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坏孩子,只是你们不懂我”家长必读心理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之外,同样也意识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要从小抓起,在幼儿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期的心理教育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的。

儿童心理教育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使儿童懂得保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调理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我不是坏孩子,只是你们不懂我”家长必读心理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对于家长来说,父母学习一些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有哪些心理学知识是家长必读的呢?下面,恩诺教育给大家一起来说说吧。

(一)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连叫了几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常有发生。此时的情景是孩子的做法不对,老人采用这种方式来阻止孩子的行为,那么就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是,这种方法用到教育的孩子学习上,就极为不妥了。因为有了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掉了。

“我不是坏孩子,只是你们不懂我”家长必读心理

(二)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不是坏孩子,只是你们不懂我”家长必读心理

(三)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桶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木板。

多花点时间,让孩子“取长补短”。一个孩子综合素质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素质的稳定形成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地方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做到“取长补短”。

“我不是坏孩子,只是你们不懂我”家长必读心理

(四)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我不是坏孩子,只是你们不懂我”家长必读心理

恩诺教育指出: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因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客观现实的影响的,如果一开始家长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那么你就可以轻松地应对孩子带来的挑战和难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