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總有人為秦始皇,隋煬帝洗白?

西瓜阿布一v億


秦始皇是個暴君,同時他也是一個建立了千古功業的君主。

學習中國歷史的人,評論一個古人與現代人不同。

秦始皇本來想讓仁慈和愛的扶蘇當繼承人,自己耗費國家力量處理外部威脅,再讓扶蘇安撫天下,平定內患。

只可惜扶蘇沒能當上皇帝,秦朝在胡亥的手下滅亡了。

他為什麼是一個暴君?他橫徵暴斂,剝削百姓財力。強行抓壯丁,讓他們在戰場上或是在自己的陵墓中丟掉性命。

焚書坑儒實則是政治需要,秦朝以法家理論治國,但當時的學士大多學習儒家、道家知識。

秦的政令一下達,學士們紛紛以自家的看法進行評論政令,迷惑百姓,讓憨厚的農民們不知該信那一家,無所錯其手足。

焚書坑儒尊法家,與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發點是一樣的。

但是法家喜歡剝削百姓,儒家提倡愛民,所以一個生,一個死。

出發點是維護政府權威,保護國家穩定,並非是單純因為想殺人,而坑殺儒生。

這一點來看,焚書坑儒並非是因為秦始皇以殺人為樂,而是他在選擇治國理論時選錯了。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說:人不知而犯的錯誤,可以被原諒。

秦始皇出兵,不為守護疆土,保護百姓,而是為了建立功業,在外夷面前展示力量。

當時匈奴、百越人並未對中原構成大威脅,但是秦始皇耗費了大量的財富與生命與他們開戰,這一點上,他算得上暴。

而秦朝,正是被戰爭拖垮的,因為戰爭而失去人心,才引發了起義。

但是秦朝擊垮了匈奴在黃河以南的勢力,征服了長江以南的地區,這些被征服的地區,都是漢人現在重要的核心領土。

可以算是一把雙刃劍吧,暴君荼毒天下、殘害百姓,卻也能擊垮外敵、為後世開創一個安寧的統治環境。

有一點:如果扶蘇當了皇帝,秦朝不滅,秦始皇的形象就是漢武帝,而非是商紂王。


國學與中國歷史


呃…樓主提出這個問題,看來對歷史確實不太瞭解,而且受電視劇毒害較深呀。我們的電視劇一般都歌頌辮子朝,關鍵都是編的,沒有一個是真的(無力吐槽);對其他朝代都是無端的潑髒水,極度黑化,比如明朝(這個也無力吐槽)。最近幾年好一些了,終於出現了《漢武大帝》這樣的歷史正劇了。

言歸正傳,說到秦始皇,貌似編劇和磚家們也不太敢亂黑。我記得也就90年代有些香港恐怖片裡惡搞過他。再者就是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而且大秦律法比較嚴苛,所以文人們不太喜歡他,因此有很多野史。比如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說他身材矮小,相貌猥瑣,聲音還似豺狼。其實這些胡說八道的東西,無異於流行於菜市場、公共廁所的各種“機密”、“緋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是假的,太幼稚了。具體的我也不想在此一一反駁,既浪費時間,又沒多少意義。

我說這些只是想讓樓主明白,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可以說是“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他橫掃六國,一統華夏。自此,大一統的概念深入民心,華夏民族幾千年面對過無數強敵,但國家始終完整,文化保持延續,秦始皇真的功不可沒。

他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制度化的規章,讓各地交流更加便捷;他遠征匈奴,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外敵,給後世留下震驚世界的奇蹟;他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的領導力,影響後世上千年。

最被人抨擊的“焚書坑儒”,被解讀為“以愚黔首”真的是無稽之談。那些儒生多為墨家門徒,宣揚兼愛,反對秦皇統一天下,這是什麼?這是分裂!不該殺嗎?和愚民有關係嗎?華夏帝王多數都很開明,根本不喜歡愚民。愚民是滿清政權的把戲。

秦始皇是中歷史上第一位千古一帝,功績彪炳史冊,史書對他的評價也是正面的,不存在“洗白”一說。因為本就光輝無比!

對隋世祖楊廣的評價確實從負面的往正面的慢慢轉變,但也不是洗白。應該說是平反吧!歷史記載楊廣荒淫無道,諡號是隋煬帝,大體是個貶義詞。歷朝歷代都拿他做反面典型,可以說他被罵了上千年,真的很委屈他。

隋朝的歷史,尤其是隋煬帝的,被李唐改的面目全非,原因也很簡單,李唐的天下原本是楊家的,而李淵還是楊廣的表哥。搶了弟弟的天下,這事不好看呀,給楊廣潑點髒水,也是正常的。

歷史上真實的楊廣非常有雄心壯志,更不荒淫無道。楊廣年號“大業”,也說明了這位少年天子的野心,他想創造一番宏圖偉業,超過自己的父親!他一生三徵高句麗,想把那個遼東強敵扼殺在萌芽之中;他修建京杭大運河,大力發展經濟;他開科舉,自民間選士,打破貴族的壟斷;他御駕親征,橫掃西域諸國,被稱為天可汗。可惜他也有缺點,就是心急。他很少考慮下級和百姓的承受力。他把能想到的事情都一起幹了,最終導致了天下大亂,自己也死在了部下手裡。

總體看楊廣,絕對不是昏君,也不喜歡享樂。他是個有抱負,有能力的國君。所以歷史說他“荒淫無道”自然是錯的,現在不是洗白,是為他平反。


途牛山小旋風


看一個人是好是壞,我們是需要從兩方面進行的。秦始皇和隋煬帝也是人,他們也跳不出這兩個層面,所以,對於他們兩個人,我們也需要從好和壞兩個方面來說。

當然了從壞處來說,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隋煬帝,他們兩個都是暴君,用殺人如麻了來形容他們,一點都不為過。

還有就是,他們還都愛大興土木,一定上他們的亡國和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是有直接的關係的。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修建了萬里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兵馬俑等等重大工事。

隋煬帝修建了京杭大運河,還有其他的很多工程。可以說這些行為都加重了當時百姓的負擔。

當然了他們的所作所為,也為他們帶來應有的報應,畢竟他們把天下的人成功的給逼犯了。

然後,他們得到的懲罰,就是他們失去了天下。

但是,他們身上同樣都有閃亮點,而且秦始皇和隋煬帝身上的閃亮點還很大,足夠照耀整個宇宙,對我們的整個華夏民族影響是極大的。

我們說幾個最為主要的,關於他們的歷史功績。

先說秦始皇:

1、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結束了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把中國第一次在歷史上統一在了一起。這種統一,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後世的中國始終保持著統一,即使有偶爾的動亂,但是,最終的大勢還是統一的。這就為奠定中國的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中國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緩和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可以說在秦朝的時候,中華民族就開始通婚生活在一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同時民族的融合又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3、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些都是讓千秋萬代受益的一件事。

我們都知道,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古代巴比倫、印度、中國......,但是,要知道的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漢文化傳承了下來。

說到文化的傳承就不得不追蹤到秦始皇統一文字了。

正是因為他在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了文字,所以,中國的文化才沒有出現斷層,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的。不說其它方面,僅這一方面秦始皇對華夏的貢獻,就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4、郡縣制就是秦始皇時期開始實行的,這個制度對加強中央集權,管理地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時間,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關於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我們就先說這麼多吧,他對中國的貢獻,真的是無人能比的,這真不是對秦始皇的洗白,而是一種事實。

可以說秦始皇是毫無爭議的千古一帝,他之所以被世人稱為千古一帝,正是因為他的歷史功績,而不是他第一個做皇帝的人。希望大家以後再看秦始皇的時候,能夠看到他的這一點。

隋煬帝相對於秦始皇來說,他的歷史功績可能沒有秦始皇的大,但是,他在位的時候,做的事情,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極其的深遠的。

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1、科舉制度的實施,為中國曆朝歷代選拔優秀人才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隋煬帝開了選拔人才的先河,從這個時候開始,不問出身,不問年齡,只要你有真才實學,能夠為國家效力,造福於人類,你就能夠被重用。

自從隋煬帝開創了這個科舉制度之後,以後所有朝代人才選拔,都是運用的這個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直到今天,全世界選拔人才,也是通過這種方式舉行的。可見,科舉制的影響有多大。

2、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共在當今,利在千秋。

要知道古代的時候,沒有汽車高速公路。運送東西就成為很大的一項挑戰,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可以說京杭大運河的修建,為緩解當時以及後來歷朝歷代的社會矛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如說,哪個地方若是發生了災害,這時候就可以通過水路京杭大運河,快速的把糧食運送過去。

對於歷朝歷代來說,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

京杭大運河從隋朝開始建設,到清朝滅亡,整整一千多年的時間,都在起著重大作用。所以說,隋煬帝對中國帶來的利好,也是有目共睹的,世人對他的讚揚,並不是洗白,而是他實實在在的為世人做過好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史學達人


什麼叫洗白?把黑的說成白的,對歷代帝王評價有幾個是公平公正的?

說秦始皇帝是暴君,不就是因為焚書坑儒,修長城,對於一群只知道蠱惑人心妖言惑眾的方士不殺還留著繼續禍國殃民?沒有秦始皇帝的國家、文字統一還會有現在中國?

公認的明君李世民,玄武門是誰發動的?太子李建成是誰殺的?滿清的康熙連明朝七八十歲的老人都不放過,還算是明君?







最後的騎兵90


若說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當首推《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毛主席以思想家、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對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作了客觀準確的評價。如他對商紂王帝辛的評價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是"老粗出人物";對李世民的評價是"自古以來最能打仗的人”等等。其中,對秦始皇的評價非常中肯,並給予了較高的讚譽。毛主席曾說:"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是法家!“他還曾寫過一首詩:"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至於對隋煬帝,毛主席並沒有給予什麼讚譽。他認為隋文帝楊堅沒有選好接班人,選了善於偽裝的楊廣,其做法"蘊藏大亂"。以及知識分子型的皇帝"沒有出息"。"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寫文章、詩詞的人"。現在有人為秦始皇洗白,是因為秦始皇的確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立下了不朽功勳。至於為隋煬帝洗白,主要還是他開通了大運河,應該算是有功;但隋煬帝橫徵暴斂,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應該屬於有罪。所以我認為,不能把隋煬帝與秦始皇相提並論,隋煬帝過大於功,而秦始皇則功大於過。



如龍得雲13333


秦始皇和隋煬帝,真不用人來洗白啊,人家,本身就白著呢。

秦始皇,千古一帝,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統一,而且,實行了同文字,同衡量尺,同語音,修要道等等大一統的作為。也是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到秦亡,這樣三代人的時間,將統一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深入了人心。

未來的統治者,那就得學秦始皇,否則,就會被所有人說是賣國賊,無能。保證中華民族的統一完整,成為了第一要務。

秦始皇的功績,不必細說,歷史課本寫得很清楚。

至於說他殘暴,客觀講,哪個帝王不殘暴,統一六國,那就是戰爭。另外他最大的罪名,就是焚書坑儒,這個真有點兒搞笑,當時全國藏書竹簡幾十萬種,而且燒掉的,秦王宮也有一份兒。

坑的所謂儒,只是諸子百家中儒這一家的幾百個書生罷了。當時,帝王的權威不可侵犯,說錯話,都要殺頭。

這些儒生,在逼迫秦始皇,那真的是找死了。

再說隋煬帝,徵高麗,讓朝鮮半島進入華夏文化範圍,修京杭大運河,建立了運糧通道,從其父手中接過大隋,繼續鞏固南北朝亂局後的大一統局面。僅憑此三功,就能載入史冊。

人家,用得著洗白嗎?


董江波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歷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兩個皇帝就是秦始皇和隋煬帝,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喜歡建造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但是很多人可能大多數的人都在為秦始皇和隋煬帝開脫,為他們洗白,下面我們就針對他們的功和過來聊聊。



秦始皇的功

說起秦始皇,那“千古一帝”的稱號並不是浪得虛名的,秦始皇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皇帝,他一統六國,統一了語言文字還有貨幣,為我們中國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次秦始皇為我們中國留下了兩大矚目世界的奇蹟,就是萬里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的過

說到世界的兩大奇蹟,但是這兩個奇蹟建造的時候,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萬里長城是為了國家的安全考慮,咱就說說這秦始皇兵馬俑。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兵馬俑,其實只是一個配角,他們相當於是一個守護的象徵,他們所守護的就是躺在秦始皇陵墓的秦始皇。當初建造秦始皇陵墓的時候,動用了72萬的人工,歷時多年,從秦始皇14歲登基開始,直到他死掉才建造完成。可見工程浩大,勞民傷財。


其次我想大家對秦始皇的瞭解就是暴虐,但是有的野史也曾經記載,其實秦始皇還真的是一個體恤百姓的好皇帝,但是歷史早已過去多年,真真假假誰有分得清。但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可能是他一生的罪過,但是這裡我卻有話要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不過是誇張而已,秦朝的記載等都是被項羽一把火燒了,而秦始皇所殺的都是矇騙的江湖術士。這樣一看,後代尊稱秦始皇“千古一帝”就是就好的說明。

隋煬帝的功和過

隋煬帝這個人是不用洗白,更加的不用抹黑。我相信他是什麼樣的人,很多人都是清楚的。隋煬帝是特別的好色,他在位期間是為滿足自己的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對於百姓,隋煬帝更是殘暴不仁,否則也不會有人要起兵造反。甚至更有人說隋煬帝建造的大運河都是為了尋找天下美女。但是至於他的用處如何與我們無關,現在的大運河的確是給中國帶了很多的便利和貢獻,這點隋煬帝也是功不可沒。


其實根本無需洗白還是抹黑,歷史就是一面明鏡,是非曲直自在人心。


司徒歷史


很簡單,我們現在不需要黑這二位,也沒有必要把他們當成“黑人”,重要的是黑他們於我們沒有好處,更是一種思想狹隘的表現。

把秦始皇黑的最慘的是漢朝,把隋煬帝黑的最慘的是唐朝,因為都有各自的需要,只有這樣做才能爭取民心、順應天意、證明自己王朝的正朔。


秦末,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而起,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目的就是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但老百姓心裡沒譜,誰知道你這個皇帝是不是與彼皇帝一樣的殘暴,所以許多人半路上就洩氣了,不再陪二位玩了,結果章邯大軍一到,二位死的很慘。

劉邦就聰明多了,他掛嘴上的一句話就是:“天下苦秦久矣!”言外之意我劉邦滅秦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老百姓打天下,人人有飯吃、有衣穿。因此,沒有人不支持劉邦的,劉邦一下子就竄到了秦始皇的寶座之上。而漢朝建立之後,不管有沒有人懷念秦朝,但文章還得做,於是就有了賈誼的一篇《過秦論》風靡大街小巷。其實賈誼指出的是秦朝的過失,但是朝廷把“過失”當“過錯”來宣傳,老百姓當然不會去咬文嚼字,因此秦朝“一無是處”才能深入人心。


恰好到了唐朝,秦朝的地位就開始逆轉了,為什麼呢?還是需要。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地區又陷入了數百年的政權割據、紛爭,唐朝的建立就是結束紛爭,完成統一,因此秦朝的大一統思想符合唐朝的主流需要,因此秦朝在唐朝人的眼裡就開始可愛起來。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其實隋朝與秦朝很相似,當然不光二世而亡,而是在歷史進程中起到的作用。但是唐朝不但不會對前朝充滿讚美之詞,而且還要樹立隋煬帝暴政的一個典型,目的就是將天下百姓引導上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來,扮演一個救世主的形象,同時把一部分人心中“不切實際”的幻想撲滅。


無論是唐朝之前,或是之後,大一統永遠是一個時代的主題。所以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隋煬帝,後人在他們身上都要挖掘閃光點,同時對他們曾經所謂的過失也會理性的、一分為二的看待。比如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隋煬帝挖運河、徵高句麗等弊雖在當代,但功在千秋。而所謂的“弊”,只不過是當時的百姓之苦。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富強、民族,更需要統一、和協的新時代,因此需要秦始皇的大一統思想,更也離不開隋煬帝銳意進取的精神。但是我們不會去模仿二位,更不會重蹈覆轍,而且借鑑他們的思想精髓及精神內涵,所以並不是刻意的去“洗白”二位,只不過是客觀的看待而已。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應該說是必然的。這兩個朝代的一世君王都在做著顛覆舊時代的事,所以遭到了舊勢力最堅定的阻擊。秦雖滅了六國,但推行政令卻要依靠六國培養的文吏,在識字率超低的時代,只怕百分之六七十的文吏來都是自六國的貴族和門客,秦亡於六國之士未死。六國之士死絕,大一統的漢朝建立。

隋絕意推行科舉制,將世家門閥的推舉權和收歸己有,這是對當世擁有世襲官和推舉權貴族和官員的嚴重挑釁。這種矛盾根本不可調合,可他的朝堂上盡是貴族的子弟和門客,所以隋煬帝想不做昏君,連門都沒有,只要廢錢耗國力的項目都能高效推進,小小高句麗三次成為府兵的大墳場,因為在朝堂鄉野無數人在等他輸,將隋趕下歷史的舞臺。他的臣子們幫他迅速敗完了兩代積累的錢糧兵馬,民間口碑,隋亡在世家門閥的反擊。門閥實力耗盡了,大唐推行科舉制成功,成就開元盛世。

新中國的建立其實也是如此,在一個幾乎成廢墟的國土上才得以推行社會主義制度。如果沒有那幾十年的戰火,怎麼可能如此容易。


慕道俗塵


秦始皇統一中國,雖有瑕疵,但功大於過,主要是胡亥趙高把秦朝玩廢了。

隋煬帝楊廣驕奢淫逸,好大喜功,濫用民力,雖然修的的大運河對後世有點功,但在當時即便修好20年也起不了太大作用,賺不回來修建的花費,但對當時百姓來說只是一種巨大的心理身體經濟負擔,而且也是為了自己巡遊享樂的私利。

幾次巡遊揚州,每次都花費巨大,而且岸上竟然讓幾萬身著華麗的女人去當縴夫,巡遊的船隊規模趕上鄭和下西洋。

三徵高麗,以失敗告終,花費財力物力征高麗也沒意義,最後竟然打不過高麗,丟人,丟面,丟錢,丟命。科舉制度,僅僅是繼續隋文帝的功勞。

花費物力財力人力修建的東都洛陽城那麼富麗堂皇,結果隋煬帝也沒在這住多久,大部分時間巡遊,或待在揚州,浪費。

他爹隋文帝勤勤懇懇,省吃儉用,死後也是薄葬,積攢那麼富力的隋朝,被這個敗家子幾年折騰完蛋。這麼個昏君必然導致起義不斷,亡國喪命。

也不知為何最近幾年一些自媒體,和一些網絡野史,給隋煬帝洗白,給商紂王洗白。把建立中華文明,開創盛世的周武王,漢高祖,唐太宗,等明君各種抹黑,還裝作一種見識多,懂得多的口吻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