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疆棉“公轉鐵”運輸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全國棉花交易市場(以下簡稱“交易市場”)作為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中央網信辦聯合發佈首批28家骨幹物流信息平臺試點單位之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與其它相關企業的互聯互通,紮實推動棉花產業的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大力推動棉花公路運輸物流配送和鐵路運輸物流配送業務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效。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公轉鐵”相關政策,2019年4月19日,交易市場與烏魯木齊鐵路局就鐵路發運相關事宜達成戰略合作意向,雙方對出疆棉“公轉鐵”運輸工作高度重視,紮實推進,出臺多項舉措,共同推動新疆棉花運輸結構調整進程,實現棉花物流降本增效。

一、出疆棉“公轉鐵”運輸工作的重要性

加快運輸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公轉鐵”相關工作,是實現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降本增效的重要舉措。201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3.3萬億元,佔GDP比重14.8%,明顯高於發達國家約9%的比重,物流成本處於較高區間,降本增效潛力巨大。研究表明,我們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落後、信息化水平低、鐵路運輸比例低等方面。為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物流降本增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鐵路貨運量的目標是從2017年的36.9億噸提升到2020年的47.9億噸。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以深化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為主攻方向,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019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多式聯運,降低物流成本,解決好鐵路運輸“最後一公里”問題。

“經濟發展,鐵路先行”。與公路相比,鐵路有著運載量大、能耗低、汙染小、安全性高、價格便宜等特點,在大宗貨物商品尤其是棉花長距離運輸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以每年出疆棉350萬噸、運價較公路便宜200元/噸估算,出疆棉“公轉鐵”每年節省約7億元運費,可有效降低涉棉企業的經營成本,進一步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倉庫也能通過出疆棉“公轉鐵”增加入庫量,從而達到倉儲資源的高效利用,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

二、出疆棉“公轉鐵”運輸工作的必要性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主產區,2018年種植面積達3737萬畝,總產量超過500萬噸,佔全國產量的83.8%,約佔全球棉花總產量的20%。棉花問題關係到全區70萬棉農的切身利益,目前全區共有61個縣和110個團場種植棉花,約有50%的農戶從事棉花生產,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來自於棉花,特別是南疆地區90%以上的縣市種植棉花,面積佔比接近60%。棉花產業對促進農民增收,維護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

新疆棉花專業倉儲制度和在庫棉花公檢制度在規範棉花市場秩序、提升新疆棉花質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在實施過程中形成了大宗商品(棉花)的集散。棉花監管倉庫作為集散地,天然具備貨源優勢,加上供給側、需求側的不平衡(新疆產棉,內地用棉),出疆棉運輸距離長。鐵路運輸的運載量大、能耗低、價格便宜等優勢可得到充分發揮。

三、烏魯木齊鐵路局多舉措支持出疆棉“公轉鐵”運輸工作

烏魯木齊鐵路局高度重視,將保障出疆棉鐵路運輸作為政治任務,加快基礎設施及監管倉庫專用線建設,著力提升運輸保障能力,確保棉花出疆運力充沛,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一是多次調整下浮鐵路運價、降低專用線維護費;二是取消72小時的皮棉晾曬時間限制,進一步提高鐵路運輸時效性;三是將鐵路保價費由原來的3‰降低到1‰—1.5‰,同時允許客戶自主選擇鐵路保價或商業保險,在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客戶體驗。

四、交易市場推進出疆棉“公轉鐵”運輸工作初顯成效

交易市場依託自身平臺優勢,藉助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手段,積極探索搭建棉花鐵路運輸智慧物流服務平臺,通過信息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棉花鐵路發運信息化、業務辦理自助化、運費補貼申報數據化,進一步提高出疆棉“公轉鐵”效率。同時,為客戶提供“門到門”的一站式綜合服務,通過合理配置運力資源,從根本上解決“最後一公里”運輸難題。

此外,從2019年9月1日起,公路出疆的新疆棉在下一年度申報補貼時必須提供貨物運輸增值稅發票,進一步規範出疆棉公路運輸市場秩序。為簡化鐵路申報補貼手續,交易市場將通過鐵路智慧平臺將發運數據和補貼審核相結合,解決客戶申請補貼材料的複雜工作,為出疆棉“公轉鐵”爭取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交易市場已與新疆所有鐵路專用線倉庫簽訂了公用協議,並在其中15家專用線發運倉庫組織開展“公轉鐵”發運工作,累計發運量4.08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