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地产,一定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想要做好地产,一定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在跌宕起伏的市场,许多聪明大脑反思和探索,业界越来越多的人士,终于对产品经理的行业价值,开始重视。产品经理,并不是贵司产品部的经理,昨天你才让猎头挖了一个,据说还有5个候选人。

他是相对于交易物的“货品”、“商品”属性,专门负责将货品进行产品化改造的重要岗位,是房地产生产的战略性人才。

即便在人才济济的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都是稀有物种。得到全业认同的产品经理并不多,比如乔布斯、马化腾、张小龙等,其它的,都属于技术人。

想要做好地产,一定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专门研究人性的,才是产品经理。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几个月内,各位老板就知道了,原来你的楼盘,不是卖给大势和涨幅的,而是卖给人的。

许多人对成为产品经理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这篇文章就来谈谈,成为一个房地产业“产品经理”所需具备的知识体系。

文章很长,内容很硬,知识点太多,建议打印下来阅读。

1 产品经理的知识广度

房地产第一门要掌握的,应该叫“空间学”。

这门学科基础且重要,因为房子本身就是空间,我没有用“建筑学”、“规划学”、“环境艺术”、“室内设计”等学科来命名这一科目。

想要做好地产,一定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因为空间,是这一切学科的总和。购房人对空间的需求,即包含了城市空间,这是城市规划学研究的内容;也包含了建筑空间,买房就是要生活空间,这是建筑、绿化和室内学科的总和;其实还包括了文化空间,嗯,城市商业文化服务,这个空间的内容,取决于城市里的经营者;最后是群体空间,每个群体都有可以做不可以做事情的规则,这是群体成员的生存空间。

从空间角度来说,任何空间,都是独立存在的,不论是城市,还是街道,或者社区,以及单套房子,都有边界。

但房子是很独特的商品,它不能独立存在。而我们接触的许多商品,比如口红、汽车、包,都能独立存在,比如你拎着包走到任何角落,并不影响这个包的价值。

但是房子不行,不论你设计得有多好,用什么样的内外装修材料,当把它建在不同的城市,价值是不一样的。价值因地方不同,所以房子是不独立存在的。

如果要探究房子的价值,那么就要学习第二门学科,叫“社会学”。

社会学分类很多很广,比如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有人把德国人发现的“经济地理学”,也划到社会学范畴,虽然它的发现者最开始是德国一个地理学博士,发现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经济。

很复杂,比空间学还复杂。但也可以很简单。因为顾客(消费者)在购房时所使用的社会学内容,仅仅是社会关系和生态。

大家买房时,所使用的都是社会身份,比如婚房的购房身份,是小家庭的家长,买学区房的购房身份,是父亲这个角色——有孩子的男人才兼容父亲,没有孩子仅叫丈夫;买写字楼的购房者身份,是公司董事长;买商铺的身份,是投资人,所有投资人的角色定义几乎一致,通过投资别人的经验行为获利;买豪宅的身份,是成功人士,是对自己优秀的奖赏。

空间的价值并不会独立存在,因为其受使用者角色身份限制。所以产品经理,必须懂角色,使用者的角色,决定空间价值。

单从空间价值来说,别墅高过公寓,但从使用者的价值重新定义来看,富豪的公寓要比中产的别墅贵。这样的案例,全球比比皆是。

第三门,城市学

能理解空间,又能理解社会角色,那么开干产品吧。依然不行。

想一想,空间有独立的价值体系,而角色也有价值体系,不能直接焊接在一起。别说做产品了,踩盘时,要把产品看懂看透,你要能理解清楚空间和角色的相互关系,必须先理解这个城市。

城市是空间和角色的母体,每个城市的空间估值逻辑和角色类别都有差异,所以我说万能产品行不通。为什么呢?因为城市的母体不一样。

城市学又是一门让人昏厥的学问,规划、产业、经济地理、历史、文化,任何一项都能单列成独立学科。

做房地产的产品经理,主要学习城市的社会分工:

任何城市的经济动能、地盘和人群,都是不一样的,要将自己有限的优势,分到各个群体上,让大家都有事情做,这就是城市分工。要比几个儿女的家庭分家难多了,几乎每个城市的分工都不一样。

城市学很重要,因为城市社会分工,决定两大要点:

土地价值,土地价值不受环线、方位的控制,而是城市分工之后的产物。

顾客角色,每个城市的购房人角色都有差异,谁能买房,谁不能,也是这个城市分工决定的。

那么,你还决定做房地产产品经理么?它真的很好玩很有趣哦。

2 可以做得很浅

我想,很多房地产从事拿地和产品规划的同学,对上面的“城市学”、“社会学”、“空间学”并不陌生,因为过去的楼盘定位,知识面就是这么宽。

只是稍微做了一下技术处理,将其简单化了:

城市学:

在过往的拿地和产品报告中,对地块所在城市的基本情况,都有涉猎,比如人口、GDP、产业,以及城市框架格局、土地版图。

也算是研究了城市,尽管没触及到该城市的社会分工。

社会学

过往还是会做客户研究,比如年龄、购房动机、购房预算,配置和配套要求。不同总价和单价房子的供应和销售量。

以刚需、改善、学区、地铁房、豪宅、度假别墅,基本能判断它所瞄准的社会角色。

空间学:

这当然是房企目前最擅长的啦,从高低配、南北向、景观轴、交通线;到小叠拼、大洋房、四面宽、五收纳,到偷面积、送飘窗、赠门厅、得房率,从新古典到新亚洲,再到新中式,已经玩得滚瓜烂熟了。

明明城市、地块、容积率、价格都完全不一样,但是开发商总能将空间做得一模一样。这真有本事。

这样的产品,我们的团队,3天能做1个,但是被禁止,谁这么做谁辞职。

所有的方案,都是浅出,但是简约不等于简单。简单的方案和复杂的方案,说的绝对不是一件事情,深入者浅出是大道,但首先得深入下去。

3 关于城市学的厚度

从GDP和人口产业去看待城市,就如以身高长相和学历,去判断人才一样。他好他差,又怎么样呢?重要的是你怎么将其用出价值。

我实在不明白许多开发商,为什么要将GDP\\人口\\产业放到第一页去判断城市,当然能比较出城市优劣,但你又不是总理,难道要给市长发红花?作为开发商,没有这个资格和权力,只能记住,指标差的城市,有卖得好的楼盘,指标好的区域,也有卖得差的楼盘。

只从开发商将城市分为1/2/3/4/5线之后,整个集团都不好了,在你重军布局1/2线时,碧桂园在3/4线当王;当你杀进3/4线城市后,1/2线城市表现出生命力。所以,基于人口/GDP和产业的划分标准,实在没意思,让你丧失战略定力。

城市性格,来自于社会分工,它拥有的资源,和它需要分配的对象,以及分配的规则,决定了城市的属性,对于开发商的价值在于,你至少可以根据城市分工,找到买房人。

我们根据城市资源和分工特性,将城市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枯竭型城市。

所谓枯竭,指的是人和财皆外流,城市失去了区域竞争力,可以分配的资源和可分配的对象都在减少,内核日渐枯竭。鹤岗被大家热传,是因为枯竭到一定度了。

随着高铁战略和高速成网,还会有许多枯竭型城市诞生。是不是应该抛弃呢,非也?烂船都有三千钉,枯竭城市只是外流,内核在变小,但并非消失,枯竭,仅仅是内生资源,承载不了更多的人和钱。但依然有利益既得者,依然有购房需求。

但并不是刚需,至少你大开发商的万能产品复制战略,不适合这里。

第二类:救援型城市。

救援型城市的基底和枯竭型一样,也是内核资源不足以承载更多的人和物。所不同的是,城市得到了某方面外立的“救援”,有大的血液往里面流动,如国家战略城市、旅游城市、强基建城市,乃至某个县忽然得到了产业转移。

所以,救援型城市必然有一帮人,某个产业、某个领域,成为城市的油水部门,并且业会诞生一个利益既得圈层。

需求显得更旺盛,有一定的生机,野心勃勃的人和迷茫的人,同时在城市的酒馆擦肩而过。

第三类:封闭型城市

相对于前两种城市,封闭城市的体量更大,有足够多的资源和人口基数,能形成自生闭环。表现特征是,虽然很难吸纳外地的人财物,但外地也很难吸纳走他的人财物。是城市化流动中光芒比较稳定的恒星。

大多数二线城市都有封闭城市的特点,同时也有独特的封闭城市气质,那就是“地头蛇”现象突出,凡稳定的社会结构,必然是资源山头争夺完成,自我保护能力强,强龙也未必能撕开当地的网络,夺取山头。

因为体量足够大,能形成稳定的山头,消化和盘整不断出现的机会和资源,所以封闭城市的利益既得者数量多,种类广,产品品类可以比较丰富。

第四类:吸纳型城市

顾名思义,吸纳城市,是有足够的动能,吸纳外地、外省的人和财等资源,源源不断的为其供给能量。比如,你们常谈的北上广深,以及伦敦、纽约等国际都会,都是一城成,百城枯的吸纳型城市。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举全国之力承托一个城市,不但是发达国家的特点,也是非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方式,据10年前的一份统计,不发达国家的首位度城市,资源占比达60%以上。

GDP高,人口基数大的,都是吸纳型城市。但反之未必,很多小城市,他未必要外地的人,但也能赚外地的钱,同样也是吸纳型城市,诸如长广三角的县城,哪怕是乡镇皆然。德国汉堡、斯图加特等,人口百万左右,但同样是吸纳城市。

吸纳城市里面有豪宅,也有本地人居所,如果吸纳人口,同样也有外地人居所,房地产产品品类丰富。

这是我们对城市的分类方法,行之非常有效。

因为城市本身来自于社会分工,任何城市的兴起和衰落,都是时代分工的结果:纽约的崛起是登陆人来自伦敦,底特律汽车业的发达,本身是因为造船,造船业的基础,是内陆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很低,并且又有河道将船开出来;所以城市内部,也必然是分工的结果,从分工模式归类城市属性,有利于找到机会。

4 关于社会学的厚度

社科院每年都要发布蓝皮书,我买了几年,发现没啥用途。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社会学研究成果,都是对现象的统计,尽管我喜欢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研究方式: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多做样本调查少做数学公式。

但人类社会本身是按照什么规律形成的,人类有那么多角色,每个角色定义为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各种社会现状,鲜有社会学领域的知识架构来说明。直到看到郑也夫教授对社会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比较有意思。

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只有几百年历史,且影响社会学形成框架的,是生物学。

以下是社会学的框架演进原理:

1.林奈,生态链。

林奈是瑞典博物学家,在《自然的经济体系》中,发表了最早的生态链观点,认为上帝给每个动物,都分配了一个世界。大家彼此共生。

他的观点对社会学的启发在于,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天生的位置,并且组成社会生态。不仅如此,林奈的观念对经济学影响很大,他有个学生叫亚当斯密,做为著名的古典自由经济学家,所谓的自由经济,也脱胎于市场对资源的主动配置。

2.洪堡,等温线的发现者。

洪堡兄弟是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创建者,该校出过29名诺奖获得者,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都在这里任教,洪堡是地理学家,发现了等温线。在不同温区里的物种,既有非常大的相似性。

这个观点对社会学的启发是,只有社会属性相同,那么不同地区的社会物种是近似的,比如,所有枯萎型城市的客群是类似的。

3.马尔萨斯,物种的竞争关系。

马尔萨斯是人口学家,对今天的世界影响深远,比如计划生育政策,他对自然物种的研究结论是,生存是同类的搏杀。

人口学本身也属于社会学,这个直接对应社会学,和我们看到的阶层地盘关系一模一样。比如,封闭城市都有排外性,主要排的是外来的同类;而吸纳型城市并不排外,不是因为没有山头,而是山头占有者将脏活累活给外来者干,两者的社会分工不同,变成不同物种了。

4.达尔文,适者生存。

很有名的英国生物学家,集合了之前研究者的大成。他的强者生存,物竞天择理念,也指的同类竞争关系。

同样也直接对应社会现象,比如开发商产品做不过你,但可以提高地价让做产品的没地;也可以加快先进流速,提高行业集中度。绞杀同类开发商的生存空间。

5.沃明,群落和共栖。

丹麦的植物学家,我们小学课本上学到的池塘群落,就是源自他的发现。对自然界和经济界有强烈启发。

这个对社会学的直接对应,就是组织分工,产业链。比如房地产产业里包含近百个行业,大家共同组成房地产群落,有共同的枯萎关系。而人类社会的山头主义,就是群落。

6.埃尔顿,小生境

是著名的动物生态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包含“食物链”、“组织规模”、“小生态环境“等。

这个可以直接对应到城市社会,城市的若干区域,就是小的生态环境,里面各种组织的分工关系,上下游就是食物链

,最有趣的发现,是任何食物链的规模都不会大,以2-3种为食。

对应到组织管理上,就是管理的扁平化,一旦食物链太长,必然效率低下。

7、怀海特,大自然没有个人主义。

哲学家也来搅和了,没错,通过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发现任何一个自然界的个体,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不能单纯的看一只鸭子,鸭子的意义是都存在于池塘群落,以鱼草为食,同时也是其天敌的食物,构成了生态。

这个观念对做产品的启发很大,比如研究客户需求的时候,以具体客户的观念是没有意义的,你必须研究他的角色,比如是丈夫还是父亲,是高管还是从业者。我们做写字楼的失败,就是只研究投资者或者老板,而不研究当地的公司。底商的失败,是只研究投资者的支付门槛,而不研究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创建的区域消费文化。

没有个人主义,任何个体的行为,都是他所在的组织分工角色决定的。

8、帕克-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创建者

我个人是很认同芝加哥学派的观念和方法,帕克原是富商的儿子,但是大学毕业当了10年记者,战前到德国学习社会学后,在芝加哥创建了社会学派。他们创造了城市生态学。

我很喜欢看芝加哥学派的书和成果,他们擅长于从社会现象里,把城市社会生态的根根底底挖出来,比如通过“柳条公园”,看城市产业和人群的迭代,甚至有个社会学博士的论文,是亲自去街头黑帮中生存之后完成的,这本书叫《城中城》。

这也是我们城市穿透性研究方法的模板。

房地产产品经理的知识宽度,需要跨越“城市学‘、’社会学”、“空间学”,因为房子的价值属性很特殊,空间价值并不独立存在。这种行业魅力,让我迷恋。

同时,他也需要每门学科的厚度,比如不能单纯从GDP/人口数和产业去判断城市,而应该从城市资源和分配机制上,去了解城市属性,然后才能判断城市哪些行业诞生买房人。也不能直接从年龄、收入、学历、家庭结构去判断买房人要什么,每个城市的分工属性不一样,产生的小生态环节和生态链也完全不同,所以同一角色的需求迥异。

比如全世界的孩子爹都叫“爸爸”,但是因为生态关系,每个城市的爸爸,定义都不一样。那么,他们需要的房子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眼中的孩子,以及孩子眼中的他们,有很明显差异。

而从深入剖析城市,到解剖式的客户研究,再到创造他们的空间。同城不同区域都不一样,而行业给你完成空间设计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

欢迎你进入产品经理的世界。责任感、聪明和勤奋,能微观,也有大局。要有40岁的阅历,30岁的野心,和20岁的激情,这样一直干到60岁。

文章来源:观念研究院(ID:cdqnwh),本文已获得授权,并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同时,作者最近也即将举办一场线下大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zhuirzhuir(祝小姐)了解详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