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最為奔騰豪放的一首《水調歌頭》,首二句便讓人振奮不已

陳應行曾經評價過張孝祥的詞作說:“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用這話評價張孝祥的詞作,確實到位。我們今天介紹的這首詞《水調歌頭·金山觀月》,便是值得這一讚譽的詞作。

張孝祥最為奔騰豪放的一首《水調歌頭》,首二句便讓人振奮不已

金山在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但是尚在宋朝的時候,本是矗立在長江之中的,後來經過泥沙的衝合,於是慢慢與岸邊相連。金山上有一所著名的古剎,是為金山寺。南宋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著名詞人張孝祥曾經行舟經過金山,於是登上金山寺,是夜,月白風清,江水平靜無波,張孝祥看到這樣的景象,心中不禁浮起無限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

張孝祥面對如畫的江山、皎潔的月色、茫茫的江面,從所見之景抒發所感之情,情景相互滲透,從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十分浪漫、十分飄然的藝術境界,足見詞人的出眾才氣和曠達胸襟。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張孝祥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小注:(1)翳[yì]鳳,引申為乘鳳翱翔;(2)驂[cān]鸞,指仙人以鸞鳥駕車雲遊。

張孝祥最為奔騰豪放的一首《水調歌頭》,首二句便讓人振奮不已

上片主要寫詞人所見之雄麗壯闊的夜景。首二句便見不凡,“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既寫出了大好河山的壯麗、雄偉的氣勢,又將夜晚登高遠眺的微冷感受寫了出來。接著二句,更是新奇有趣,“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詞人發揮了自己無窮的浪漫情懷,居然對著月亮發出心聲,希望能夠借她那明亮的玉鏡來觀看這壯麗的夜色。

接著三句,是詞人見到的具體景象,“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這裡有詞人想象的成分,亦或許詞人當真從月姐處借到了明鏡(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不僅能夠看到一片迷濛的水面霧色,看到滿天的繁星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之上,還能夠看到水下魚龍潛躍的景象。接著仍是寫景,但是卻轉到山景,“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此處白銀闕便是指金山寺,據記載,金山寺是“黃金白銀為闕”。山在江中,寺在山上,恰如水中湧起,景象可謂壯美非常。

張孝祥最為奔騰豪放的一首《水調歌頭》,首二句便讓人振奮不已

下片開始由所見之景象,轉到詞人想要抒發的情懷之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開頭三個三字短句,“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是詞人對自己的描述,也是詞人內心的抒懷,化用了三個典故,先用屈原“表獨立兮山之上”之意,再用韓愈句“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最後再用《楚辭》中的“冠切雲之崔嵬”。

繼而,詞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詞人身在這樣美好的夜色中,天地一片霜雪,整個世界彷彿都高邈悠遠非常,似乎萬里之外的景象也能盡收眼底。於是自然引出神話傳說中的三山,“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以仙人笑邀我去遨遊仙境,將感情帶入到一個虛無的境界中,從而創造一種灑脫縹緲的藝術之境。末二句藉由登仙之虛景來回應上片的實景,從而構成了一個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張孝祥最為奔騰豪放的一首《水調歌頭》,首二句便讓人振奮不已

整體來看,這首詞上片寫景,以實景為主,下片抒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象元素,在虛實融合之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幅飄然如仙的藝術景象,讀完有瀟灑出紅塵之感,詞人的才氣,令人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