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信貸模式創新破局民營企業融資難

報道|信貸模式創新破局民營企業融資難

文 | 《中國金融》記者 劉宏振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對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高度重視,一系列政策紛紛出臺。如人民銀行通過定向降準等結構性貨幣信貸政策、再貸款和再貼現、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為金融機構提供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創設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為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提供支持;人民銀行通過宏觀審慎評估(MPA)專項指標考核等差異化的監管政策,銀保監會適當放寬對小微企業貸款的監管考核、不良容忍度等方面的要求,激勵金融提供民營、小微融資的積極性;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信用信息制度建設,為民營、小微融資提供便利。

在一系列政策的促進下,民營、小微企業貸款量增、面擴、結構優化,信貸獲得戶數、金額、增速和佔比等都有顯著提升。根據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2019年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1.3萬億元,同比增長23.3%,增速比上年末高8.1個百分點;信貸支持小微經營主體2569萬戶,戶數同比增長31.4%;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貸款的發放力度也有所增加,信用貸款佔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的比重為12.6%,比上年末提高了3.8個百分點。2019年前三季度累計新增3.1萬億元,同比多增5516億元;民營企業貸款佔比40.1%,比上年同期高4.5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融資的改善離不開大中小銀行及各類金融主體廣泛參與和多維度支持。在資源配置上,商業銀行加大傾斜力度,設置專項貸款規模、對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實施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優惠;在審批權限上,加大對分支行信貸業務授權,調動地方分支機構的積極性;在激勵約束機制上,出臺針對性的盡職免責辦法,對民營企業信貸給予考核利潤補貼和更高的考核權重;在產品設計上,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作用,創新適合民營、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

在傳統的以抵押擔保為風險控制手段的信貸模式下,許多民營、小微企業缺乏由於自身規模和生產、經營特徵,缺乏合格、充分的抵押品,成為民營、小微企業融資的融資痛點,也是傳統信貸模式的短板。隨著金融科技的進步、商業銀行風險控制觀念、思路和技術的轉變,商業銀行支持民營經濟的產品創新開始體現在信貸模式的創新上。

★金融科技支持新信貸模式

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利用資金、技術優勢,在授信中引入多樣化的考量因素。建設銀行運用金融科技,創新推出了大數據產品“小微快貸”,通過提取企業及企業主在建行的金融資產、結算流量等綜合數據,自動測算出對應的授信額度,從交易、結算、納稅、採購等場景切入,形成信用、抵押、質押、平臺四大產品系列;首創網絡供應鏈業務,將銀行系統與核心企業系統對接,實時交互交易、資金及物流等“三流合一”信息,為服務民營小微企業提供支持。

工商銀行設立“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中心”和新經濟特色支行,創新開展科技型民營企業專營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專營機構、專屬人員、專屬經營權限、專屬風控模型和專屬產品,支持科技型民企的金融支持,在風控手段上構建了專門的評級和授信模型,弱化了以財務數據為核心的傳統評價標準,減輕了對抵押擔保的過度依賴,引入了對技術水平、研發團隊、知識產權、創始人專業專注、技術風險等關鍵性指標。

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基於在民營、小微企業信貸領域的深耕,形成了針對性的創新產品。中信銀行開發在線融資產品,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開發自動化審批模型,實現重點標準化產品秒批秒貸,並業內首創“物流e貸”等全流程線上化的信用貸款產品。興業銀行基於民營企業納稅數據、日常交易流水、知識產權及專利權,推出了“稅易融”“交易貸”“創業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民營專屬信用免擔保信貸產品,幫助輕資本、輕資產民營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服務。

★深耕小微基礎上的模式創新

浙江台州經濟以民營、小微企業為主力,民營、小微市場主體中佔比超過99%。台州作為國家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試驗區,在改革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小微金融服務機制和體系。人民銀行臺州市中心支行開發了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金融、公安、稅務、法院、國土、社保、市場監管、發改、農業農村、電力、水務、安監、建設、海洋漁業等30多個部門118大類4000多細項3.15億條信用信息,對全市60萬家市場主體進行信用建檔,實現融資、投資、企業與企業法定代表人三關聯,具備綜合信息、信用立方、正負面信息、培育池、不良名錄庫、信用評分、風險預警等功能,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將民營、小微企業變為“透明人”。人民銀行臺州市中心支行推動台州市政府採取“政府出資為主、銀行捐資為輔”方式設立信保基金,為優質而又缺乏擔保資源的小微企業、企業股東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擔保,基金年擔保費率僅為0.75%,大大低於2%~3%的市場擔保費率,且不附加收取額外費用或增加第三方擔保。

在信用信息體系和擔保機制完善的基礎上,當地金融機構在服務民營、小微企業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小微企業信貸技術。台州銀行機構多年深耕小微企業,銀行自覺下沉機構、服務、資金,走街串戶瞭解客戶、貼近客戶。在市場實踐中,當地城商行臺州銀行不斷優化信貸技術,形成了“不看報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的“三看三不看”信貸調查和風險識別技術,在滿足小微企業信貸需求的同時有效控制了業務風險。泰隆銀行形成了“三品三表”的獨特授信考察方式,對小微企業客戶不過分強調財務報表的規範性,主要考察人品信不信得過,產品賣不賣得出,物品靠不靠得住,核實水錶、電錶、海關報表,通過交叉驗證,鎖定客戶的真實信息和實際需求。實行“兩有一無”,普惠類客戶只要“有勞動意願、有勞動能力、無不良嗜好”,就有機會獲得貸款,從廣義的個人資產負債表出發,既降低了信貸服務門檻,又能有效把控風險。

圍繞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普遍存在無抵押、無擔保、規模小、實力弱、資產輕等問題,泰隆銀行科技支行弱化對企業財務指標數據的關注,並制定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看專利、評價值,看股權、評發展,看市場、評風險”的“三看三評”風控模式,對專利權進行自主評估,不僅縮短了評估週期,還為企業節省了專利評估費用。專利權質押比傳統信用貸款平均減少1-2個百分點,還可獲得財政貼息2-3個百分點,大幅度降低了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科技支行還多方面加強風險控制,派駐專業的風險經理為科技支行獨立審查官,從第三方角度對業務風險出具審查意見;結合科技產業“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將科技支行的風險容忍指標提高到傳統支行的2倍;應用台州市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在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檢查環節,通過平臺交叉驗證企業信息對稱問題;對接省級和地方政府及科技局等科技企業管理部門,引入風險補償機制。

目前,專利權質押配套機制尚未完全成熟,產權評估準確性不足,專利的價值與企業生產緊密聯繫在一起,專利權處置也存在一定的障礙,泰隆銀行科技支行專利權質押仍只是擔保增信的一種方式,這種信貸模式更看中的還是第一還款來源,從企業整體角度考量專利權的價值,包括商業模式、企業人才資源等,而不是單一的專利權價值本身。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有機結合

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輕資產、高風險、高收益,難以通過傳統模式獲得貸款的問題,人民銀行青島中支創設了以銀行機構“信貸投放”與投資機構“股權投資”相結合為主要方式,以企業與投資機構達成投資協議或認股承諾為前提,通過投貸、投保貸、跟貸多元組合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投(保)貸融資模式,企業通過提供投資機構的投資協議或認股承諾,由投資機構承擔信貸資金連帶償付責任,經依法具有擔保、保證功能的機構增信獲得銀行貸款。

該模式一舉數得,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方式有機結合,通過引入創投機構和擔保機構,改變科技企業信貸鏈條的風險和收益分佈,使無抵質押擔保條件的科技企業獲得低成本貸款支持,突破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抵質押的瓶頸制約,將科技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轉變為現實的融資支持。科技型企業不僅能獲得以前難以獲得的信貸資金,而且資金成本非常低。在優惠的貸款利率、擔保費率及貼息政策支持下,企業所需承擔的融資成本僅為3.18%左右,大大低於此前7%左右的水平。截至目前,青島市共有9家銀行對69戶科技型中小企業辦理了投(保)貸業務,貸款餘額2.68億元。

這種方式除使科技型小微企業能夠獲得信貸支持,還顯著降低了銀行機構信貸資金的風險。在該模式下,銀行機構發放的貸款有“企業+擔保+創投”三重保障,只有當三個環節都違約,貸款才可能出險。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不良。

對於參與擔保的創投機構而言,投資靈活性也得到提升。創投機構不必囿於自有資金限制,前期無需進行實質性資金投入,只需通過對銀行信貸資金做出代償保證,即可獲得部分企業股權,分享企業成長收益;期權模式賦予的投資猶豫期,使創投機構有更高的靈活度,便於跟蹤目標企業的投資價值。政府政策和金融同業的跟進,使得股權投資更加便利、更受歡迎。“投保貸”實現了債權與股權的有效聯動,與“投貸聯動”相比不需要國家相關部委的試點審批,在適用地區和扶持對象上具有普適性。因此,該模式受到銀行機構的普遍歡迎,參與合作銀行均制定了差異化信貸管理政策或向上級行申請單列“投保貸”產業業務權限。參與該模式的銀行、擔保和創投機構表示,該模式解決了參與各方的後顧之憂和展業難題,使得原先不在業務範圍的客戶通過新的業務模式納入了服務範圍,拓展了客戶群體。

★新模式的新啟示

不管是通過大數據技術或深耕企業深度挖掘企業生產經營信息,還是引入關注企業未來增長潛力的創投機構,這些模式創新都旨在打破金融機構與民營、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改變缺少抵質押品的民營、小微企業難以滿足傳統信貸產品要求,或為此增加擔保環節而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商業銀行從關注抵質押品價值到關注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前景,也有助於信貸技術的升級完善和對企業狀況的把握,更加有針對性地服務實體經濟。

同時,在此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留待金融機構解決。如在政策支持下各類金融機構廣泛參與,從金融供給的主體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得益於不斷提高的金融科技水平和規模效應,服務小微金融發展迅猛,在優質客戶方面與中小銀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競爭。要使“線上”優勢明顯的大型銀行和人緣、地緣等“線下”優勢突出的中小銀行實現精準定位和錯位競爭,才能使不同規模的銀行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對民營、小微企業充分的服務供給。

支持民營、小微需要金融機構承擔起社會責任,但也需要具有可持續性,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拓展金融可得性。社區小微支行開設和運營成本與業務量不匹配,中小金融機構自身融資成本偏高,地方金融中介機構參與增信鏈條導致的差異化的產品設計和金融服務鏈條的延長帶來成本升高問題仍然存在。要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就要進一步推進這些問題的解決,降低各類金融主體參與的成本。

從民營、小微主體來看,在企業生命週期的不同狀態和在行業和經濟週期不同階段,不同類型民營企業不能一刀切,要注意扶植紓困和市場淘汰機制對落後過剩產能優化的平衡;信貸方式創新,要在期限上更符合企業發展規律,在資金價格上反映企業真實風險狀況,給予合理的風險溢價。不同生命週期企業適合的融資方式不同,間接融資對於高風險階段企業的支持能夠發揮的空間有限,而民營企業直接融資仍然相對困難,尚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渠道以及銀證保的協同發力。

金融服務範圍不斷擴大,金融風險特徵隨之變化。基於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數字普惠新業態、新金融機構和新業務模式興起時間較短,風險也尚未充分暴露。金融通過技術紅利優化了服務模式,但也伴隨互聯網等低成本營銷擴張,加劇了面向大眾的過度信貸、多頭信貸和誘導投資等問題。因而,有效防範化解風險仍是重中之重。不同規模和類型的金融機構也要利用各自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避免惡性競爭,防止重複和過度授信造成的信貸資源過度集中,防止出現新的不平衡和風險集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