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壞孩子,只是你們不懂我”家長必讀心理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之外,同樣也意識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要從小抓起,在幼兒出生後4—6年,是形成健康的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因此,早期的心理教育對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的。

兒童心理教育是兒童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為了使兒童懂得保護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糾正其不良情緒和態度,形成有利於心理健康的行為習慣,預防和調理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從而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提升其幸福感。

“我不是壞孩子,只是你們不懂我”家長必讀心理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對於家長來說,父母學習一些兒童教育心理學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有哪些心理學知識是家長必讀的呢?下面,恩諾教育給大家一起來說說吧。

(一)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連叫了幾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常有發生。此時的情景是孩子的做法不對,老人採用這種方式來阻止孩子的行為,那麼就是一種明智之舉。但是,這種方法用到教育的孩子學習上,就極為不妥了。因為有了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會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掉了。

“我不是壞孩子,只是你們不懂我”家長必讀心理

(二)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不是壞孩子,只是你們不懂我”家長必讀心理

(三)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桶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木板。

多花點時間,讓孩子“取長補短”。一個孩子綜合素質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素質的穩定形成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地方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做到“取長補短”。

“我不是壞孩子,只是你們不懂我”家長必讀心理

(四)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我不是壞孩子,只是你們不懂我”家長必讀心理

恩諾教育指出: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因為兒童的發展是受客觀現實的影響的,如果一開始家長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那麼你就可以輕鬆地應對孩子帶來的挑戰和難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