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昱初:86岁“老中医”眼中的遂昌中医变迁

“范医生在吗?”昨日上午,原本与老伴安静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范昱初,被一阵敲门声给催促着站起了身。“这些都是慕名来找他看病的人,几乎天天都有。”范昱初的老伴告诉记者,随着年纪的增大,范昱初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本想退休在家好好安享晚年的他,却总是拒绝不了找上门的病人。

1934年,范昱初出生于大柘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时,他开始学习中医,22岁便开始临床问诊,行医60余载,治愈病患无数,是一位人人称道的“老中医”。如果说起遂昌中医的变迁和发展,作为亲历者的范昱初就犹如一本“行走的医学教科书”。

从个体到合办中医门诊开始走向规范化

“1948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里难以支撑我继续上学,所以初中毕业后我就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师从存仁堂药店的省名中医吴诚先生学习中医。”范昱初说,在当时的老百姓心中,看病的首选依然是中医,所以对于自己能从事中医行业的这个机会,他非常珍惜。

在学习的过程中,范昱初深知自身的学历低,知识储备不够,于是,他就开始不断自我加压,每天看医书到凌晨一两点,提高自己的医学功底。都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凭借着天资聪颖和肯下功夫认真专研,范昱初在吴诚门下认真学习了4年的中医经典药学后,又在老师介绍下前往药店当了3年学徒,终于在1955年年初,以高分成绩取得了医师资格证。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的中医还是在家个体经营,对于考取医师资格证的意识还不高,而因为我的老师是正规传统中医大学毕业,所以对于这方面的考量就比较多。”范昱初说,也是多亏及时取得了医师资格证,让他成了遂昌县中医院发展的最好见证者。

1955年5月,当时的妙高镇(现妙高街道)医药人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林日熙经营的“林万春国药号”为主,与遂昌著名西医医师徐杰的私立医院联合,实行“个人投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原则,共筹集资金2960元,成立“遂昌县城区中西医联合诊所”,设西医内、外、妇产和中医等科,成为了遂昌县中医院的前身。

“很荣幸,我成功应聘成为了该诊所第一批13名医务工作者的其中一名。”作为当时诊所里最年轻的医生,范昱初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出门诊时的情景显得格外激动,“像家庭中医馆的话,看病的时候病人都是直接将红包塞给医生的,但是在诊所里就不同了,分设了专门的挂号室、门诊室等,看病变得更加规范化。”

遂昌县城区中西医联合诊所的成立虽给老百姓看病带去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资金有限,诊所只能租用位于妙高镇(现妙高街道)君子路39号的原徐杰医院,面积大约就230平方米,在面对日门诊量100余人次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和就诊空间开始显得日渐局促。

“中西”交锋中医人才出现严重断层

“为了改变当时的困境,1958年8月,城关联合诊所改名为曙光人民公社中心医院,吸收金岸中药店,在金岸、三仁开设两个分所;1959年6月,又改名为城关中心医院,设立三川、三仁分所,人员增至41人。”范昱初说,通过增加分所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分流,同时增加医务工作者,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老百姓的就医条件却并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改变。

于是,1960年,城关中心医院自筹资金2000元,将坐落在原南街十弄(现公园路127号县中医院院址),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夫人庙进行修理、改建。“我们对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在夫人庙里面设立了一个中药房和一个西药房,然后在前面空地上又加盖了两幢一层楼的平房,这样一来,不仅门诊室变得更加宽敞了,医院也开始有了真正的住院病房。”范昱初说,在同年2月,医院又在成屏(源口)增设了一个分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上世纪70年代,西医开始被老百姓广泛认可,中医却由于见效慢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导致自愿下功夫学习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看年轻医生的老百姓就更少了。

“培养一个好的中医师,至少需要十年。”当时,已是县里中医行业拔尖人才的范昱初,在看到遂昌中医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时,显得异常难过与无奈。

可就在范昱初感叹自己一身本领无处传授之时。1976年,县政府决定举办《遂昌中医院第一期中医学习班》,在得知此事后,范昱初立即放弃了自己酷爱的临床一线,欣然接受了组织指派,开始脱产专职任教,在一手将第一期16名中医学员全部带出师后,又借用到松阳(原隶属遂昌县)塔寺下医学培训班任教两年。

“任教期间,我听他的同事提起,有一次他在劝说学生好好读书的时候,学生没哭,他自己反而先哭了。”坐在一旁的范昱初老伴笑着说,范昱初就是一个中医狂热爱好者,又因为责任心极强,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格外严苛。

与此同时,1978年12月26日,经省卫生局批准,城关中心医院升格为遂昌县中医院,医院属集体所有制性质。中医人才培养更是受到了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遂昌中医逐渐形成了人才不断“冒尖”的良好现象。

如今,当年范昱初所教的学生,大部分成为了省内外各地医院业务骨干,不少已成为正副主任医师,为中医事业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坚持中西医并重擦亮中医文化瑰宝

“1986年,我县批准遂昌县中医院转为全民所有制;1991年,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推进中医院建设,医院基本功能逐步完善,步入了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发展道路。”对于遂昌县中医院的变迁史,范昱初早已熟记于心,“我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他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行医60多年间,范昱初酷爱岐黄、熟读经典、深得精髓、医教相兼,他擅长中医、内儿妇科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学验俱丰、授徒众多,独创耳压穴位排除胆结石,卓有成效,深得遂昌及周边县市群众的赞誉,且有华侨不远千里从国外慕名前来就医,“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看120多个病人。”范昱初说。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这是范昱初所坚信的医学观点。这几年网上不少声音在说“中医是伪科学”,对于这样的质疑,范昱初反而表现得很平静,“西医的逻辑是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像骨折了就帮忙接上,胃痛了就开点胃药,非常的有针对性,有规律可循,但是中医讲究的则是人的整体性,即便两个病人出现同样的病症,我们也会根据个体不同给出不同的医治方法。”

不过,中西医总体是“和解”的,这在范昱初看诊时也能经常体现。比如:他在给一些患者看病之初,会让其进行一次全面的西医检查,然后自己再对症下药。“其实,中医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是无法取代的,但由于近年来,西医的推广度高,百姓对中医的认可度在逐年下降。”范昱初说。

带着“助力遂昌中医更快、更好发展”的使命,一生都在和中医药打交道的范昱初,一直到2014年,80岁高龄的他才结束了在遂昌县中医院的返聘,从中医门诊岗位上退下来。“如果不是身体吃不消高强度的门诊工作了,估计现在他还不愿退下来。”范昱初老伴说,在范昱初的影响下,他们的女儿和外甥也相继投身到了中医行业,这让范昱初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国家中医药法已经落地,可以说中医药的大好时代正在到来,我们当重视和珍惜,让世人能够更好感受到文化瑰宝中医药的魅力。”虽已退休在家,但范昱初对于县中医医院的发展依然充满了期许,他希望,医院接下去要充分发挥好中医药特色,注意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不断完善中医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力争中西医结合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快捷、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