事寫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筆錄》。為了增加這個故事的閱讀性,王曾將它重新書寫了一遍。

於是,這個故事就變成了這樣:

太祖趙匡胤登基稱帝好幾年後,宰相趙普多次進言,說石守信、王審琦這倆人位高權重,還掌握著皇家禁軍,這樣早晚得出事,還請皇帝把他們調到別處,防患於未然。

剛開始的時候,對於趙普的這個建議,趙匡胤只是微微一笑,他完全信任這兩位好兄弟。可是,架不住長時間地被灌輸著三人成虎,任誰也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推翻自己的初衷了。

於是,在這種背景下,趙匡胤找來了石守信、王審琦一起吃飯,並在這個酒席宴上,趙匡胤說出了自己的苦衷:

“我和各位,那都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因此我絕對沒有懷疑過你們。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文臣們天天在我耳邊嗡嗡叫,說得我頭都大了,我也保護不了你們了。這麼著吧,你們不如選一個風水寶地,去地方當一個土霸王。當地的賦稅收入,足以讓你們榮華富貴一生了。這樣頤養天年,豈不快哉?

“除此之外,我再跟諸位聯姻,我收你們的兒子為姑爺,收你們的女兒為兒媳,讓諸位當國丈。這樣咱們結秦晉之好,以示君臣無猜,你們看怎麼樣?”

這還有什麼可說的!對於石守信、王審琦而言,他們也早就過夠這種日子了。所謂樹大招風,這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被人吊起來當靶子打,自己再皮糙肉厚,也有抵擋不住的時候。如今,自己不僅啥事沒有,還能徹底地功成身退,對於這樣的好事,他們還能提什麼反對意見!

於是,石守信、王審琦馬上第一時間磕頭謝恩,且唯恐皇帝說話變卦,立刻交出了兵權,定下了兒女婚姻的時間,就這樣去地方上享福去了。

至此,“杯酒釋兵權”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此敲定。

後來,等歷史的車輪轉到宋真宗時期,當時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在自己的《涑水記聞》中,又對這件事情進行了重新的演繹,把它最終演變成為咱們現在眾人皆知的“杯酒釋兵權”了。

綜上所述,在這三位作者的不斷演繹、不斷加工下,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所謂的“杯酒釋兵權”,根本就是一個後人杜撰的傳說。

然而,這麼一個永載史冊的故事,雖然是宋代文人演繹的結果,但是在那段真實的歷史中,它確實存在過,並且真的與“杯酒”有關係。

這段歷史,也許才是“杯酒釋兵權”的真正前身。

不要以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在這場酒席之前,他做了這些準備工作


 統統交權

話說開寶二年(969年)十月,趙匡胤在自己的御花園內做東,他邀請了十二位節度使們吃飯。

被邀請的這十二位節度使,他們都是威風凜凜、馳騁一時的天下名將。其中就包括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天平軍節度使石守信、歸德軍節度使高懷德、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等等。

然而,在這十二位封疆大吏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興高采烈,對皇家宴會憧憬不已。在這些人中,有一個人就非常忐忑,因為他心中有鬼;還有一個人就非常難受,因為他心中實在是不忿!

這個心中有鬼的人,他叫作王彥超;而那個心中不忿的人,他叫作郭從義。

先說這個心中有鬼的人,大家還記得,這個為人非常“痛快”的王彥超吧。

遙想當年,趙匡胤剛剛浪跡天涯的時候,就曾經投奔過他,結果這個王彥超那叫一個“痛快”,他只用了區區十貫錢,就把這位真龍天子轟出了家門。

可見,你要是王彥超,當年幹過這樣的“壯舉”,你的心中也得有鬼。

好在趙匡胤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人家根本就沒有記仇。而在王彥超誠惶誠恐地說完 “淺水豈能藏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於小郡,實乃天意也”後, 趙匡胤哈哈一樂,這一頁就算過去了。

殊不知,王彥超這一頁好翻;而郭從義的這一頁,卻翻得異常艱難了。

為什麼?因為這位仁兄是一個實在人,肚子裡沒啥花花腸子。結果在這眾目睽睽之下,郭從義被趙匡胤狠狠地羞辱了一番,這讓他情何以堪?

原來,就在這個酒宴前,趙匡胤親自接待了郭從義,並微笑著對他說道: “郭愛卿呀,聽說你馬球打得不錯,可否給朕表演一番?”

這有什麼不行的!郭從義二話不說,立刻換了一身衣服,然後縱馬馳騁, 就在這裡表演了起來。後來,由於“周旋擊拂、曲盡其妙”,大家都為其鼓掌喝彩。郭從義也得意揚揚地跳下馬,跑到趙匡胤面前請賞謝恩。結果呢,趙匡胤只是似笑非笑、陽奉陰違地說了一句:“愛卿的球技,真是精湛呀!然而, 這是一個將軍該乾的事情嗎?”

……你確定不是在玩我嗎?

還沒有吃飯,就引出這麼多的事情來,這頓飯的過程,也就可想而知了。

果不其然,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趙匡胤不慌不忙地端起酒杯感慨地說道:

“你們都是國家的功臣宿將,這麼多年過去了,一直在第一線為國家服務。個個事務繁忙,這讓朕的心裡怎麼過意得去呢?”

俗話說“聽鑼聽聲、聽話聽音”,趙匡胤話音未落,心中有鬼的王彥超就聽明白了,他立刻隨聲附和道:“陛下所言極是,卑臣年齡大了,現在不適合幹節度使了。還請陛下容臣告老還鄉,把這把老骨頭埋在故里,實現卑臣這最後一個心願吧!”

看來,這是一個聰明人!當然了,這也是唯一的一個聰明人。

雖然在趙匡胤的眼中,這個王彥超做了一個很好的表率,下面的事情就該好辦了,然而,不知道其他的節度使們是真傻,還是大家在“揣著明白裝糊塗”, 大家隻字不提告老還鄉的事情,他們只是發表了一下自己的感言,回顧了當年攻城略地的辛苦以及遭受的艱辛等等,好讓趙匡胤繼續補償自己。

眼看雙方的分歧越來越大,趙匡胤出離憤怒了,但見他一句話打斷道:“這些都是前朝的事情了,還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這一下子,這些人全都頓悟了,他們也終於明白了皇帝請客吃飯的真正含義了。

感情這頓飯,就是一頓散夥宴呀!

第二天,趙匡胤頒佈聖旨,免去了這些人節度使的官職,取而代之的是“太子太傅、上將軍”之類的官職。

雖然這些官職的名字大得嚇人,品級也高得可以,全都是從一品、從二品的高官,但是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個典型的明升暗降,自己被解除了兵權,轟到敬老院去養老了。

至此,從唐朝中期開始的藩鎮之禍,就在這場“杯酒釋兵權”的酒宴中,徹底地灰飛煙滅了。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多少個皇帝沒有解決的藩鎮之禍,為什麼趙匡胤僅僅憑藉一杯酒,就能讓這些驕橫不法的藩鎮們乖乖聽話,全都主動地繳槍投降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因為不管是《宋史紀事本末》,還是《續資治通鑑》,他們都加了這麼一句話:其實兵權不在也。

也就是說,此時此刻的這些節度使門,他們早就變成了無牙的老虎,褪了毛的鳳凰,早就沒有反對中央的實力了。除了主動申請回家養老外,這些節度使們已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

因為趙匡胤早在此前,就已經做足各項“工作”了。

不要以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在這場酒席之前,他做了這些準備工作


 集權集權

為了收回各種權力,重塑中央集權制,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之前,就已經做足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了,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也。

第一個方面:細分職業,四十八人掌管兵權。

要知道,自從“黃袍加身”後,為了杜絕類似的事件再發生,趙匡胤下令,原來的“兩司”變成“三衙”,即未來的宋軍“三帥”——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兵都指揮使。

南北朝變成三國鼎立了,看你們怎麼聯合起來造反。

當然了,對於趙匡胤而言,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把“兩司”變成“三帥”後,趙匡胤還是不放心,他又在“三帥”下面設立“四衛”,又在“四衛”下面設立“四廂都指揮使”,再進一步剝奪兵權。

這一下,原來由2×5 管理的兵權,現在變成3×4×4 了,我看你們還怎麼興風作浪。

第二個方面,以文制武,不許武將調動部隊。

把自己的禁軍一分為三後,雖然這“三帥”都是皇帝的將領,全都聽從皇帝的指揮,可以統率部隊,但是這哥兒仨根本沒兵。如果想要用兵,可以,去找樞密院。

宋朝的樞密院,有點兒像今天的總參謀部,它負責調動所有的部隊,但是卻沒有統率權。那麼,誰統率這些士兵呢?還得找將軍。但是將軍只有統率權, 卻沒有使用權。

簡單來說吧,宋朝的軍隊就是一輛汽車,將軍就是皇帝僱傭的司機,樞密院就是那個派車的公司。雖然這些車歸樞密院管,但是它不能開;將軍能開車, 但是車不是你的。你只能開,用完了,必須第一時間還。

可見,這種二權分割管理制度,能最大地限制這輛汽車的使用權和管理權, 並能最大地保證這輛汽車只有一個主人,即皇帝。

那麼,您說了,這樣使用太費勁了,我自己花錢造一輛汽車,這行不行呢?

不好意思,趙匡胤明確下令:不論什麼級別,不論什麼高官,也不管對帝國的忠心程度,只要敢私自招兵,培養自己的私人武裝,就一個字——殺;補充一個詞——無赦!

可見,不要再為岳飛鳴冤叫屈了,這小子要是生活在趙匡胤時代,光憑那個“岳家軍”的招牌,這哥們兒就死定了,估計早被砍十多次了。

對了,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樞密院的長官一定是文官,為的就是“以文制武”,玩兒命降低武將的身份,免得他們靠干預政治恃才自傲,最後爆發出造反的野心。

第三個方面,強幹弱枝,調地方精壯部隊入京。

宋朝的部隊,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禁軍、廂兵、鄉兵、藩兵。

其中,禁軍是皇帝的私人武裝,相當於宋朝的正規軍;廂兵是地方上的士兵,相當於各地的武警部隊;鄉兵就是最下面的士兵,相當於各地的民兵預備役。藩兵就不解釋了,一般都是少數民族可以僱傭的士兵,想用可以,拿錢來。

以前,這四支部隊相安無事,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大家都各自花錢,去培養自己的勢力。然而,這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卻被趙匡胤一道聖旨打破了。

趙匡胤下令:無論廂兵還是鄉兵,凡身強力壯、武藝高強者,全部都要編入禁軍。

聽到這一聖旨,地方諸侯們徹底傻了眼,自己的精銳部隊,就這樣被趙匡胤一鍋端了,留下的都是一群老弱病殘,連抓個小偷、打個土匪都費勁,這可咋整呢?

至此,按照《涑水見聞》記載:鎮之廂兵,皆老幼病殘,皆非京城精銳禁軍之敵,莫敢有異心者。

從唐朝開始的藩鎮之禍,仗的就是自己強大的地方武裝。而趙匡胤的這道聖旨,直接來了一個釜底抽薪,大小連鍋端了,看你們誰還敢造反。

當然了,即使把地方折騰成這樣了,趙匡胤還是意猶未盡,他繼續頒佈了一道聖旨,又在這些地方將領們的傷口處,狠狠地撒了一把鹽。

第四個方面,實行更戍法。

所謂更戍法,就是每隔一段時間,當地的守軍要更換駐地,但是駐守的將軍不用調動。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現在有三支部隊,A駐軍北京,B駐軍開封,C駐軍濟南,等過了一段時間後,A移師開封,B移師濟南,C移師北京。三個地方的將領不變,軍隊卻換了一茬。

那麼,這樣的換防,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咱們現在看古裝連續劇,大家來自五湖四海,說著各種不同的方言,扮演指揮官的主要演員大吼一聲:“兄弟們,敵人就在眼前,為了大王,大家衝啊!”

隨後,伴隨著這聲怒吼,大家一擁而上,打敗了敵人,在一片激情的背景音樂中,最終獲得了勝利。

如果這是連續劇,拍得還不錯,但如果這是真正的戰爭,那就算瞎了!

要知道,平時誰也不認識誰,沒有一起喝過酒,沒有一起吃過肉,啥感情都沒有,你讓我衝,我就衝?憑啥?!給個理由先。

總之,賣命是可以的,衝鋒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須給個理由。

如今,這個理由怎麼給?部隊三天兩頭地換防,剛給幾個雞腿,士兵就全都換走了,這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嗎?

你讓我們怎麼給?

就這樣,在這種“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作用下,宋朝廂兵和鄉兵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最後終於變成了零。

至此,從唐朝安史之亂(755 年)時期起,困擾了中國近兩百年的藩鎮之禍, 終於落下了帷幕。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趙匡胤把地方軍權壓得太死了,雖然不會再發生節度使造反的事情了,但是也產生了一種“矯枉過正”的惡劣影響。

未來,攻擊中原的那些少數民族們,不管是遼還是金,或是那個天下無敵的元,他們一旦突破或者是繞過了宋朝的邊境線,就能第一時間攻到宋朝的都城。所到州縣毫無抵抗能力,全都望風而逃。

這是為什麼?因為中間的州縣兵不識將、將不知兵,根本無法擰成一股繩, 且都是老幼病殘的士兵,根本沒有力量反抗。

因此,不管是趙匡胤無心也好、有意也罷,從這以後,宋朝就留下了一個“積貧積弱”的弊病。

也許,這些都是趙匡胤的錯,但是,如果咱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當你面對一個已經持續了兩個世紀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你的耳邊天天充斥著“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如果您是趙匡胤,您能想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不管怎樣,在這一系列中央集權政策後,趙匡胤終於撥亂反正,定王業於一身,徹底消除了藩鎮之禍。他終於得償所願了!

然而,雖然歷史把這些功勞記載了趙匡胤的頭上,但是我們要清楚地知道, 在創建宋朝這座摩天大樓的時候,除了要記住投資商跟奠基人以外,我們還要記住這座大樓的設計者。

誰,才是這座大廈真正的設計人?

這個人,他就是趙普。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宋朝果然很有料(上部·北宋套裝共7卷),噹噹、京東滿100減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