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10月,赶在研究生考试报名的尾巴和血雨腥风的秋招季,#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被顶上了微博热搜。

短时间内,#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 这个话题阅读量近4亿,约28万人参与讨论。随后,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央广网等接连转载发声,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还是在职,傻傻分不清楚?

2016年九月,教育部下发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政策,统一划线,取消每年一月和十月联考,并入每年十二月的研究生统招统考。

这两个定义似乎挺容易混淆,笔者是简单地用过去式和进行式来理解的,即以2016年为界来区分在职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2016年以前,“非全”招录的主要分同等学力与在职人员两种群体,所以我们习惯上都称为“在职研究生”。其创设初衷是为了满足社会在职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需求,在职人员便成为生源主体。2016年之后,在职研究生成为历史,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

起于“在职”,却不同于“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不俗的定位。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发布,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招考统一试卷及录取标准,实行并轨发展;同全日制一样,进行学历学位双证管理(以往的在职研究生是单证),具备同等法律效力;毕业标准和全日制一致,保证同等质量。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2017年“非全”首次报名,新政策激发了无数考生报考的热情。

这一年,全国各省或直辖市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在研究生报考总人数的占比较多。

北京市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高达 37949 人,占比13.1%;江西省报名5550 人,占比10.65%;黑龙江省报名 6289 人,占比9.4%。

不仅考生“热情”,国家也对“非全”寄予“厚望”。

2017年,教育部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共下达了约136360个招生计划,占到硕士研究生总体计划数的22.17%。

这一年,不少媒体都这样形容“非全”的诞生:“在职研究生”的春天来了!尽管将“在职”约等于“非全”的定义并不准确,但对“非全”的赞誉之意却非常明显。

然而,事实证明,“非全”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2017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轨的第一年,非全“试水”就遇冷。

首先是高校面临的招生压力。面对教育部的136360个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数,“完不成”招生计划成为各高校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工作中的普遍现象。

山东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1640人,实际录取997人,未完成的非全日制招生计划约占总计划数的40%;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未完成计划各占约39%、25%。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具体到部分高校的一些专业,甚至面临着无人过线的尴尬局面。

《通知》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在考试内容和录取分数上要标准统一,统考试卷对于初次试水的在职考生难度不小,这几乎直接导致了非全日制考生群体的上线率滑坡,从而使各高校在“非全”录取上普遍面临生源压力。

实际上,多数应届生并不愿意报考“非全”。一份调查显示,对于“非全”纳入统考,统一标准的政策,近半数考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不考虑非全日制,还有近四分之一的考生不清楚该政策。

不得不承认,就读非全最大的顾虑就是读完出来学历不受肯定,遭遇社会各界冷眼,使得学历和工作经验两头落空。

据中国教育在线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考生表示不考虑非全日制,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很多单位在招聘要求中就

明确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非全日制毕业生面临的困境:学的是“非全”,就业时却要和全日制同时竞争。再加上 “非全”改革时间较短,更多人对其的认知仍然是等同于在职研究生,因此,非全遭受的冷遇,是从一贯被贴上水货标签的在职研究生流传下来的惯性歧视。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因为非全学习的时长集中在周末,形式有点像夜大速成班,时间短剂量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很难说。

电子、机械等需要花时间进实验室研修的工科专业,非全和全日制学生对项目投入的时间、精力就有很大差别了,学习质量难免大打折扣,被HR歧视也并非毫无由头。

有HR甚至表示:“如果是秋招,非全日制是不(被)承认的。”“非全日制=本科生”。

到如今,非全日制改革已有三年,第一批非全日制的学生也完成了学业,那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呢?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从各大校招的要求和舆论风波来看,结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很多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第一感受仍然是水分满满的在职研究生。

如今本科第一学校就可以筛掉一大批全日制硕士博士985高校的简历,对于非全日制,不好意思,HR say no!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换个角度想,每天被简历淹没的HR,哪有心思来听你解释你的非全日制学历有多少含金量,大部分的HR当然会按照传统思维来挑选简历上更加顺眼的全日制学历。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私企,在高校、公务员,非全都过不去第一道门槛。毕竟全日制都供大于求,生路难求了,哪里顾得上非全日制呢?

于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引来了针锋相对的舆论,支持的不支持的各执一词。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尴尬”学历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或许非全学历在就业中存在难以弥补的遗憾,但我们也没必要过于苛责,毕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人生学无止境,更重要的是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