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别如此之大?

小主道后宫


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以家族被基础,家族之上就是国家,皇帝统治着整个天下,那么无论是底下的普通民众,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人固有一死,但江山和家业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对于皇室和普通的家族来说,继承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一套基础的继承人制度,在秦汉时期,继承人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此后这些政权都是沿用这套制度,说起来也很简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

什么是嫡生、庶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嫡子的时候是嫡子来继承,没有嫡子的话就按照长幼的顺序,由长子来继承,一旦嫡子庶子都没有的话,那么就要让自己的弟弟来继承。这条法则不仅是皇室传承的重要标准,也是下面各个家族的传承方式,这里面特意就强调了嫡庶之间的区别,在拥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出的孩子就算是长子,也没有办法继承家业,那么到底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出的孩子呢?其实嫡子就是正室的孩子,皇室里面就是皇后生下的孩子,民间就是家里正室的孩子。

庶出子就是非正室的孩子,也包括外面的私生子,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国家只有一个正室,那就是皇后,而民间家庭里面也只有一位正室,在后来又出现平妻的概念,只是与正室还存在着一些区别。

但总得来说,正室与妾室这些有明显的差距,她们在后宅的权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她们生下的孩子也有不一样的权力,嫡子可以继承家里的一切,庶出的孩子可以继承一些产业,但他也继承不了多少的财产,除了皇族以及一些条件非常好的家族外,其他家庭里面庶出子生活是非常悲惨。

他们在家族里面没有什么地位,庶出子要想有继承的权力,除非是正室没有孩子,或者是嫡子早早就死去,这样他们就可以继承家业。这种规定现在看起来是非常不人道的,同样都是父亲的孩子,偏偏投胎不同,就有不一样的待遇,很多庶出的孩子也不甘心,他们就有一个好的方法,那就是认家里的正室为自己的母亲。

比如在《红楼梦》中的探春,她精明强干,可她并非是嫡出子,家里的正室是王夫人,而她的亲生母亲是赵姨娘,探春自幼就认王夫人为自己的母亲,不认自己的生母,在称呼的时候也是称王夫人为自己的娘,而称呼赵姨娘为姨娘,她这么做就是想要保证自己的地位。

古代一些庶出的孩子,其实是非常有能力的,可他们由于自己的身份,就没有办法得到应有的待遇,最终也没有出头的日子,而一些嫡子,不仅没有什么能力,品行还十分恶劣,这就使得家里或者国家的产业在他们的手上就被败坏。

为何要特意去制定这种制度呢?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同样是父亲的孩子,嫡庶之间的区别怎么就这么大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正妻的身份不一般,古代男人确实是可以有不少的女人,但正妻只有一个,并且与正妻结合不仅仅是娶亲,背后还有很多的利益关联。

像皇帝他在娶亲的时候,选皇后就要考虑到皇后的家庭,民间很多人在娶妻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妻子娘家的能力,女方的娘家往往可以给男方家庭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很多的婚姻,其实就等于两个家族的联合,既然正妻这么有背景,她在男方家庭里面地位就必然不一般,为何《红楼梦》里面,王夫人作为正室,她的孩子宝玉在家族里面就有这么高的地位呢?

还是她的娘家是王家,她与贾政结合也是贾王两府的政治联姻,两大家族相互扶持,对他们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贾政他在家里对自己的妻子也是非常尊敬,而宝玉一生下来不仅有着贾府的背景,还有着王府的背景,庶出的贾环与他就更没有办法比了,嫡子也可以看做是维系男女双方家族的一个产物。

除了正妻身份的影响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嫡长子制度,其实是为了要免去不少的家产争端。现代人是已经没有什么嫡庶的观念,每个子女都享有一定的继承权,可家产毕竟是固定的,虽然都是一家人,可人都是自私的,谁不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我们看现代家庭里面几个子女由于家产分配不均衡,争执起来闹到法庭也是很常见的。那么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即便是皇族的家产分配,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争端,皇族子弟争夺的是天下的大权,围绕皇位争夺也产生无数的流血事件。

西周时期开始明确嫡庶之间的观念,这是由于商朝的权位不断出现问题,当初商朝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继承法,他们沿用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里的这些儿子们谁都可以去继承权位。在仲丁去世之后,商朝就爆发了九世之乱。朝内的多个君主为了大位产生激烈的争夺,这就使得商朝国力中衰,周朝吸取这个教训,在君王的孩子里面,也必须要细分出来,否则谁都有办法去继承王位,那产生争执是迟早的事情。嫡庶区分就省去不少的麻烦,这也树立了西周的宗法制度,后来这些大一统王朝都沿用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江山的传承。

不过,这种嫡庶制度也并不能真正就保证家族传承不出问题,毕竟在生活中会出现各种意外的事情,也没有哪个制度能一直有效。比如一些正室,她没有生下孩子,或者是自己的孩子很早就去世,这样的话庶出孩子就有机会。

古代的条件非常糟糕,很多的新生儿的很难保证存活下来,夭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嫡子有着残疾什么的,他们虽然能继承,可庶出子还是可以去争夺家产。因此古人无论是皇室,还是底下的这些家族,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家产的争夺,只是皇族闹得非常大,往往他们争夺家产都是会在国内造成内乱。

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子女的地位是与母亲是否受宠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些庶出子的母亲受宠,他的地位自然就非常高,而嫡出子要是他的母亲不够受宠的话,即便他是继承家业的人,也不会受到父亲的喜爱,毕竟主导家产分配的人是父亲,他的喜好也有可能改变家产的分配走势。

参考文献:

《红楼梦》


猫眼观史



所谓“差别如此之大”,其实是当代人被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误导了,在古代中国,嫡出和庶出确有差别,但并不大。有个经典案例跟大家分享,就很清楚了。清末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大家都是熟悉的,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就是东太后慈安,她就是庶出!慈安,钮祜禄氏,是清初重臣弘毅公额亦都之后,家世显赫。在咸丰初年,有四位秀女同时入宫,三位秀女被封了贵人,慈禧就是当初的兰贵人,而慈安被封为“贞嫔”,是一宫的主位。而她一个月后封贵妃,两个月就晋升为皇后!慈安刚入宫的时候,咸丰的后宫基本是空的,这次选秀是要考虑选一位皇后的,钮祜禄氏的家世是四个人里最高的,根正苗红嘛,自然就是考察培养的重点,一进宫,就比那三位的位份高,所以因为家世而迅速成为皇后,这是很合理的。可见,皇上家选皇后对于嫡庶都没有什么偏见,家世才是最重要的,你还敢说“差别如此之大”吗?

在古代,嫡生和庶出是有差别,但主要在继承王爵方面才最为突出。过去,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从周代开始实行的宗法制,对唯一的王位或爵位,就安排了所谓“大宗”和“小宗”的排位顺序,并形成制度,便于身后事好处理。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出,子凭母贵,当然拥有排位最靠前的继承权,嫡出的儿子多,再按长幼排序。没有嫡子的时候,再考虑其他儿子,顺序依旧是由长到幼。这样的排位顺序,避免了很多对于王位的争夺,宗法制就是继承法。除了继承问题,其实在古代社会并没有太大影响,庶出子女受不受待见,还要看其母是不是会为人,受不受宠。只是有的嫡出子女愿意拿出嫡出的派头,但大多是名义上的,而实质的待遇基本相当。


红小豆馆主


为什么如此,那是为了明尊卑,立次序。

在封建时代,尊卑等级观念十分重要,官分等级,妻妾分明。在那时的思想理念里,没有次序,没有尊卑,那是不成体统的。主就是主,奴就是奴。上就是上,下就是下。

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需要。因此,宗法观念也就迎运而生。既然男子可以三妻四妾,那么,妻妾也是不可混淆的。“宠妾灭妻“是大罪。一个熟悉规则的男子,是不可能做出妻妾不分的事的。既使想要宠个妾,那也只能在私底下,是见不得光,上不得台面的。

所以,许多穿越小说里,妾身想要上位,那是千难万难。就算她得到了全家人的认可,在大婆去世后,想要扶正都要经过宗法允许,报备官府。

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嫡妻的地位,宗法上,嫡子和庶子的地位也就因之有所区别。嫡子是家里的主人,庶子却要次一等,有那出身不好的妾所生的儿子,甚至会被当作家奴一般的存在。

庶子将来有了出息,想要给自己的生母封个诰命,那都是很难的,在清朝,如果嫡母与生母均健在,只封嫡母为诰命夫,如果双方都不在人世,则两个都可以追封。一般来讲,庶子的生母想要封为诰命,法律是不允许的,只有朝廷法外开恩才可以。譬如张之洞,本为嫡出,但父母双亡,是父亲的小妾守寡把他养大,为感激养恩,才奏请朝廷对其进行封赏。

而袁世凯是庶出,身为封疆大吏的他,想让自己的生母和父亲合葬。但他的嫡兄袁世敦坚决反对,最后,袁世凯只能另择他地安葬生母。

所以妻妾众多的人家,所生的儿子们分了嫡庶,都是由其生母的地位决定的。而给妻妾分等次尊卑,正是统治秩序的需要。规矩如此,西太后慈禧在场面上,也要退后慈安一步。

二、嫡子与庶子的划分,有利于封建家庭产业的集中与传承。

中国古代及周边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都奉行的是核心家庭制。即由嫡子继承产业。父母依附嫡子而居。

这样的宗法制度有利于产业的集中与继承发扬。若不如此,各子资源均分,很有可能不能集中力量培养优秀接班人,也不利于财产的保全。

当然,嫡庶的区别如此严苛,其实也埋没了不少有才能的庶子。但这能怪谁呢?只能怪一夫多妻制呀。


钱多多读文史


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而妻子中长妻为大,又称作正室,其它妻子则为旁室,往往称作妾。

对皇帝而言则称作皇后,其他妻子则各有称谓,甚至是非常复杂的,并且等级分明,一般分为皇后、贵妃、妃、嫔等。

正室生的孩子则为嫡出,旁室生的孩子则为庶出。

<strong>

因为妻子多,自然孩子就多,那么事业继承权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可能没有什么大的家业,矛盾似乎并不突出。

但是,对于王公贵族,甚至是皇家问题就严重了。

因为一个政权稳定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最高权力交接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就明确规定了嫡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长子亡故或有硬伤,则为嫡长孙,若嫡长子无后,则是嫡二子,依此类推。

嫡无子,才可以考虑庶出,庶出一般也要考虑年龄先后,才华大小。

由此可以看出,嫡出和庶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继承权问题。

因为这样一个现实,嫡出的身份地位自然也就远远高于庶出。


这一规定在现实中是极其有意义了,特别是对皇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他确立了最高权力交接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凡是嫡长子优秀而立为太子,并且顺利获得天下的时代,一般都是盛世,至少也是朝野太平。

凡是嫡长子不争气,让皇帝另选太子,往往会弄出很多是非。

比如在清代康熙传位给雍正的过程,就导致了皇子之间的勾心斗角,兄弟成仇,朝野分争。基于这样的考虑,大多数皇帝一般不会改变上面的既定继承顺序。


刘邦也曾经想换太子,虽然其间张良施了计策,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刘邦觉得打破这个秩序总归是个问题。

再比如朱元璋,他本来比较喜欢四子朱棣,但是,还是立了长子,朱棣也没有办法,这是祖种之规。后来,长子亡故,朱元璋便立了长孙,即建文帝。

这一下子惹怒了作为燕王朱棣,他那颗想做皇帝的野心终于按捺不住了,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北京起兵南伐,夺取皇位,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靖役之难”,给天下生灵带来巨大的灾难。


李清泉


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别如此大,原因如下:

1.历史背景:

中国的古代,基本都是封建制的王朝,且大部分最推崇的还是儒家。

封建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分封制和等级制,土地,资源,都是一层一层不断由上到下分封下去,所以,把嫡生和庶出的却别弄大,就很有必要了,因为他们要保证自己家族的利益,所有家族的绝大部分财产、资源,都是由嫡子继承,这样才能保障家族世世代代的传承。

再来说儒家,儒家的中心观点是“克己复礼”,复的是“周礼”,周礼最重要的就是阶级分明,那么很显然,嫡生和庶出,在源头上,也就是母亲们的身份上,从根本的阶级就是不同的,那孩子的地位当然差别如天渊了。


2.利益:

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是很有限的,而人类的发展又是必须的,那么想要传续家族,让整个家族长长久久地持续下去,就必须有足够的利益驱使。

要知道,一般一个家族中,只有一位家主,他需要保证自己家族的传承,所以一般来说,他的正妻,都是门当户对,对家族有利的,地位,金钱,资源都对家族有帮助的女性,这种可以说是最好的利益结合,那么,由正妻生下的嫡生子,来继承整个家族,就是最好的继承,也符合家族最大的利益。

至于庶出,一般来说,正妻之外的小妾们,都是比较下一层的女人,她们在身份,地位,以及背后的财产、资源上来说,都不会符合家族的利益,只是用来传宗接代,或者赏玩的,那么,可想而知,由她们庶出的孩子,地位怎么可能高?和嫡生子差别大,才是符合利益的。


3.作用:

古代人,之所以,一夫多妻的原因,还要从生子的艰难,以及婴儿的存活率的低下来说,当时的医学很差,环境也很差,所有的女性生子,都是一道“鬼门关”。

所以,他需要多娶多个小妾,来保证后代的传续,正妻只有一位,但很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顺利生产,就算顺利生产,让婴儿好好长大也是个大问题。

所以,正妻名下的嫡生子,才如此重要,之所以要把嫡生和庶出的差别搞这么大,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强调,嫡生的是未来家族的主人,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权威,和重要性,他才能被好好的保护,成功地长大成人。


所以,综上所述,嫡生和庶出区别如此大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符合古代社会发展,家族传续以及生存的必要性。


长了鹿角的兔子


原来你也知道这是“古言小说”的设定啊?

那为什么还把小说当成真实的历史呢?古代的嫡、庶虽然有差别,但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的差别。


嫡子和庶子的差别?

在网络上,古言小说最脑残的桥段是:设定一大堆古代都不存在的“嫡庶差别”。

可以说,这些小说比封建社会还要封建社会,非常可怕。

历史上真实的古人,都没有古言小说的作者迂腐。


古代的嫡子,确实比庶子有一些优势。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西周推行的礼仪改革,确定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内核的宗法制度。

换言之,嫡子,特别是嫡长子在继承权上是要优先于庶子的。

但是,这个差异只体现在:

皇位承袭——如立太子一般都立嫡长子;或者有贵族的爵位——爵位优先让嫡长子、嫡子继承。


除此以外,嫡庶并没有什么差异。如果庶子出色,嫡子除了个爵位又能怎么样呢?

再比如,分家产的时候,古代的法律有明确规定:

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

如果嫡庶差异巨大,家产又怎么会平分呢?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不是朝鲜,不要拿朝鲜那套嫡庶的规矩,附会到我们的历史。


HuiNanHistory


嫡子和庶子,一个是吃肉的人,一个是喝汤的人,待遇自然会不一样。我知道的关于“嫡庶之分”是从商代开始的,商代前期是“兄终弟及”,也就是弟弟继承哥哥的王位,于此并行的是“父死子继”。到了康丁之后,才有“嫡长子继承制”,如商纣王就是嫡长子的受益者,他上面是有哥哥的,但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帝乙(商纣王的父亲)的嫡妻,所以,王位最终由商纣王继承了。“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有很多好处。


嫡系为大宗,庶出为小宗


明令“嫡长子继承制”能确保财产的继承,家族的稳固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也与此有些关系,商朝前期是“兄终弟及”于是兄弟间的内乱比较多,统治者吸取教训,慢慢发展出“嫡长子继承制”。那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父死子继”?非要弄出嫡庶之分?也是有减少王位纷争,利于王权稳固的成分在。嫡长子只有一个,哪怕是生了双胞胎,那也是有长幼的,所以,正统继承人是唯一的。这样底下的兄弟大多会老老实实的等着分封。如果谁都有机会,那肯定谁都想继承,自然会有纷争。雍正时期的事就挺可怕的。


商代之后由周进一步完善,在这之后虽然也有兄终弟及的,也有庶子代替嫡子继承王位的,但是主流还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嫡妻,“子凭母贵”

除了为了减少纷争,其实也与嫡妻的地位有关。一个男人,他的身份是统治阶级也好,是地主富豪也罢,一般的他的嫡妻也是“门当户对”的,至少也是不错的,而庶妻一般会次之。这样,嫡妻的孩子自然在地位上要比庶妻的孩子高一些,即使是庶子比较聪明或是有才能、庶妻受宠爱,但是真要论起谁来继承家族财产合适?那还是支持嫡子的力量大一些。因为,嫡子身后站着的是一整个嫡妻的家族。


我认为主要就是这两个原因吧。一个是社会发展需要,嫡长子制的存在有利于家族发展,所以一个家族会主动支持嫡长子的确定,另外一个就是“子凭母贵”,嫡妻的地位使嫡子的地位也得到了保证。所以,庶子在财产继承上处于劣势,自然地位是比不上的嫡子的。


而且,前面也说了,嫡长子制至晚从商代就有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长辈对于嫡长子那也是高看一眼,期望也更大的。


我是阿斗,喜欢历史喜欢逛博物馆,欢迎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嫡出和庶出拥有不同的权力和承担着不同的义务。

不论是国家,还是家庭,“家本位”的主体思想深入人心,其核心是血缘,过程是世袭,因为有继承程序的需要,也就有了宗法制的出现,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不至于在争夺财产时出现混乱。

西周以宗法制作为统治,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兼并,以宗法制作为统治制度趋于消亡,很多诸侯并非是周天子的嫡子,但宗法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却保留流传下来。

虽然都为同宗,但嫡子为大宗,庶子为小宗,宗法制下,同宗里也讲究“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作为嫡子,其拥有的权力更多,比如掌管天下或者家族,承担的义务也随之增多。而庶子出生,其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就相对小一些。


五味社


嫡出庶出差别特别大,这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不仅中国差别大,欧洲差别也大,不过欧洲的“庶出”叫作私生子,连个合法的名分都没有,也没有继承权。中国没有嫡子的话,庶子也可以继承,同样在欧洲没有嫡子,请求领主,也可以把私生子立为嫡子。大同小异。罗马文明区,希腊——拜占庭文明区,阿拉伯文明区,印度文明区莫不如此。

出于生物延续的本性。任何人都想让自己的后代获得最好的资源,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走卒贫民。任何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想让自己手里握着的资源白白便宜了别人。所以,你别想着自己的父亲母亲是个平民,却会有大量的官位、财富、人脉流向你。想想现实是不是这样?

妾在家庭里是没有地位的,属于夫和妻的共同财产。一个人的父亲是贵族,他的母亲也是差不多的贵族,那他母亲决不可能是小妾。因为,咱俩地位差不多,我的女儿却只能给你当小老婆,低三下四地伺候你和你老婆,谁能受的了这气,谁能丢的起这脸。一个人的母亲作妾,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母亲的地位跟他父亲的相差巨大,很可能还是因为家里贫困被买来的,毫无地位的丫鬟。这就决定了,他母亲能带来的资源——财产,人脉(由其舅家决定)微乎其微。嫡出的有父亲和母亲双方给予的资源,而庶出的只有父亲一方带来的资源,相差了一倍,并且其父还有跟嫡出的舅家搞好关系,庶出的舅家只是他的奴才,怎么会差别不大?

《红楼梦》是部现实主义巨著,被公认是当时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贵族以及平民生活的风貌。




看看里面嫡出的贾宝玉跟庶出的贾环就知道,同是一个爹,宝玉被众星拱月,一举一动都有人小心照应着;贾环却是“小冻猫子”,连丫鬟都不怎么看得起。这是因为宝玉的母亲是王夫人,大名鼎鼎金陵王家的二小姐,有这势力在背后,贾府里的什么大事人事也好,财务也好,除了老太太就是她说了算,同样是正室的邢夫人都没法比;而贾环的母亲赵姨娘只是个买来的丫头,兄弟死了还指望贾府赏银子,平时被凤姐训的大气不敢出,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想认她。

在春秋时期,嫡出庶出差别更大。那时你就算是国君的公子,想安稳继位,也必须得有强大的母家势力,你爹敢不让你继位,你兄弟敢抢你地位,就可以去你舅家借兵来帮你夺位。申国、许国、郑国、晋国、齐国莫不如此。而一个娘家势力强大的女人,是不会作妾的。


待我施为地煞变


第一,嫡出乃妻所生,庶出为妾所生。妻妾的地位差距明白么?娶妻要明媒正娶,告天地祭祖宗,家族又进了一口人。而纳妾呢?晚上稍微梳洗打扮一下直接扔老爷床上就成了,妾都不算这个家族的正式成员,死后都不许进祖坟的。妻妾所生的子女从先天上就被定下了高低贵贱。

第二,很多人都说到了,嫡庶之分也是对财产分配的世俗法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得按这套手续来,就如同现在的继承法一样,老子的遗产子女怎么分配得按照它来。继承法的重要性有多大,各位应该能体会到吧,谁家没遇到过这这个破事呢?

第三,不光是遗产的分配制度,同时也是现在资源分配的制度。虽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古今中外,历史都离不开精英人士。古代中国孩子往往能生N多个,但是往往也没那么多的资源全部培养啊,正好,有一套现成的宗法排好了顺序,就按这个顺序来培养子女吧。

但是,当资源大于需求时,嫡庶之分可能就被模糊了,比如庶独子永远是大于嫡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